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新闻发布会暨旗舰报告发布会在海南博鳌举行。新华社发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在海南博鳌拉开序幕。在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李保东介绍,年会以“亚洲与世界: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责任”为主题,设置了“4+1”个板块议题——“世界经济”“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国际合作”以及“共迎挑战”。今年也是疫情后博鳌首次完全恢复线下办会。
会上发布《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4年度报告》。不少数据显示出亚洲经济发展动力和韧性——去年中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亚洲服务贸易呈现出明显复苏和增长趋势,2022年首次实现服务贸易顺差;2023年亚太地区入境旅客增长率达155%,居全球各区域之首……报告预计,2024年亚洲GDP规模占全球比重为49%,亚洲经济仍将维持较高增速。
经济增长??
亚洲仍将是对全球经济增长
贡献最大地区
报告显示,2024年仍将是全球经济动荡和分化的一年,但亚洲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动能仍然强劲,2024年总体经济表现值得期待。
细分来看,经济增长方面,在相对强劲消费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亚洲经济增速有望高于2023年,并达到4.5%左右。亚洲仍将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地区。从2024年亚洲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表现来看,东亚地区经济增速预计与2023年持平为4.3%;南亚地区经济增速预计从2023年的5.4%上升到5.8%,继续居亚洲各地区的首位;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速可能从2023年的4.5%降至4.3%;西亚地区的经济增速则有望从2023年的2.5%上升至3.5%。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24年亚洲经济体GDP规模占全球之比预计为49%,较2023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就业方面,受经济形势持续疲弱影响,2024年全球就业不甚乐观,但亚洲整体失业率低于全球水平。2024年人口和劳动力较多的东亚和南亚地区就业增长相对疲弱,可能使得亚洲整体就业增长低于全球就业增长。不过,从失业率来看,2024年亚洲经济体总体情况将好于全球水平。2024年亚洲整体失业率为4.71%,明显低于同期5.16%的全球失业率。
收入方面,多数亚洲地区全职岗位每周总工时有所增加,但收入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2024年,多数亚洲地区全职岗位每周总工时将全面超过疫情前的2019年水平。其中,东南亚地区较2019年增长2.5%,南亚地区较2019年增长7.5%,中亚和西亚地区较2019年增长18.9%;但东亚地区预计较2019年低1.4%。
贸易前景??
亚洲服务贸易
呈明显复苏和增长趋势
在贸易与投资方面,亚洲有望扭转2023年的下行趋势。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提到,受全球经济增速下降、地缘政治冲突、国际金融环境依然偏紧等因素影响,2024年亚洲乃至全球贸易与投资增长可能面临较大压力,同时面临供应链分化的冲击。但是,亚洲数字贸易加速发展和旅游业复苏加快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经贸安排持续推进,亚洲贸易与投资也将因此增添新的动力。
从2022年数据看,全球对亚洲货物贸易的依存度保持稳定(达到38.8%)。中国和东盟的货物贸易中心地位保持稳定。中国的货物贸易出口竞争力优势明显,对其他亚太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对东盟、印度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9.2%和23%,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区域价值链的韧性与调整。展望2024年,中国、东盟国家、印度的经济较快增长将加大亚洲区内贸易的需求。
报告显示,2022年亚洲服务贸易呈现出明显的复苏和增长趋势,首次实现了服务贸易顺差,金额高达405.52亿美元。这一变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反映了亚洲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和服务出口能力的增强。由于地理相近,亚太经济体服务业一体化水平提高,对区域内各个经济体疫情后服务业贸易发展和经济生产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亚洲数字订购贸易蓬勃发展,数字交付贸易增长迅速,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电子商务市场。2023年,中国(第一)、日本(第四)、韩国(第五)、印度(第六)的零售电商市场销售量在全球排名前十以内。2022年,亚洲数字服务贸易出口占全世界数字服务贸易出口的27%;同比增速为10.04%,位居世界第一。
发布会上,对外经贸大学前副校长林桂军还提到,过去两年,随着全球逐步从疫情中恢复,亚太地区各经济体入境旅客人次有明显增长,2023年亚太地区入境旅客增长率达155%,居全球各区域之首。2022年,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入境旅客人次同比增幅排名前三。其中,中老铁路开通为老挝旅游业带来巨大收益。2023年来,亚洲许多经济体进一步简化了与邻国的入境签证要求,亚洲旅游业前景值得期待。
零碳发展??
中国对亚洲绿电装机发展
贡献率约七成
绿色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4年度报告》指出,亚洲电源装机持续增长,可再生能源投资力度加大,太阳能和风能为亚洲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东北亚为亚洲电力绿色发展先行区域。中国对亚洲电源装机发展的贡献率超五成,对亚洲绿色电源装机发展的贡献率约为七成。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亚洲电源装机容量达到45.0亿千瓦,较2013年增长了19.4亿千瓦,年均增速5.8%。2022年,中国电源装机容量为25.7亿千瓦,约为2013年的2倍,占亚洲电源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57.1%。
据统计,2022年亚洲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为10.5亿千瓦,占总装机比重为23.4%,较2013年增长了18%。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为7.6亿千瓦,占亚洲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72.0%;水电装机容量为4.1亿千瓦,占亚洲水电装机容量的比重为61.9%。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主任张琳表示,展望未来,亚洲将在电力供给侧大力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等非化石能源,积极推动储能设施规模化发展,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报告》还指出,预计到2060年,亚洲电源装机规模较2020年增长约3倍,基准场景和绿色加速情景下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占电源总装机的比重分别超过70%和80%。
张琳表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技术、成本优势和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将在推进全球能源革命尤其是降低全球风电、太阳能发电成本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德勤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工业制造商计划在2035年实现40%的车队电气化率和45%的工业流程电气化率。交通方面,未来五年内,全球电动车销量将达到1.17亿辆,其中,亚洲将占据60%以上。
声音
把问题归咎于别人,是政客蛊惑人心的讲法。如果一件事只对美国有益,那它终将对美国无益。
——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
过分强调“脱钩断链”以及持续带来的摩擦,最终将“反噬”经济发展初衷。一个国家不可能自己生产所有的东西,保持开放、加强贸易往来,对大家都有益。
——新加坡前副总理黄根成
因为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总体投资机会减少,对中国的投资随之减少,这是正常现象。德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就没有下降,而且大都技术附加值较高。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
目前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电动车、芯片、半导体等产品的生产制造核心地带都位于亚洲地区。此外,气候变化倒逼可再生能源发展,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是风能发电设施和太阳能发电设施重要的供应来源。
——德勤亚太首席执行官戴惟德
亚洲经济的吸引力在于它的韧性,与30年前的亚太金融危机相比,现在亚洲的经济非常强劲。
——日本银行执行理事清水季子
纵深
各方共议亚洲与世界经济贸易形势与对策
“再全球化才是解决
世界性难题的最佳选择”
3月26日下午,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举行“减少贸易碎片化”“投资亚洲未来”等多场论坛。“我们搞国际贸易,一开始就知道将带来双赢。现在呼吁全球化,就是要回归这种常识,回归最基本的规律。”论坛中,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说。
“再全球化,是将更多人、更多经济体、更多紧迫问题纳入全球贸易,将美洲、非洲等仍处于分工边缘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其中,从而解决全球共同面临的贫困、气候变化等问题,再全球化是比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更有希望的方案,我们应该坚定信心。”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表示。
“脱钩断链”将“反噬”经济
为什么会出现去全球化、贸易碎片化的问题?对此,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主要是有些国家内部出现了问题,比如失业率较高、经济增长缓慢,但他们经常把国际贸易作为替罪羔羊。这种状况下,学界、理论界有责任,没有把这些问题的根源分析清楚。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如果开出的药方跟产生问题的原因不相关,将既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世界。”
长期支持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美国前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表示,把问题归咎于别人,是政客蛊惑人心的讲法,应当把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道理和公众讲清楚,“我们要相信,一个繁荣的全世界对于各国包括美国来说都是有好处的,帮助发展中国家也是对全世界都有好处的。如果一件事只对美国有益,那它最终将对美国无益”。
如果短期内全球范围的共识难以达成,林毅夫建议,区域内的合作可以作为“次优”选择。“因为在同一区域内,国家之间发展阶段、利益诉求相对接近,大家先形成区域合作协议,把经济发展好,同时也对区域外的国家逐步开放,也是值得鼓励的做法。”他说。
对于这一点,龙永图则提醒:区域贸易集团本身也会制造新的差别和不公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解决贸易碎片化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仍要抓紧从全球角度重建规则体系。“在全球多边体制遭受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很多国家联合起来搞一些区域贸易协定,我觉得是不得已而为之。RCEP国家加起来人口很多、贸易量也很大,这些国家把自由贸易搞起来将对全球贸易产生很大推动,但不可能替代全球体制。”他说。
“新加坡经济高度依赖贸易,进出口额是GDP的4倍。”新加坡前副总理黄根成表示,虽然过去几年由于疫情、区域冲突、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了供应链稳定,因而不少国家希望更多自给自足、保持足够的供应链韧性,但过分强调“脱钩断链”以及持续带来的摩擦,最终将“反噬”经济发展初衷。“一个国家不可能自己生产所有的东西,保持开放、加强贸易往来,对大家都有益。”他说。
投资中国仍是优选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有观点因而炒作“外资撤离中国”,对此林毅夫表示,从世界对外投资总量和结构视角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仍是优选。
“第一,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跟自己相比去年吸引外资是下降了,但需要看到,全世界的对外投资都在下降。因为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总体投资机会减少,对中国的投资随之减少,这是正常现象。”
他还从新结构经济视角分析:“德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就没有下降,而且大都技术附加值较高。”德国经济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0.3%,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
林毅夫表示,中国加快产业升级将吸引技术含量更高的产业,期间结构调整、总量波动都很正常,“我们只要坚定技术创新,利用国内、国外资本一起推动中国新质生产力提升,我相信中国仍然可以在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保持相对稳定快速的发展,仍将成为全世界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仍有能力保持每年对世界经济增长30%左右的贡献率”。
亚洲经济发展结构较为健康
“目前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动趋势是更多流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积极的进展,将助其更快融入发达市场,从而激发经济活力、改善人们生活水平。”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亚太经社会执行秘书阿赫塔尔说。
对此,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徐志斌表示认同:“中国的FDI趋势跟全球和亚洲基本同步,在2021年达到了高点后,在2022年、2023年均有调整波动。”
不仅是中国,亚洲也已成为全球资本看好的热土。阿赫塔尔表示,亚洲正走在自己的发展轨迹中,特别是新兴市场,已成为制造和交易枢纽,占全球GDP的34%,全球贸易量的59%都发生在亚洲,这些都是进入到亚洲的资金所带来的结果。
“亚洲地区仍然是充满活力、充满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合众集团合伙人、前国际金融协会理事长查尔斯说。
具体是怎样的吸引力?日本银行执行理事清水季子表示:“亚洲经济的吸引力在于它的韧性,与30年前的亚太金融危机相比,现在亚洲的经济非常强劲。”
韧性何来?“亚洲经济发展结构较为健康,以金融市场发展为例,很多亚洲国家发展当地货币债权市场,可以有效降低亚洲国家风险,解决错配问题。”清水季子说。
哪些领域对资本吸引力强?德勤亚太首席执行官戴惟德表示,目前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电动车、芯片、半导体等产品的生产制造核心地带都位于亚洲地区。此外,气候变化倒逼可再生能源发展,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是风能发电设施和太阳能发电设施重要的供应来源。
“亚洲的未来潜力非常巨大,在中国的前景也非常乐观,我们会进一步加大在亚洲和中国的投资。”意大利忠利集团首席执行官朱利奥说。
南方日报记者 肖文舸 赵威 发自海南博鳌 后方联动记者 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