□ 周荣池
“灯火”和“无边”是本书两篇文章的题目。灯火是温暖的现实,无边是漂泊的深情。对我而言,从村庄出生到县城定居及至游历都市,灯火可能比头顶的星空更为恒常,它们相互联系又彼此交融,从而成为没有边际的存在。一名写作者只有游走于现实的灯火与虚空的无边之中,可能才会获得更多抵抗庸常的深切。
二○二三年春夏间,我北上鲁院学习三个月,课余手写成“大地的角落”系列散文。这次书写很有意味,我是从平面铺陈的村庄写到了垂直生长的城市,是在他乡进行了一次关于原乡的文学沉思,也是在城乡融合的现实中找寻着本源与边界。县城高邮以及像高邮一样的县城,无疑是我思考与书写的依据和重心。县城当然也是文学以外诸如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重要现场——我不仅仅是在胆怯地抒情,更试图以深爱的名义去努力观察与阐释(有些也是自圆其说或者强词夺理)。这些稿子陆续发表后选了一半篇幅结集成此书,“城思”“望乡”“安身”三部分表达着我对城市生活的思虑、乡村生活的反观以及由农民成为市民的心绪变化。“在乡”“离乡”以及“他乡”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县城是村庄的他乡,都市是县城的他乡,深居城市后村庄也成为他乡,而未来和过往则是现在的他乡。
虽然我在城市生活已有些年头,但仍保留着父辈脾性里的鲁莽与急躁。生活中或者写作时有某种迫切感也不仅仅是“利诱”,一定程度上更是“威逼”。日常里威风的物事太多了:天空的飞机,地上的高铁,掌心的手机,这些都是快速、高效以及贪多求快的喻体。今天站在我的村庄南角墩,除了看到逼近的工厂,汽车、高铁也早就呼啸着来回经过。成片的土地已经被大户承包并由先进的机器所统治,某种程度上田地也已经成为工厂。一切再由不得我们空洞地抱守“悠然见南山”之念,但我们未必一定要“不撞南墙不回头”。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直纠缠于我的生活与书写之中。我想,一定有许多人都面临这样的状况:总感觉现实里身不由己,而又乐在其中。每一个人可能只是时光里的一粒尘埃,但一定又是某种独特的存在,这也是我们今天依旧思考和写作以及被阅读与传播的意义所在。
我只要身在自己所居的城市不外出,便每天都要回到南角墩,虽然我作为一个离乡者早已成为事实。这并不是一种悲情的论调,或者说离乡者更大的悲情并不在于无奈“背井”,而在于大多数人如我是主动“离乡”。我觉得自己是一名逃离者。在面对田地的歉收与家庭的艰难,我通过读书得偿所愿地逃离了南角墩,尽管日后我为她写过十多本书。我在记述、抒情或者议论的时候,从来不曾因为是衣胞之地而全选溢美之词。我每天回到南角墩,也并不是对城市的厌倦。今天,许多人身居城市,却谎称要回到农村。至少我觉得,已经习惯的城市生活是推翻不掉的,而农村也已经被各种现代化的手段所充斥。我每天回到村庄也引起了疑惑和警惕——有一次四婶拦住我的车子问:“你老子得什么重病了吗?”我说:“没有。”我并没有欺骗她,她却仍满脸疑惑地追问:“那你每天回来干什么?”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问句啊!我回答不了这个日常里产生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离开村庄到达城市,那又要回来干什么?是为了年迈留守的父母,欣欣向荣的庄稼草木,抑或是看望流水和云朵?好像都是,又都不是。我们已然积累了许多城市生活的经验,其中部分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而来,可乡村的许多方法和想法已经成为一种意境或修辞而不再完全实用。我们为什么不能承认城市也是一个大村庄?所以我不断地回村子里寻找证据,证明“乡土中国”这个词在村庄里强大的存在并在城市得到了良好的赓续。这是我近几年来对乡土书写的一些新的考虑和思路。我想要做的并非由此把过去封存起来不再提起,而是让自己的书写不再仅仅总是貌似悲情地回望——即便是无法回避去书写过往,也是为了印证眼下和日后。这是一种态度,也应该成为一种办法。
从纯粹的书写乡土到近年趋向于城乡书写,我有自己的一些来源于实践的念头,也曾几次撰文表达对乡土散文“未来性”的向往。毋庸讳言,读者和作家对乡土书写都似乎有某种不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过分流连看似可靠的过往,而没有能从传统的田园意境走向更具体和广阔的土地。田园并非是乡土的全部,它更可能是一种基于文人和纸本的意境。我们总是觉得城乡之间有某种不安,实在只是表达者的私人情绪,而并非城乡关系的真实状况。乡土与现在以及未来的关系,特别是形成共生和互相安慰的城乡关系作为一种事实,才应该更被关注和书写。今天,我们再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其中所写的经典场景与物事已经过去一百年了,可呈现于纸上的风景、情绪和问题时下看来依然有效,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期待被呈现的“未来感”。乡土散文应该写出一种新的意境和趋势,这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以及生产也大有裨益。
我们身在城乡之间的处境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的书写也依赖于眼下庞大而生动的现场。正因为这些事实,我们脚下的土地才可靠,我们也才可能在无边的城乡之间,为一片落叶、某条河流或者几朵闲云安心书写。这是关于离乡自许深刻的表达,也是离乡者笃定深情的自白,也应该会给城市里面对忙碌的瞻顾以及失落的望乡提供一些基于事实的安慰——我们应该相信万家灯火真实可靠且充满诗意。
(本文为作者散文集《灯火无边》后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