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邑”碗好米 最是台山香

日期:03-26
字号:
版面:江门观察·深读       上一篇    下一篇

    插秧机驶过泥泞的水田,播种下丰收的希望。

    南方日报记者 申红洲 摄

    台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珍香米业二期项目大米生产线。

    台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往年台山丰收季,收割机在收割金黄的稻谷。台山市委宣传部供图

    春分刚过,天气晴好温度回暖,正是春耕的最佳时期。

    田地里,一台台大型农用拖拉机正在进行旋耕、起垄、点播、施肥等工作;育秧棚中,工人们分工合作,快速制作完成一个个秧盘;仓库内,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将有机肥装车,为春耕备耕做好物资运送工作……江门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拉开了春耕生产的序幕。

    江门市作为广东省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用占粤港澳大湾区1/6的土地,生产了大湾区1/3的粮食,是名副其实的“米袋子”,并已成功创建台山市丝苗米产业园、恩平市丝苗米产业园和国家级广东省丝苗米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为探寻江门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质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加强打造大米品牌提升产业价值,进一步充实粤港澳大湾区的“米袋子”的经验做法,春耕时节,南方+记者走进有着“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的台山找寻答案。

    南方日报记者 申红洲

    “米中碧玉”香飘四海

    “有一种米香叫台山香”。如果用一种味道来代表一个城市,那么能够代表台山的一定少不了“台山大米”的味道。

    台山是珠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都斛、赤溪、斗山、端芬、广海等地约22万亩沃土良田,千百年来丰盈着“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的粮仓,辖区内的广东省万亩粮食(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更是拥有“广东第一田”的美誉。

    一口锅、一碗台山丝苗米、一舀清水……每天傍晚,老谭都会给自己做上一锅米饭,在台山研究了半辈子的丝苗米,他最爱的还是台山丝苗米的香味。

    米粒细长、晶莹洁白、饭粒柔软、口感柔软、软而不粘,台山丝苗米是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籼稻优质稻米,素有“米中碧玉”、饭中佳品的美誉。

    好米产自好风土。台山东有北峰山和南峰山,西有大隆山和紫萝山,东西山脉之间有着广阔的冲积平原,约占全市面积的1/3,平原土质肥沃疏松、通透性好而且是富氧状态,极大增强了水稻根系的沁氧能力,是水稻颗粒饱满的必要条件。

    此外,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水极为丰富,雨热同期,日照时间长,造就了台山大米净润饱满的颗粒和香甜的口感。

    在品种上,丝苗米是台山大米最为杰出的代表。在明嘉靖二十四年编纂的《新宁县志》里就有“黄粘”“油粘”“花粘”等品种的记载。台山古人按米的粒形、食味口感,形象地将优质丝苗米称为“鼠牙米”“细粒仔”“粘米”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凭借优良的品质,台山优质丝苗米畅销粤港澳市场,香飘四海。

    2000年以来,台山相继培育出“齐粒丝苗”“齐丰占”“象牙香占”等优质大米,特别是“象牙香占”凭借优良品质闻名全国,曾获“首届全国优质稻(籼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

    2013年,台山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

    2015年,“台山大米”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登记产品。

    2020年,台山市丝苗米产业园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

    去年,在由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示交易会上,台山“珍香”牌丝苗米斩获金奖。

    近年来,台山丝苗米名声渐起、香飘四海,深受粤港澳大湾区采购商和市民的喜爱,也进一步走向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市,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高。

    小米粒,大产业

    凭借先天优势与后天努力,台山丝苗米以过硬的品质赢得食客的青睐。不仅仅是口粮,台山丝苗米这些年也很努力向产业转变。

    近年来,台山建成台山市丝苗米产业园,推进丝苗米产业现代化,促进丝苗米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旅游、服务等一二三产相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将台山大米这颗“小米粒”做成了“大产业”。

    位于都斛镇的“广东第一田”,目前打造了100公顷(1500亩)水稻种植基地,开展台山市丝苗米产业园数字种植示范点建设,配置农业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器、物联网太阳能杀虫灯、无人机监测设备等智慧农机,实现田间物联监测(包括墒情、虫情、气象)、绿色防控、作物长势监测、精准农事管理等农业生产环节数字化改造,为农户提供智能、高效服务。

    “我们选用‘广东第一田’出产大米,开发推出‘珍香’品牌,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中国国际粮油产品及设备技术展览会金奖等重要荣誉。”台山市国有粮食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台国粮集团”)党支部副书记谢平萍说。

    据介绍,台国粮集团是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公司以承储地方储备粮为依托,以动态轮换为平台,以“珍香”牌优质大米加工为方式,实现收购、储备、轮换、加工、销售的一体化、产业化经营模式。2023年收购稻谷9.1万吨,大米销售3.6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

    目前,台山市丝苗米产业培育有江门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0家、示范家庭农场43家,建成育种、标准化种植、大米及制品加工、社会化服务、科普观光的丝苗米产业链。

    近年来,农文旅融合发展迎来黄金期。为此,台山深挖岭南特色农耕文化,积极推动旅游+、文化+的农业跨界融合,建成全省首个中国农业公园,更是为“广东第一田”提前打开农文旅融合发展大门,禾海稻浪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一粒米撬动一个产业的大发展,围绕台山大米的增收,台山正不断书写着新的故事。

    “有品”也是“优品”

    农户种植水稻、企业生产产品,如何将其发挥最大效益?品牌无疑是最佳的纽带。随着台山大米品牌建设深入实施,“优质不优价”成为阻碍品牌建设的瓶颈。因此,台山大米品牌打造需要由浅入深、由虚向实的转变。

    为从源头上确保台山大米品质,近年来台国粮集团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龙头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把本地选育出的优质水稻种子发放给农户耕作,从源头把控大米品质,保持台山大米地道特色。据统计,台国粮集团每年与2600多户种植专业户签订收购合同,订单种植面积达8000多公顷(12万多亩)。

    “我们公司一直致力于提升台山大米的品质,同时注重品牌建设,开发推出‘珍香’品牌,并通过参加全国性、省级农产品展销会等活动,积极宣传台山大米的优质和特性。”谢平萍说,“过去销售米我们需要跟客户介绍很多,现在只要一说‘台山大米’,普遍受到市场的一致好评。”

    “为了走好品牌之路,我们从种植开始,优选良种、科学种植,努力提升大米品质。”谭江米业负责人谭秋媚表示,在企业确保大米品质的同时,希望政府部门能带领企业走出台山,走向全国,开展宣传营销,扩大台山大米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台山持续推动构建“台山大米”农产品品牌,形成了农产品品牌品质一体推进、同步提升的良好局面。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切实将品牌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让农民丰收更增收、农业提质又增效。目前,台山成功培育了“珍香”“长球”“江联”等18个本土优质丝苗米品牌。

    在品牌建设的引领下,目前台山各大粮企正齐心协力,采取多种措施来提升台山大米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为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山大米的品牌将更加响亮,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一粒米,一碗饭,放眼望去台山大地,“百千万工程”建设一池春水正持续激荡。

    ■记者手记

    一犁春泥万顷绿

    春来种下丰产粮

    春耕备耕时节,台山处处涌动着万物复苏的生机。

    记者走进台山市谭江米业育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忙着搬运水稻种子。一些经过浸泡后发出嫩芽的种子几天前被放入秧盘,生长出一株株新绿。

    “这些种子可不一般,都是经过‘激烈PK’后的优质品种!”该公司育种专家谭华进将一把种子托在掌心,脸上的神情带着自豪。面前这位古稀老人从事丝苗米研究已有50多年。

    “要种出好粮,种子是关键。为了找到良种,我几乎是百里挑一。”说起选种,谭华进打开了话匣子,他从台山多地选取了上百个水稻品种,在同样的种植条件下测产,最终挑选出几个产量高、品质好的品种,准备提供给公司进行大面积种植。

    农谚有云:“苗好一半谷。”一个品种若是抗性差,感病或者高感病,种下之后,给农民带来的是持续不断的烦恼。为此,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种粮农户通过选用优质品种来调整种植结构,提升亩均效益。

    端稳粮食饭碗的信心,还源于藏粮于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在都斛镇“广东第一田”,记者看到拖拉机、平整机等机械正在田间穿梭,有条不紊地平整土地、修建沟渠。

    这里土壤肥沃,耕作条件好,目前打造了100公顷(1500亩)水稻种植基地。

    “现在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地还是原来的好地,干活的却从人变成了机械。同样大小的地,以前得数以千计的人忙前忙后,现在不用百人就能将农田打理得井井有条,真是时代不同啰!”村民李永祥说,“种好粮多产粮,今年我们更有信心了!”

    在水步镇联兴村的一块田里,记者见到了谭江米业负责人谭秋媚,今年已经是她投身农业的第5个年头,尽管每天在田里风吹日晒,她却乐在其中。谭秋媚告诉记者,随着“台山大米”品牌的建设,现在大米的市场需求量十分旺盛。为此,她准备在往年的基础上,再多承包些农田。

    “这些年种田收成怎么样?”记者问。“还行,还行!”谭秋媚微微一笑。

    不远处,插秧机驶过泥泞的水田,所到之处,点缀出一行行的绿色秧苗,播种下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