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高邮日报

水上游击战:“坝头打得好,汽艇进不了……”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04版:悦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关于华中新四军一般情况的谈话

1944年7月25日《苏中报》报道了五十七岁的李兆祥做了宝应打坝英雄

1944年5月4日《江潮报》介绍改造地形的经验教训

  □ 王福军

  盛夏傍晚时分,站在高邮运河二桥上,眺望高邮湖:湖边摇曳的芦苇、远处隐约的帆影、水中变幻的云霞以及不时穿梭的水鸟……眼前一幅生态和美的画卷,已很难寻觅80年前的水上游击战(民间称为“打坝战”)的遗存。

  家住高邮市区北海新村的60多岁的老陈,依稀记得父辈们曾经念起的打坝抗战的顺口溜(记者结合扬州市档案馆相关材料整理):水网地区不通旱,到处是河走路难,不造桥来不打坝,来往行人怎么办?敌人下乡来骚扰,粮食衣服件件要,如果坝头不打好,问你财产保不保?坝头打得好,汽艇进不了,打仗的人好跑,生命财产保得牢,问你打坝要不要?

  “由于年代久远,关于水上游击战的遗存难以寻找,相关的资料高邮档案馆很少,我们也在积极查找。”高邮市档案馆(方志办)王盼盼告诉记者。

  如何查找到那段烽火岁月中的印记?记者采访了对这方面有所研究的扬州市方志办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雍俊。

  集思广益

  水网地区游击战的独特形式

  作为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水网密布,相当一部分地区非舟楫不通。抗战初期,由于日伪军有汽艇(民间称“铁壳船”),占据了水上优势。

  敌伪“扫荡”时,凭借速度快、装备好、火力强的优势,在广阔的河湖港汊横冲直撞,比我军的木船迅速得多。“敌进我退”的十六字游击战法一时很难运用。1941年以后,苏中抗日敌后战场的环境变得更加险恶,水网地区遭到很大损失。

  抗日军民及时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经过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从老百姓通过打坝防洪排涝的方法中得到启发,决定在“水”字上大做文章,对现有的河、沟、圩、路、桥作一番有利于抗日军民、不利于敌伪地改造,于是创造出一种水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的独特形式——打坝战(水上游击战)。

  1944年8月10日,陈毅军长与美军观察组在《关于苏中新四军一般情况的谈话》中就改造地形战讲到:“对付敌人的装甲汽艇,我们没有炮,想了许多办法都无用……最后与群众讨论出好办法,在冬天水浅时,在每条河筑坝,每隔几里路筑一个暗坝,比水面低一尺,每条河筑几百条,动员几十万群众来干,使敌破不胜破,但是我们的船可以过,商业交通无阻碍,我步兵又可以过。敌人看到这个办法后,用步兵掩护来挖,但是很慢,一天只能走五六里路,使他没有办法。这一带的群众都有船只,渔户与商户有好几万,我们通通将他们组织起来了,编为大队、中队、小队,我们只要一下命令,就可以随意调多少听用的。”

  全民打坝

  仅高邮投入军民就达26万人次

  1943年6月,高邮县委、县政府就曾经发动数万群众,仅用了十几天时间,就筑起了南北从侍官庄到董家潭长达15华里、东西从蒋戴庄到北官垛长约10华里的两条穿荡大路,将荡区的主要村庄连成一线。有了穿荡大路,我军行动自如,而敌人却不敢贸然深入。

  像地道战、地雷战一样,打坝战中也充满了创新,验证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打坝没有统一的标准,因地、因河而异。

  雍俊介绍道,据史料记载,这种改造地形运动始于1941—1942年初,群众性的打坝运动高潮是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春,涌现出了许多打坝筑堤的英雄集体和个人。

  如宝应安丰区农抗会会长李兆祥,已经57岁了,在寒冬腊月里率先跳进刺骨的冷水里挖土,在很短时间内就带领300多名群众打成了25丈长的坝头。宝应军分区和县政府授予他“打坝英雄”光荣称号,他还当选了中国解放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通过筑堤打坝,培养了一大批农民青年积极分子。1945年初,仅宝应,全县就有1800人参军参战。

  据《扬州市志》记载,高邮县委、县政府发动群众,投入打坝的军民达26万人次,全县共打坝315道,其中封锁坝147道、交通坝168道。宝应发动群众5万多人,在广洋湖、射阳湖等处筑堤打坝,修建大堤8条,总长达70多公里。筑成的广蒋大坝穿越广洋湖,沟通南北联系,新四军、游击队经常在这条坝上往返,搅得敌人惶惶不安。江都县筑大型拦河坝、封锁坝8条。泰县仅姜北地区就筑坝35条、长1000多米,夏朱、河横等几个乡一次到泰东河打坝就组织了上千人、200多条船只。

  伟大创举

  变对我不利为有利,变对敌有利为不利

  雍俊根据史料研究认为,苏中水上游击战,是水网地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的伟大创举,为抗日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筑堤打坝、改造地形运动,有效地阻止了敌武装汽艇在水网地区的活动。射南区几个乡民兵群众在区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在宝应大河西决溪东侧,拦河垒起一道大坝,阻止日军汽艇往来活动,切断了陶林、沙沟敌伪之间的联系。日军恼羞成怒,用许多菜坛装炸药进行爆破,大坝白天被毁,夜晚当地群众又用稻草、泥土、砖块等物进行拓宽加固。结果大坝愈炸愈坚、愈炸愈宽,敌无可奈何,只好望坝兴叹。

  1944年3月车桥战役后,由于水网成了埋葬敌人的天罗地网,宝应县东荡地区就成为了苏中的“小延安”、大后方。在高邮东部地区,军民的封锁坝一直打到敌人的据点附近,分割、孤立敌据点,使据点处于我抗日军民包围之中。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前,仅高邮,广大农村已全部被我军收复。

  1944年8月20日,《苏中报》发表题为《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长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七年以来敌寇凭……便利的交通网来封锁与分割我华中各个根据地,但我新四军配合人民实行普遍的改造地形,筑堤坝、挖道沟、破公路、埋地雷,使敌之企图归于失败。”《江潮报》发表记者署名文章介绍了苏中地区改造地形的经验教训。

  《粟裕大将回忆录》中说:“水网地形其实是既有利又有弊,只要充分发动群众,加强对地形的改造,加强部队的适应性训练,就可以变对我不利为有利,变对敌有利为不利。”

  翻开这些发黄的史料,再看如今水乡一派祥和的景象,先辈们的首创精神与过人的智慧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的前程。现在可以告慰先辈们的是:山河无恙,烟火寻常,这盛世如您所愿。

  本文来源“扬州发布”,请原作者或有关单位联系我们,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