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底蕴深厚:从一中追寻新兴文脉

日期:03-28
字号:
版面:新兴视窗·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重建后的中座楼。资料图片

    1933年8月,即将竣工的县立中学中座楼。资料图片

    新兴县第一中学新校门牌坊。资料图片

    彭鸿樟楼。资料图片

    禅意名城,古荔凝绿,新兴江畔,书香四溢。2024年,一场文化盛典如约而至:新兴县第一中学110周年华诞。

    新兴县第一中学(下称“新兴一中”),百年学府,桃李满园芳,英才天下闻,所获荣耀在新兴人的集体记忆中闪烁光彩。百年风雨路漫漫,回首望去,她的前世今生留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感召着一代代一中学子去铭记、去传承、去弘扬。

    铺展记忆画卷,曾经活跃眼前。在新兴一中11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南方日报·新兴视窗》推出系列报道,回溯新兴一中发展变迁,体悟新兴历史文化的灿烂,敬请垂注。

    千年文脉 古筠转承

    据历史记载,新兴一中是1914年春于县城古筠书院成立的,最初名为新兴县立中学堂。古筠书院是在何处呢?

    汉承秦制,天下仍然是郡县制度。公元前111年,即汉武帝元鼎六年,平定南越,始设临允县(新兴县的前身),新兴正式有了县一级行政建制。唐初,宇文氏担任新州刺史,在新兴大开教化之风,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有“宇文新州之懿范”这一名句。新昌郡是唐天宝元年设立的行政区,郡治故地在今新兴新城。天宝年间设立的泮宫(古代指学校)位于城南。史籍虽然寥寥数字,却是新兴有史以来官学的最早记载。不过,泮宫除了是学校之外,更重要的功能是用于祭祀与庆功等礼仪性活动。

    州学是宋朝的官办教育的主体。宋天禧年间,新州学正式创立。新兴的官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宝元元年,朝廷才开始允许大州立学,而新州设立州学却早了20年。

    新州既不是藩镇也不是大镇,为什么能提前设立州学?原因已不可考。元朝的官学记录较少,有儒学、医学等。新兴的行政区域等级曾一度短暂升为路,所以设立儒学。到了明朝,州府县学三级也称为儒学。明清时期修的《新兴县志》就有很多篇关于重修县儒学的文章。明清时期的县学(儒学)相当于现在的中学,而社学相当于现在的小学。新兴的县学(儒学)也即是学宫,旧时称为“黉宫”,故址在县城中心的商业城。学宫除了充作学校之外,更重要的功能是祭祀与庆功等礼仪性活动,例如每年的祭孔大典。

    历史变迁 余韵尚存

    随着时代的进步,读书人不断增多,学宫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于是书院就诞生了。县内第一所书院创办于明嘉靖初年,其时督学欧阳铎在县城东南隅的夏院寺遗址创办澹庵书院。万历三十三年,知县杨成乔在县城北郊创建莲池书院。明朝万历三十五年状元顺德人黄士俊曾一度受业于莲池书院。天启二年,知县谢伟在县北城外创建维新书院。明朝始末全县共设书院3所。清朝还有始平书院、筠城书院等,但后来都没有延续下来。

    古筠书院始创于清乾隆六年,当时知县左鹏改新州义学为古筠书院,倡率绅襟士女输助公费塘田,延师课士,使新兴文化复兴。乾隆二十年春,县署重修古筠书院,并置田300余亩,年收租谷500余石,公费银百余两作为书院经费。乾隆二十二年,择优选拔生童额为30人,每人每月供给膏火谷1石(约120斤),当然这些学子并不是一年长住的。其时在古筠书院就学、就课应试的学子共百余人。此后,古筠书院已成为新兴教育的主流,传承着新兴千年文脉。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影响,新学在全国兴起,1902年,古筠书院(今西街小学)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新兴县的现代教育开始萌芽。1914年,县政府在古筠书院正座创办新兴县立中学堂。1916年新兴县立中学堂更名为新兴县立中学校。从此新兴一中由一所旧式的学堂变为一所现代学校。定格为中学校后的新兴一中,采用新教材,分科分班分级教学,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

    江水悠悠,青山不老。如今的新兴一中,百年校庆之后,复建中座楼、改建教学楼,校园进一步美化绿化亮化,底蕴深藏,文脉彰显,美韵凝聚。

    梁晓珺 卞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