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高邮日报

勇闯“蛭”富路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19日清晨,晨曦为临泽镇泰山社区的养殖池镀上一层微光,扬州炜烨水蛭养殖基地负责人王炜已半蹲在池埂旁,指尖轻触微凉的池水,目光紧盯水下那些微微蠕动的灰褐色身影,细致查看生长状态。不远处,塑料桶与地面碰撞的闷响此起彼伏,几名工人弯腰搬运着装满螺蛳的饵料桶,脚步声、交谈声伴着池水轻晃,勾勒出一幅鲜活的乡村产业发展晨景。

  这片50亩的养殖基地,既是王炜的创业主战场,更是周边村民就近就业、共富增收的“富民田”。“别人都觉得水蛭难养,我偏要闯闯这条新路。”谈及创业初心,王炜告诉记者,在高邮蟹虾养殖已成规模的“红海”市场中,他精准捕捉到水蛭养殖这一 “小众赛道”的潜力。他经过调研发现,作为传统中药材的水蛭,具有抗凝固、破瘀血等药用功效,是名副其实的“软黄金”,不仅市场需求稳定,回收渠道也十分通畅,发展前景广阔。

  2021年,王炜以10亩场地试水,首年便获“开门红”。借着当年的市场东风,10亩水蛭产量喜人,纯利润高达60万元。初战告捷的他信心倍增,次年便将养殖规模扩至50亩。但新场地的水质、气候差异随即带来严峻挑战,产量与效益一度下滑,这也让他真切意识到,水蛭养殖“门道”深藏,绝非易事。

  此后几年,王炜沉心钻研,逐个攻克水温、水质、饵料等核心难题。他深谙水温是水蛭养殖的“生命线”——夏季水温一旦突破30℃,就可能引发大规模死亡;水质的清澈度与肥力必须精准调控;饵料以螺蛳为主,需严格遵循精准投喂以保障进食效率。如今,他已练就“一眼辨健康”的绝活:“正常水蛭伏于池底,若白天爬至池边,状态就有异常。” 目前,该基地实现年产活体水蛭5万斤,已形成育苗、养殖、烘干的产业链。养殖旺季时,基地每日需聘用五六十名当地村民,为周边群众搭建起家门口的就业平台。

  “再过一个多月,水蛭就要开始售卖了。” 王炜介绍,水蛭每年生长周期仅有几个月,忙完水蛭的养殖季,还能兼顾其他事务。目前,水蛭市场低迷;未来,若市场行情回暖,他会考虑再扩大养殖规模。

  通讯员 林华鹏 茆长亮 记者 翁正倩 韩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