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媒体视角下的潮州密码

日期:03-24
字号:
版面:文化周刊·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潮州密码》

    苏仕日 达海军 主编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24年3月

    潮州广济桥。

    资料图片

    ■陈平原

    关于古城潮州或潮汕文化的图书其实已经出版不少了,但《潮州密码》依然值得推荐。与专家的个人著述不同,即便同样关注潮州的“文脉”“地标”“英贤”“艺韵”,此书呈现更多新闻视角:热门话题的选择、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度访谈的策略,以及以普通人为拟想读者。这当然与此书的成书过程密切相关——三十余则文章均源于《南方日报·潮州观察》的“潮州密码”专栏。

    我很早就注意到《南方日报·潮州观察》,那是南方日报社与潮州市委宣传部合办的版面,致力于打造“政经纸”“观点纸”“深度纸”,希望通过报网端融合讲好“潮州故事”,自2020年6月开始,每周四出版,常有好文章刊发。朋友们知道我关注家乡,且正主持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见到有趣或相关文章,都会推送给我。比如2021年9月30日的深度报道《潮学研究,热度何来?》,再比如2023年12月7日刊发第二届潮州文化论坛七篇主旨报告的节选等。前者属于“潮州密码”第24期,这也让我从此记住了“潮州密码”这个专栏。事后想起来,朋友们推送给我的文章,似乎大都属于此文化副刊专栏。

    在晚清以降的现代报章中,文化/文艺副刊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起码发挥了刚柔相济、举重若轻、化俗为雅的作用。相对于打头阵的政治新闻、财经消息、社论或评说等,版面靠后的副刊,往往更得读者的青睐。二十年前,我发表《现代中国文学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以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报章为中心》(初刊《书城》2004年第2期,收入《“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一版),专门辨析报纸副刊的四大特点:独立性、话题性、组织性、灵活性。八年前,我为《文汇报》的“笔会”七十周年撰写《依旧相信文字的魅力》(初刊《文汇报》2016年6月30日,收入《依旧相信》,南京: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在不少场合提及,纸媒要想跟电子媒体竞争,办好副刊及专刊最为重要。因为,单就信息传递而言,纸媒在速度、容量及弹性方面,根本无法与电子媒体竞争——这还不包括正迅速崛起的自媒体。唯有深耕细作与文苑英华,是纸媒依旧保存的优势;某种意义上,也是其绝地反攻的武器。”

    既然从属于报纸,副刊文章即便有相对的独立性,也还是会突出时效性。这就导致其人间烟火味很浓,好处是贴近日常生活,缺点则是相对缺乏学理性,风气一转,很可能过时。如何将副刊文章改造成为可持久阅读的专题图书,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一是事先规划,写作时就有这个想法,故落笔为文比较讲究;二是起初急促赶工,但事后认真修订,最终将众多麻线拧成了一股绳。《潮州密码》似乎两者兼有,报纸文章列参考文献,显得有点学究气,但保证其基本质量;到了成书时,又有潮州社科联伸出援手,将其列入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度重点课题。不过,我仔细对照了《潮州西湖,一本立体的地方志书》《潮汕歌谣,乡土之声永流传》《“潮州厝,皇宫起”里窥探潮人民居生活》三则,发现书籍与报纸文章变化不大,可见还是以第一种策略为主。

    相对于喜欢凸显自家立场的专家图书,本书以记者的视角切入,经常引述某某专家说,且点到为止,不做进一步评述。为读者寻找深入知识宝库的通道,为专家架设沟通大众趣味的桥梁,尽可能平衡学术性与可读性,如此自我设限,我以为是合适的。

    此种写作/出版策略,接近最近十年方兴未艾的杂志型图书(或称“杂志书”)。这个2019年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Mook”,是将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混合在一起。顾名思义,很容易理解其特性——话题性强、多人合作、兼及图文、篇幅短小等,此前的《老照片》《温故》《读库》等已做了很好的尝试。

    “如何读懂潮州”,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打发的。放眼未来,还有很多话题可以选择,很多方向可以拓展,很多论述可以深化,故我很期待《潮州密码》的第二、第三辑。

    (作者为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