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高邮日报

李元才:一等功臣的烽火传奇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03版: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  杨晓莉

  在临泽镇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革命英雄如繁星般闪耀。该镇合心村97岁的抗战老兵李元才就是其中之一。他1943年2月投身革命,1945年7月入党,1951年退伍归乡,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担任过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还两次荣立一等功 。

  抗战时期,李元才曾一举手刃5 个日本兵。近日,记者走进李元才老人的家中,谈及那段往事,老人眼中放光,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缓缓抬手比划动作,声音颤抖却充满力量:“那时候我们就想着一定要把小鬼子赶出中国,为了这个目标,我们都不怕死!”

  目睹日军暴行,15岁毅然投身革命

  1929 年,李元才出生在临泽一户贫苦人家。为了混口饭吃,他早早便给地主家放鸭子,在困苦中艰难地度过童年时光。

  不久,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临泽成为沦陷区。从此,百姓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饥饿、恐惧如影随形,生命在日军的铁蹄下脆弱不堪。

  “日本鬼子来了以后,闯到庄上烧杀抢掠,毫无人性地残害了许多无辜的村民。”每当回忆起那段往事,李元才的语气里总带着难以掩饰的气愤和沉重,“我曾亲眼目睹了几桩鬼子放火烧群众房子、用刺刀刺死村里老百姓的罪行。” 就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刻,新四军宛如黑暗中的曙光,成了百姓心中的救星。他们频繁在临泽周边活动,宣传抗日,专打日寇,守护百姓。那时的李元才年纪尚小,却将新四军的英勇模样深深刻进了心里。

  1943 年初,15岁的李元才与几个年龄相仿、同样心怀家国的小伙伴,怀着满腔热血与坚定信念,毅然加入了新四军,从此踏上了保家卫国的漫漫征程。

  初入部队的李元才,对枪支的使用还十分陌生,甚至还没来得及好好熟悉手中的武器,就遭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当时,他所在的新四军部队驻扎在兴化的黄坡庄。一天凌晨四五点钟,四周还笼罩在一片黑暗寂静之中,几百名日伪军如同鬼魅一般,偷偷进了村子,企图打新四军一个措手不及。

  万幸的是,一名起夜的战友听觉格外敏锐,听到了细微的异常声响,便毫不犹豫地鸣枪示警。他的枪声立即唤醒了沉睡中的战友们,大家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严阵以待。“鬼子虽然摸进了村,可他们对庄里的地形一无所知,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 说起这场战斗,李元才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激昂。黄坡庄的地理环境十分特殊,整个村子仅有一座桥与外界相通。危急时刻,战友们临危不惧,火速冲向桥头抢占有利地形,架起机枪死死封锁住桥面,一下就切断了日伪军的退路与增援通道。

  没了方向的日伪军,顿时像无头苍蝇一样在村里四处乱撞。他们眼瞅着局势不利,拼命想通过这座桥逃离,或是向外寻求增援,可战友们的机枪火力猛烈又密集,一次次将他们狠狠压制回去,连桥头的边都摸不到。庄外的敌人进不来,庄内的敌人逃不出,彻底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绝境。

  “最终,敌人在我军的强势攻势下节节败退,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有的甚至选择跳河逃亡。”李元才说,当时有位名叫吕顺来(音)的战友,水性很好,看到敌人跳河,立即也跳下河,杀死了3个鬼子,还捞回来不少枪支弹药,荣立了一等功。战斗结束后,战士们清理战场时发现,仅在河里溺水身亡的日伪军就有 100 多人。

  手刃日本兵,枪林弹雨中两次荣立一等功

  1944 年秋,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李元才所在的新四军部队接到命令,向盘踞在江都樊川的日伪军发起进攻。当时樊川的敌人阵容庞大,仅日寇就有 200 多人,还有整整一个团的伪军。他们龟缩在坚固的工事里,仗着先进武器负隅顽抗,妄图阻挡新四军前进的步伐。

  “那场战斗打得极为激烈,现场火花四溅,枪炮声震耳欲聋。打到最后,双方手持刺刀殊死搏斗。”李元才神情激昂地说,“我当时手持的刺刀是三角刀刃,和其他刀刃相比,性能优势十分明显。刺进敌人身体后能迅速拔出,近战时效率大大提升,不给敌人留下反击的机会。”借着战斗现场四射的火光,李元才瞅准时机,乘敌人不备,如猛虎般悄悄来到敌人身后,手起刀落,一连刺杀了 3 个小鬼子。

  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李元才所在的部队奉命前往浙江湖州接受日军投降。然而,当部队抵达湖州时,日军却拒不投降,还丧心病狂地打死了我军 3 名战士。双方一下子陷入了僵持状态,随后便展开了刺刀拼杀。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李元才再次展现出了他的英勇无畏。他毫不畏惧地冲向敌人,与鬼子展开了近身肉搏,又刺杀了 2 个小鬼子。因战场表现优异,李元才被评为战斗英雄,荣立一等功,获赠了一只帆布包。

  解放战争时期,李元才依旧坚守在战斗最前线,先后担任过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务。担任连长一职时,他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

  当时,李元才所在的部队于天马山担任阻击黄百韬部增援的任务。黄百韬部是国民党精锐部队之一,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如果不能成功阻击他们,将会对整个战役的胜利产生重大影响。

  战斗打响后,黄百韬部凭借着优势兵力和先进武器,向李元才所在的部队发起了猛烈进攻。一时间,炮弹呼啸着飞过,子弹像雨点一样倾泻而下,整个战场变成了一片火海。“天上飞机炸山、地上炮弹轰山、轻重机枪扫山。”李元才回忆,战斗持续了几天几夜,牺牲了太多的同志。营长也不幸壮烈牺牲,部队领导紧急安排他顶上去指挥战斗。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李元才和战友们硬是没让敌人越过天马山一步,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为围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场战斗太惨烈了。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营长牺牲了,排长右臂被打断了,还有一位山东19岁的小战友也牺牲了。”李元才哽咽着说,“还有很多同志被炮弹炸得尸骨无存,什么都没留下。”

  在这场战役中,李元才再次荣获一等功。他的英勇事迹在部队中广为流传,成为了战友们学习的榜样。

  满身伤痛退伍,默默奉献守初心

  李元才参加过无数次大小战斗,身上布满了伤疤。他的儿子李朝斌感慨地说:“除了身上的枪伤、刀伤,父亲嘴巴下颚处还被子弹打穿过,几乎丧失了咀嚼功能。自打我记事起,母亲做饭总是把饭煮得软烂,面条也煮得格外烂糊。当时我不懂其中缘由,长大后才明白,心中对父亲的钦佩之情愈发深厚。”

  1951 年,李元才退伍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他没有因曾经的赫赫战功而骄傲自满,而是如一棵默默扎根的树,立足基层,为家乡的建设倾尽全力。

  李元才先后担任川青乡乡长、指导员以及武装干事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始终牢记使命与责任,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工作中。他深入群众,了解大家的需求和困难,积极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他带头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努力改善老百姓生活条件;他参与夜间巡逻,加强乡村治安管理,守护着一方安宁。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

  在儿子李朝斌眼中,父亲李元才始终以共产党员和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家人。李朝斌说,自己也是一名党员,有一次村委会召集全体党员参加学习,他因紧急事务请假未能参加。结果父亲参加学习时没看到他,学习会结束后立即赶到他所在的工作地,狠狠地“敲”了他一下头,督促他务必参加党员学习会。

  李元才一生生活俭朴,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如今,他和家人仍居住在一间不算宽大的屋子里,日子过得简单而纯粹。他常常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孙:“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你们一定要认真工作、好好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80多年过去了,李元才一直精心保存着那些有纪念意义的证书。在老人家中,记者看到了由国防部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复员军人证明书。翻开红色的扉页,“李元才同志于 1943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在一纵一师二团任连长职务”等字样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有由市民政局颁发的复员和伤残军人荣誉金证,上面记录着一等功的立功等级。因岁月侵蚀而破损的证书,却是老人一生的荣耀。李元才谦虚地说:“我不算什么英雄,国难当头,我只是尽了一名军人应尽的义务,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已经无比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