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楚明正在通过听诊了解病人恢复情况。彭深 摄
“病人是一名92岁的老人,出现脑卒中症状,需要紧急从饶平一家医院转诊……”夜幕下,一通急促的电话联系到了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区。没过多久,救护车警铃声划破深夜的宁静,这名病人通过绿色通道被快速送到了中心医院的手术室,在凌晨中完成介入取栓手术。
脑卒中,即俗称的“脑中风”“中风”,是我国居民疾病致死原因的首位,呈现出“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不管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都是发病快、治疗窗口期短。当脑卒中发生时,每1分钟时间的流逝都意味着190万个脑细胞的死亡。所以,每一场脑卒中病人的抢救,都争分夺秒地与时间赛跑。
“我们全力以赴,帮助病人赢在生命线!”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区副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黄楚明介绍,医院自去年底开辟脑血管病区以来,进一步优化了急诊卒中病人的就诊流程,压缩病人候诊时间,提升卒中病人就医体验。他表示,接下来,病区团队将发挥好医院卒中专科联盟的平台作用,持续优化卒中病人就医流程,跑出生命救治“加速度”。
●南方日报记者 彭深 通讯员 黄晴
挑战超高龄手术
在医学界,90岁以上的超高龄患者通常被视为“手术禁忌”。这是因为超高龄老人手术要面临三道难关:一是老人器官衰退,手术和麻醉耐受性差;二是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多;三是手术后恢复慢,易发生感染、肺炎和静脉血栓等。所以,超高龄患者手术对医生的技术、医院的综合实力提出了超高的要求。
今年2月19日晚,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区就接到潮州饶平一家医院转诊的92岁超高龄患者张老姨,于是有了开头这一幕。
原来,当天19时,张老姨还能正常活动,等到20时30分左右时,家属发现张老姨倒地不起,讲话模糊不清,左边肢体已经无法活动。当时,家属快速识别老人符合脑卒中的症状,于是立即送到当地医院就诊,进行头部CT检查。作为汕头市中心医院脑卒中专科联盟医联体单位,该院医生在意识到老人病情危急时,立即联系汕头市中心医院转诊“接力”救治。
在救护车从潮州饶平疾驰开往汕头的同时,脑血管病区团队已经就位,与急诊科、介入室等医生护士准备随时展开抢救。手术医生许楚凯介绍,术前血管造影检查提示患者右侧大脑血管闭塞,而老人家年过九旬,心肺功能和身体各脏器功能较差,血管迂曲与弓型的存在也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术中稍有不慎都可能为术后恢复留下风险。但是,如果不及时进行介入取栓手术,患者的治疗预后将更不乐观。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手术团队果断为患者进行手术。术中造影证实患者全身血管极度迂曲,弓型为超三型弓,介入通路建设困难。经过近1小时的手术,团队运用多技术组合,两位专家医生协同操作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迂曲的血管中建立通路,顺利取出栓塞在患者右侧大脑动脉中的血栓。
这场凌晨“挑灯夜战”的手术后,仅过了两天,患者就在周到的监护中转危为安,神志转清,左边肢体活动明显好转,一周后已能步行出院。精准的手术和完善的术后康复护理,也让患者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
实际上,像张老姨这样的超高龄患者,在脑血管病区并不少见。90岁、92岁、96岁……手术台无影灯下,病区团队不断刷新介入取栓的脑卒中患者年龄上限,争分夺秒将命悬一线的老人家抢救回来。黄楚明介绍,病区还在每周周二下午坚持开展手术复盘会,通过对一周手术的回顾分析,不断提高科室诊疗手术能力。
提升粤东脑卒中救治水平
黄楚明介绍,一次次卒中患者成功抢救的背后,是医院打造的同质化区域脑卒中专科联盟的平台,以及科室病区积攒的充足技术储备。
连年来,汕头市中心医院整合神经内、外科医疗资源,不断优化脑卒中病人的收治诊疗流程,为脑血管病患者提供精准、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目前,医院已经成为区域首家综合卒中中心、首家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汕头市卒中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市卒中急救地图管理单位,国家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基地医院。
为了助推区域卒中救治规范化和优质化,提升基层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2017年10月,汕头市中心医院牵头组建汕头市脑卒中专科联盟,分两批先后吸纳了涵盖汕、潮、揭三市13家区(县)级医院成员。连年来,除了为各成员单位提供人才跟班培训,承担转诊的急危重症病人救治任务,汕头市中心医院还探索出了“多机制帮扶+全流程管理”的运转模式,推动区域卒中急救地图的建立健全,致力于提升区域脑卒中的救治效率和水平。
一对一驻点帮扶机制,通过医院专家下沉基层医院坐诊、查房、会诊、手术、教学,让群众在“家门口”即能享受到省级高水平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移动诊疗帮扶基层模式则是在遇到有一定难度或风险的病例时,通过转运医院技术能力好的医生到有需求的联盟单位协作。据介绍,汕头市中心医院的专家直接到患者所在的医院手术,有效减少了患者转运带来的风险和不便,也为联盟单位提供了现场手术教学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底,汕头市中心医院从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提供更精准规范的诊疗服务角度出发,对院区医疗布局和医疗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在临近急诊大厅的9号楼上开辟了脑血管病区,编制35张床位,配置了包含DSA介入复合手术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等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不断提升对急慢性脑血管闭塞或狭窄病变患者的专病专治专管能力,为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按下“加速键”。
据介绍,医院开辟脑血管病区后,有效分担了神经内科持续紧张的病床压力,临近急诊科、介入室等相关业务科室也让急诊脑卒中的病人缩短院内转运的路途,提高病人抢救的效率。近期,脑血管病区还与急诊科、影像中心等举行工作协调会,改善工作流程,为符合标准的病人落实一站式CT服务,减少病人需要到多科室开单的繁琐和多次往返影像中心排队等候检查的时间,改善病人就医体验,让病人争分夺秒的抢救“零等待”。
■知多点
出现“中风120”
即刻拨打120
“超高龄脑卒中患者的成功救治,离不开脑卒中专科联盟构建的成熟转运救治网络,也离不开家属的及时发现、识别卒中。”黄楚明介绍,脑卒中发病快、致死致残率高,因此,快速识别卒中并及时送医尤为重要。
据介绍,脑卒中可以用简单的“中风120”进行识别。“1”是看一张脸是否存在不对称、嘴巴歪的情形;“2”是看两只胳膊是否出现单侧无力不能抬举;“0”是聆听对方是否说话口齿不清,如果有以上任何症状突然发生,即刻拨打120,快速送往附近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
黄楚明介绍,脑卒中防治的三个关键因素包括早预防、抢时间、重康复,这也被称为中风防治的“三次机会”。“早预防”指的是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房颤、冠心病、饮酒、吸烟以及卒中家庭史等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应该积极管控高危因素,预防中风;有过卒中病史的患者即使出院了也不可掉以轻心,应坚持按医嘱服药,积极预防卒中复发。“抢时间”指的是当脑卒中发生时务必及时送医,切忌拖延;多耽误一两个小时,病人即使抢救成功,都可能出现言语不清或偏瘫等后遗症。“重康复”指的是要抓住出院的前半年的黄金康复时间,积极应对,规范进行康复训练,逐渐恢复机体功能。
他坦言,在临床接诊中,潮汕当地的群众对脑卒中的知识储备和警惕性还远远不够。有些患者在脑卒中发病时,简单以为自己只是“比较累”“休息一下就好了”,在缺乏辨症的情况下自行服用“安宫牛黄丸”“丹参滴丸”等药物,反倒耽误了最佳的救治时机。
他介绍,潮汕当地群众对“三高”的自我管理意识也相对淡泊,部分上了年纪的老人家喜欢吃甜食,认为“艰苦做、快活食”,进食尽兴而不加管控,罔顾血糖飙升。他指出,“三高”是卒中最大的帮凶,积极控制“三高”才能减少卒中发生的可能。
黄楚明介绍,临床上不少脑卒中病人经过及时、规范的治疗和积极的术后康复,还能够正常回到工作岗位。这提醒着公众应积极了解卒中相关防治知识,落实好对高危因素的管控,出现卒中症状时及时就医,术后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卒中并不可怕,抓住卒中防治的‘三次机会’,远离卒中。”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