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高邮日报

那些流淌在时光里的志愿底色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第0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 翁中秋

  翻开《温暖的底色》,书中的志愿故事熟悉得像昨日风痕。“刘久英嫁女儿”时红绸布的褶皱,“燕子的生日”里奶油蛋糕的甜香,“两地同唱一首歌”时视频信号的轻微波动……许多篇章中,我既是组织者、践行者,亦是见证者。这些叙事没有跌宕传奇,没有惊天壮举,却像工笔画师细细晕染的笔触,让人性的美好在字里行间静静流淌,就像麻风村老人倪明山的收音机里,扬剧的婉转与轮椅碾过青石板的吱呀,早已在岁月里织成最动人的复调。

  生活有时会遭遇冷雨。书中记着这样一个瞬间:志愿者帮受助大学生家打扫卫生时,突遇“丢钱”风波。村民七嘴八舌的数落里,小敏大伯眼神空洞地望着远方,平静地重复“没有,没有丢钱”。后来侄女的澄清终还了清白,志愿者却只是切了西瓜递过去——那抹善意的微笑,像夏日骤雨后的阳光,慢慢熨平了老人眉间的褶皱。这桩“太阳雨”二十年来唯一“吃力不讨好”的小事,像根细刺扎在故事里,却让我们读懂:真正的善举从不计较一时得失,只执着于人心的唤醒。

  周忠燕与错那孩子们的故事总让人眼眶发热。12岁的洛桑吉米献上的哈达带着高原的清冽,旦增贡噶轻抚胡永飞墓前鲜花的指尖带着酥油的温润,白玛曲珍为雕像整理红领巾时的动作带着孩子气的郑重。这位年轻军嫂的泪水落得滚烫,哭着哭着又笑了,把孩子们紧紧搂在怀里。文字里的场景与记忆中的现场重叠,扬州与西藏的数千里山河,在志愿者的脚步中早已化作情感的零距离。我在相同的感动里落了两回泪,一回为纸页上的文字,一回为记忆里的温度。

  麻风村的孤寡老人们有个朴素的期盼:愿“太阳雨”的暖能一直守着他们,让他们活得像个“有家的人”。陈桂林老人临终前那句“妈哎,今天有救了”,藏着多少被尊严照亮的瞬间。“爱心大篷车”的车轮碾过村口土路,扬剧艺术家的唱腔绕着床头梁木,清月跪地施救的身影映在青石板上——这些刻在老人骨血里的记忆,被杨伯材郑重写进村史,成了时光带不走的注脚。就像书中说的,当曾经避之不及的村落变成“爱心村”,那些硬如石子的苦难,终被轻柔的手指抚成岁月的柔光。

  欣慰的是由“太阳雨”带大的孩子,小蕾、小雅、小慧、刘久英的“姑娘”……她们学业事业稳定后,实现了身份的转变,成了“志二代”,循着父辈的足迹走进这片暖阳。小蕾把第一笔工资捐出时,纸币的质感与当年收到的助学金形成奇妙的呼应;小玉戴上眼镜看清世界的刹那,镜片反射的光里藏着两代人的接力……原来真正的温暖从不是物质的堆叠,而是心底的良善在岁月里长出的藤蔓,缠绕成越来越大的同心圆。

  风过纸页,那些故事里的光正漫向更远的地方。或许这就是《温暖的底色》最珍贵的馈赠:它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一缕光。当无数微光汇聚,便能照亮人间每个角落,让温暖的底色,成为时代最动人的精神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