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高邮日报

七 月 半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0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  陈谷登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中元节,在我们家乡叫做“七月半”。

  七月半的历史悠久,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以及向祖先报告秋收的情况。东汉后道教将它与佛教的盂兰盆节结合,增加了赦免亡灵、超度祖先等色彩,形成了现在的节日形式。因此七月半不仅是追怀先人、敬祖尽孝的日子,也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

  人们对于七月半的祭祖仪式十分讲究。无论生活境况如何,家家户户都要备上几个荤菜,富裕人家甚至用上公鸡、鲤鱼、猪头,还有蔬菜、果品等。在我的印象中,煎豆腐、煎粉块是必不可少的。祭祖的时间在中午时分,因为“早烧清明晚烧冬,七月半的亡人等不到中”。

  除了寻常百姓采用这样的方法祭祖,在民间,七月半还有放河灯、赛城隍等习俗。河灯用硬纸板或塑料制作,有荷花形、船形等,底座上放置灯盏或蜡烛,一般在晚间点亮后放入水中,随着河水的流动飘向远方,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于赛城隍,汪曾祺在他的小说《故里三陈》中有过详尽的描述:“我记得的赛城隍是在夏秋之交,阴历的七月半,正是大热的时候”,那真是“万人空巷,倾城出观”,到了八九点钟,看会的都来了,各自坐好等着,远远听见鞭炮声、锣鼓声,就知道城隍老爷要来了,打头的是拜香的,后面跟着挂香的,接下来就是各种玩艺了:十番锣鼓音乐篷子、茶担子、花担子、舞狮子、跳大头和尚戏柳翠、跑旱船、跑小车、站高肩、踩高跷、跳判,最后城隍老爷登场,前面是开道锣,后面是虎头牌、万民伞,城隍老爷端坐在八抬大轿上,“一张油白大脸,疏眉细眼,五绺长须,蟒袍玉带,手里捧着一柄很大的折扇”,就这样,城隍老爷还要在行宫(也是一座庙里)呆半天,到傍晚时才“回宫”。

  七月半不仅是一个纪念祖先和表达敬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充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