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火炬高新区 竞逐一流国家级高新区

日期:03-28
字号:
版面:中山特刊 《投资中山 共赢湾区》       上一篇    下一篇

    英得尔科技产业一期工改项目。火炬高新区供图

    朗斯时代中心项目封顶。火炬高新区供图

    “Welcome to

    Zhongshan Torch!”

    3月21日,一则中山火炬高新区的双语招商推介视频刷新中山企业家的朋友圈。深中通道通车在即,火炬高新区以更为崭新的姿态打开大空间和大舞台,向世界发出新的邀约。

    2024年向“新”而行,火炬高新区将大力实施“1+5+3”战略,以打造中山创新发展“主引擎”为主线,着力实施科技创新活力提升、产业能级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提升、治理能力提升和民生保障水平提升五大行动,坚持全面统筹、项目为王和制度创新三大抓手,加快建设“智慧创新生态 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打造一流国家级高新区。

    ●杨慧荣 肖晨茜

    坚持项目为王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阳春三月,火炬高新区重点项目建设现场再次响起奏鸣曲——

    近日,位于中山市民众街道深中合作创新区的朗斯时代中心正式封顶,一座数字化的“云端工厂”呼之欲出。项目从奠基到顺利封顶用时仅11个月,拟建设朗斯家居智能制造产业园暨西门子数字化赋能中心,打造一座集现代化办公、数字化生产、沉浸式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在新园区投入新技术、新装备,是因为我们看好智能家居的市场前景和火炬高新区的区域价值!”朗斯时代中心项目负责人表示,深中通道通车在即,火炬高新区作为全市创新发展的主引擎,“东融”深圳的桥头堡,区位优势明显,且具有成熟优势产业集群,是十分难得的投资沃土。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不久前,火炬高新区举行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共有12个项目按下“启动键”,项目投资总额62.03亿元,投资总额位居全市第一。

    招商引资和增资扩产“两头热”,企业的信心来自哪里?开春以来,火炬高新区惠企政策“大礼包”涵盖新春暖工稳产、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人才服务等方面,最大力度鼓励、支持和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

    土地优先向制造业供给、政策优先向制造业配套、服务优先向制造业保障……应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火炬高新区给企业吃下“定心丸”,坚定了“赢”的信心。

    坚持项目为王,火炬高新区正全面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实施“链式招商”,突出“靶向精准”。重点聚焦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通过引入产业链主导和核心环节的主体项目,吸引链条配套企业集聚,延长产业链条,拓宽产业外延。

    同时,火炬高新区将进一步完善细化“以商招商”工作机制,发挥本地商协会作用,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的“朋友圈”,带动和吸引上下游配套集聚,推动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升级发展。加快打造“链主企业引领、专精企业支撑、小微企业聚集、初创企业孵化”的特色产业生态圈。

    培育竞争优势

    推动产业链“焕新”

    不久前,中山火炬工业集团与深圳黑晶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签约新一代光伏电池项目。项目计划总体建设7GW新一代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片及光伏组件高端产线为主的研发、制造一体化基地,将分三期建设,共投资50亿元。

    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火炬高新区既要“过江龙”,也要“本地虎”。当前,光电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开始凭借新技术、新产品脱颖而出,收获竞争新优势——

    明阳智能加快建设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双碳”经济产业园和光伏产业园,预计新增400亿元产值,打造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装备产业新高地。

    康方生物2023年实现了创建以来的首次年度盈利。康方生物创始人、董事长、总裁夏瑜表示,这是公司药物创新研发能力、科学的开发策略和高效的执行力向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实现高价值转化的体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火炬高新区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以明阳智慧、康方生物为链主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挖掘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2024年新增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0家。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坚守“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火炬高新区如何“先发制人”?

    一方面,火炬高新区正通过数智化转型、打造“云端工厂”,协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去年以来,火炬高新区超300家工业企业开展数智化转型。中荣印刷“一码统管”生产全局,印刷巨头实现灵巧转身;迈雷特数控项目入选省数字化产业集群试点;纬创资通中山厂成为珠西都市圈首家“灯塔工厂”,“火炬智造”优势正不断凸显。

    另一方面,火炬高新区“大院大所”释放强磁场,推进“政产学研”加速融合。

    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13个科研实验室建成启用,检科院大湾区研究院新大楼全面封顶,中山留创园首批“一园多区”专业园正式挂牌。以重大科创平台为载体,火炬高新区将积极融入广深港澳创新发展生态圈,推动区内企业与广深港澳创新资源开展核心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同时,加快中山留创园高端人才载体、产业孵化中心和“一园多区”建设。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不少于40个,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不少于10家。

    在高标准打造产业平台方面,火炬高新区将高标准打造深中合作创新区,力争完成低效工业园改造1200亩,整备土地5000亩。加快建设“湾区光谷”“湾区药谷”“湾区智谷”等三大实体产业园,打造生态、集聚、融合的高科技园区。

    “企业吹哨、政府报到”

    打造“类深圳化”营商环境

    3月19日,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响起,广东英得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英得尔”)科技产业二期项目动工拆除仪式启动。项目第一期新建成约4万平方米厂房及办公楼,目前已投产使用;第二期新建厂房约3万平方米,预计11个月实现量产,项目整体产值超过30亿元。

    “第一期‘工改’过程中,我们的诉求总能得到政府的快速响应,政策和服务都很到位,企业增资扩产劲头更足,所以下定决心进行第二期‘工改’!”英得尔董事长史杰君表示,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英得尔生产、“工改”两不误,在10个月内实现量产且当年产量提升40%。

    “只要企业有想法,我们就能拿出办法!”这是火炬高新区对全区企业掷地有声的承诺。2023年10月,火炬高新区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力争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真正实现“企业吹哨、政府报到”。

    同时,火炬高新区通过“企业创新课堂”等活动为企业提供“菜单式”服务,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提出的不同诉求,满足企业“开门红”需求。火炬高新区班子成员和领导干部组建了工作专班队伍,主动上门、靠前服务,第一时间为企业解决难题。

    在企业家眼里,火炬高新区是可以安心落户的家园——

    “没有火炬高新区的精心呵护和培育,迈雷特不可能在短短八年实现从几百万元到两亿元的成长。在这里创业发展,你只需潜心做好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其他的都留给城市帮你完成!”迈雷特数控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龚德明说。

    国家高端人才代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才习宁表示,自己在火炬高新区发展的三年时间里,充分感受到了政府对人才和企业的关怀,从公司的科研环境,到员工的衣食住行都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们目前的研发项目代表癌症治疗领域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有信心为火炬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在企业家眼里,火炬高新区是可以让人圆梦的地方——

    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带来了政策的东风;深中通道今年6月通车,蜿蜒的“巨龙”串联深中一体化的巨大红利;统筹民众街道深入推进,万亩产业空间描绘了千亿集群的蓝图。当前的火炬高新区,正迎来改革开放40多年来第二次腾飞的历史机遇,潜力无限、空间无限。

    过去一年,火炬高新区加大对民众街道的统筹力度,以“空间革命”破解制造业发展土地瓶颈问题。深中合作创新区、东部健康医药产业园(火炬片区)共完成土地整备近5500亩。

    比亚迪中山工厂二期建设、诚亿平板显示器件项目顺利封顶、特普智能电器制造基地项目、台光电子等一批“重量级”项目在深中合作创新区加快布局,产业类型涵盖集成电路、精密仪器设备、新能源产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行业。

    中山诚亿董事长张天伟表示:“从项目接触到前期沟通,从土地获取各个环节到临时厂房的租赁,从推进园区外油管保护到园区开工报建一站式服务,火炬高新区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坚定了我们扎根中山的信心和决心。”

    深中通道通车后,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流动会更加便捷。以入围全省首批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火炬高新区将全力对标深圳,推动火炬高新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开创国家级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数读

    火炬高新区2024年任务目标

    ●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投资总额62.03亿元,投资总额位居全市第一

    ●目标实现GDP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工业投资增长30%

    ●力争年内新增不少于30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加大技改力度,推动5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招商引资项目投资总额力争实现300亿元,争取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10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3个

    ●高标准打造深中合作创新区,力争完成低效工业园改造1200亩,整备土地5000亩

    ■一线

    近半新招引外来项目来自深圳

    智造总部基地“抢滩”火炬高新区

    近日,元亨光电(大湾区)智能制造总部基地正式动工。项目总投资4亿元,将打造全新研发中心、实验中心、生产工厂及品牌运营中心,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预计年税收超5000万元。

    “中山市、火炬高新区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各部门联动配合,火炬工业集团手把手辅导,疏通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难题堵点,让我们备感安心、暖心。”元亨光电集团董事长朱海涛表示,公司将大力推进大湾区智能制造总部基地项目建设,争取在2024年年底试产、2025年中旬投产户外miniLED、智能交通等产品。

    元亨光电(大湾区)智能制造总部基地是深圳企业“抢滩”火炬高新区的一个缩影。自从“深中一体化”概念提出后,火炬高新区瞄准深圳“20+8”产业靶向招商,加速土地整备工作、全面优化“东承”产业承载空间等。

    2023年,火炬高新区新签约项目中,来自深圳的项目有13个,计划投资额近50亿元,数量占新招引外来项目的45%,投资额占新招引外来项目29%,涵盖智能家电、智能装备、光电信息、电子信息等领域。深圳已成为火炬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的主要来源地,深中产业链协同成效初显。

    当前,深中通道即将通车,火炬高新区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更加具体地提出了措施及目标:加速推进“湾区光谷”“湾区药谷”“湾区智谷”三大实体产业园,吸引深圳产业资源要素流入,力争三大主导产业早日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助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除此之外,自统筹民众街道,火炬高新区形成较为集中的土地资源承接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通过“工改”大大增强了承载的能力。据统计,2023年,全区拆除整理低效工业园用地面积1560亩,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目标;全年累计推动“工改”项目动工62个,用地面积1858亩,相当于中山港街道2015年至2023年新供产业总用地面积1.8倍;按照“边建设边招商”原则,已招引优质企业71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5家,超10亿元企业2家。

    接下来,火炬高新区将积极贯彻落实全区“1+5+3”战略,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促进全区国土空间布局更合理、结构更优化、功能更完善、设施更完备;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提高利用存量产业用地比重和新建工业项目容积率,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动招商从提供土地向提供空间载体转变;建立可复制能推广的低效用地再开发政策体系和制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