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商业街村里建 家门口齐就业

日期:03-26
字号:
版面:惠州观察·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龙城街道城西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引入文旅项目,带动村民增收。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产业兴,乡村兴。近年来,龙门各地乡村通过盘活乡村土地资源,积极引入并发展产业项目,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让昔日“沉睡资产”变成了村集体“增收活水”。同时,这些项目的落地还带动一批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资源盘活、产业推动、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如今,村里征地回拨地变身商业街、昔日撂荒地摇身一变成良田、闲置荒废农房变成田园特色民宿……在龙门乡村,一幅强村富民的画卷徐徐展开。

    ●南方日报记者 林文通

    通讯员 龙门宣

    活用回拨地

    为村民提供创业就业新机遇

    “我和丈夫原本在外务工,不方便照顾家庭一直是个难题。如今,我们在家门口开起餐饮店,生意不错,日子也越过越好。”谈起近来生活的变化,龙门县龙城街道戴屋村村民叶女士满脸笑容。

    叶女士能在家门口创业,既得益于龙城街道戴屋村集体经济项目——园区商业配套项目的落地,也离不开龙城街道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县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据龙城街道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廖泳东介绍,提高戴屋村集体收入是工作队2023年重点工作之一。为更好地落实“一村一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戴屋村高质量发展,龙城街道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深入调研,与戴屋村村“两委”干部一起想方设法盘活该村征地回拨地资源。工作队与戴屋村经过深入沟通交流,决定利用该村征地回拨地建设村集体经济项目,并联合各单位组成工作组,共同协商解决好项目用地、建设经费问题,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最终,在龙门县政协办、县自然资源局、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管委会、龙城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共同推动下,园区商业配套项目顺利落地。

    该项目位于龙城街道园区大道与开创路交会处,首期建设占地586平方米,采用钢架结构建设,投资292万元,在2023年7月底动工建设,同年8月底完成建设,目前有14间商铺已完成招租。各铺面统一规划,干净整洁,经营类型包括农产品销售、餐饮、医药等,不仅解决群众创业就业问题,也为附近村民及龙门工业园区工人提供更为便捷、完善的生活场所。

    “现在这里成为园区5000多名工人的消费集散地,不仅能解决工人日常生活消费问题,还将提高村集体收入,实现‘20万+’目标。”龙城街道戴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戴晓泉表示,该项目取得的成效,也是戴屋村全面探索符合村情发展新路径的生动体现。

    引入农业综合体项目

    实现强村富民

    走进龙城街道城西村,平整干净的沥青路直通村内,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房前屋后花香四溢,新建的乡村咖啡厅、生态采摘园静待游客前来,目光所及全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没建设之前,这里的房子都很旧。自从‘百果里’项目进驻后,村貌不断变好,村民收入也提高了。”看着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村民老陈对村庄未来的发展多了一份期待。

    老陈口中的“百果里”项目是城西村引进的龙门县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近年来,城西村借助“愉悦龙门·工贸文旅”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契机,依托农村现有资源,充分挖掘村庄特色优势,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2.3亿元,盘活1100平方米闲置农房和720平方米闲置宅基地,规划建设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把往日闲置荒废的农房变成田园特色民宿。

    在项目建设期间,城西村农民工匠协会发挥重要作用,本地工匠师傅积极参与其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降低农民风貌管控提升改造的成本。协会成员徐瑞磷以前在外地工作,得知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落地城西村,他便选择了返乡就业。“我以后也会留在村里工作,用自己的手艺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徐瑞磷说。

    据悉,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还包括果蔬采摘、欢乐大草坪、萌宠乐园、卡丁车、农产品销售、乡村咖啡馆、花海观光、美食街、农家乐、帐篷营地及民宿等,除了向村民租用不少闲置地以及闲置农房,通过合作每年给村集体固定分红外,还可为当地村民提供超过120个就业岗位。

    “城西村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9.2万元、村民小组集体收入22.5万元。”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火生介绍,龙门县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将以“百果农场+百工作坊”为核心,规划发展果园立体种养、休闲度假、手工作坊体验、精品民宿、文创街区、美食街区等为一体的项目业态。陈火生表示,借助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契机,城西村将立足当前产业资源优势,梳理挖掘城西村工匠文化精神,规划发展果园立体种植、休闲度假、精品民宿等项目业态,让城西村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

    “工会+集体+企业”

    让撂荒地焕发生机

    除了在龙城街道,盘活土地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场景也发生在平陵街道。当地竹龙村引进专业企业,大力发展辣椒产业规模种植,让一块无人打理的撂荒地创造价值;在祖塘村莲塘村小组,昔日荒地变成了良田种起冬小麦,让村民们能赚取租金和务工收入。

    平陵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段红红表示,让撂荒耕地真正“活”起来,不仅能为群众增收打牢基础,更能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为此,平陵街道统筹谋划,把撂荒地整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强化疑似撂荒地摸排,将具备复耕条件的撂荒地积极推荐给优质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推进“工会+集体+企业”模式,有效盘活撂荒地闲置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平陵街道盘活撂荒地是龙门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集中流转的其中一个缩影。2023年以来,龙门县依托工会组织力量,联合全县各基层工会,广泛发动广大工会会员和社会力量参与,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重点工作谋划部署、整体推进,积极探索有效路径,吹响盘活闲置资源的“冲锋号”,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大动能。

    据龙门县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苏春燕介绍,龙门县总工会积极响应号召,切实发挥工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凝心聚力,担当作为,动员全县300多个基层工会、近3万名工会会员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百千万工程”,多方协同发力,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在推动“百千万工程”的“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的工作实践中展现工会作为。

    在推动全县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中,龙门县总工会广泛凝聚复耕复种工作合力,联系发动企业、乡贤、慈善团体等社会力量重点推进全县约1.1万亩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采取“工会+集体+企业”方式,将撂荒地以不高于400元/年/亩价格从农户流转集中至村集体,并以不低于600元/年/亩价格承租给社会企业,更好地惠农利农。除了系统推进撂荒耕地集中流转、复耕复种外,龙门县总工会还积极谋划盘活村内旧校舍、旧厂房、晒场、山林等闲置资源,导入乡村特色产业,有效带动村集体增收、农户就近就业增收。

    苏春燕表示,接下来,龙门县总工会将继续协助各基层工会与村委会、代耕公司合作,继续落实“百会联百村”工作机制,协助村委会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绿美乡村建设,盘活村内闲置资源,推动本地农产品消费帮扶,切实帮助村集体增加收入,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