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俊山
前年暑假,我和老伴游了云南、广西等地,大理、丽江、桂林……诸多风景区留下我们的足迹。去年暑假,我去了新疆,赛里木湖、那拉提草原、火焰山、天池,一些著名的旅游胜地都去了。世界很大,今年暑假又到了,要不要再出去看看呢?老伴准备和儿媳、孙子一起去海南岛,邀我同行,我想了想,放弃了。
为什么放弃?并不是舍不得消费,而是觉得让身体游走于辽阔的天地,还不如让心灵辽阔。将天山的雄浑、洱海的温柔、草原的宽广尽收眼底,固然不错,但是,有人从国内到国外,纵横何止万里,归来时却仍困在琐碎的计较里,为蜗角虚名、蝇头小利,用尽心机,鸡争鸭斗,甚至妒贤嫉能、搬弄是非、落井下石。
什么是心灵的辽阔??我想到老妈,92岁了,考虑到她的年龄太大,已经不适宜带她出去旅游,她只能囿于居民小区的一隅。10多年前购房时,我选择的居所阳台外有个平台,类似一方小院,砌了个大花池,老妈种了多种蔬菜。她每天在晨露与晚霞中侍弄这些蔬菜,自己吃不完,就送给邻居。我回家时,邻居也送东西过来,当面夸我的老妈。我从老妈的神情中看到了她的善良与慈悲,我从邻居的夸奖中感觉到了一种心灵的辽阔。
回想此前的旅游,忽然觉得,有时地理意义上的远行,不过是用脚步丈量世界的轮廓。那些匆忙穿梭于名胜古迹间的旅人,相机快门此起彼伏,却未曾真正让风景住进心里。他们忙着打卡地标,忙着在社交平台展示“到此一游”,却忽略了旅行的本质——与不同的灵魂对话,与陌生的自己相遇。这样的行走,不过是浮光掠影,归来时行囊里装满照片,心却依然局促如井底之蛙。?
真正让心灵辽阔的,从来不是天地间的行走,不是风景区留下的足迹,而是内心的修养与感悟。有些老人,大概一辈子没有出过远门,没有见过海,也没有见过名山大川。每天,他有很多时间都在庭院里侍弄花草,观察四季更迭,或者在一本古书中与先贤对话。他从一朵花的绽放里看见生命的奇迹,从一片落叶的飘零中领悟无常的真谛。他的世界看似狭小,实则包容万象。因为他懂得倾听内心的声音,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在细微之处体会天地的浩瀚。这样的老人,身体从未交给那辽阔的山河,但是他把心灵交给了辽阔。
世界那么大,我当然可以和老伴一起去看看,但是,像老妈,或者像某些老人那样,侍弄蔬菜、花草,专注于让自己的心灵辽阔,其实也很好。活得平凡,却不失生活的诗意;着眼细微,却看到浩瀚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