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第一小学 顾飞
为落实 “双减”政策中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要求,同时充分发挥美术作业的育人价值,助力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实现思维拓展、能力提升与素养培育,教师需突破传统美术作业模式的局限,针对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创新。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且高效的小学美术作业优化方案显得尤为关键。
一、当前小学美术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形式单一
传统的美术作业多以课堂绘画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往往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作业内容缺乏趣味性
部分美术作业内容过于简单或枯燥,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些作业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临摹课本上的图案或绘画作品,学生在完成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作业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三)作业与生活实际脱节
美术作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美术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脱节现象使得学生对美术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美术作业只是课堂上的一个任务,与自己的生活无关,从而降低了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二、美术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探索
(一)丰富作业形式
美术作业的形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绘画作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例如,在讲解《近大远小》一课的透视原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道路、建筑物等立体物体,思考不同距离与角度下的透视变化规律,并通过绘画实践加以巩固。作业形式可以是:
1.独立完成: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独立完成一幅透视绘画作品,如绘制校园小路的平行透视线描图或教室课桌的成角透视线描图。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一幅大型透视绘画作品。小组成员可以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观察和测量,有的负责绘制线条,有的负责上色等,通过合作提高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电子版作业: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手机应用程序完成作业。例如,学生可以将线描图制作成PPT,附上创作心得进行展示分享,也可以通过绘画软件进行数字绘画创作,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科技感。
(二)拓展作业呈现方式
作业的呈现方式也应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绘画作品外,还可以包括以下形式:
1.视频作业:学生可以录制一段视频,展示自己创作的过程和思路,讲解作品中的透视原理和创作技巧。这种形式不仅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实物作品: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立体模型,如用纸板、橡皮泥等制作透视效果的建筑模型或场景模型。通过实物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透视原理,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线上展示:利用学校或班级的线上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拍照或录制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供其他同学欣赏和学习。这种线上展示方式不仅扩大了作业的影响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竞争意识。
三、美术作业内容的新颖性追求
(一)结合学生兴趣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内驱力,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使作业内容更具吸引力。例如,在《漂亮的房间》一课中,教师可以将作业设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房间。作业内容可以包括:
1.创意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房间的布局、家具的摆放、色彩的搭配等,绘制出房间的设计图。
2.未来家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的家居生活,选择一种未来家用电器进行调研与讨论,分析产品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一幅绘画作品。这种作业设计不仅锻炼学生的创造力,还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协作,使美术作业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二)融入创新元素
在作业内容中融入创新元素,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作。例如,在学习色彩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色彩故事”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种颜色,创作一个与该颜色相关的故事,并用绘画作品展现故事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拼贴、剪纸等多种形式来完成作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设置挑战性任务
适当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绘画技巧时,教师可以布置“一物多画”作业,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技巧(如水彩、油画棒、素描等)绘制同一物体,比较不同材料和技巧的表现效果。这种挑战性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美术作业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一)观察生活细节
美术作业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例如,在《瞧这一家子》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理解课程主题与思想,接着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家人,包括外貌、性格、经典动作等细节。在美术作业中,教师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采用简笔画形式进行肖像创作,绘制人物基本外貌与服饰,并依据日常穿着色彩上色。同时,教师需讲解人物画特点,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作品旁标注人物性格特点,反思绘画是否符合实际。
(二)开展生活实践作业
设计一些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美术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布置“校园美化”作业,让学生观察校园环境,提出美化建议,并绘制出校园美化设计图。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方式,结合所学的美术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意和实用性的校园美化方案。这种生活实践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应用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三)鼓励创作与分享
鼓励学生将美术作品与他人分享,通过分享交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带到展览现场,向观众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和灵感来源。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美术作品交流活动,让学生互相欣赏、评价和学习,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