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日记”融入村民自治,助力金坑村入选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问题日记’反馈真高效,之前我们金狮公路两旁的杂草长得又高又多,非常杂乱,但是又不够经费和人手去清除,通过这种方式反馈后,争取启动了相关项目工程,有了人力资金保障,公路两旁的杂草清除干净了,村里变得整洁又美丽。”金坑村的唐大哥感慨道。
近年来,连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实施“问题日记”工作机制,把“问题日记”作为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扎实办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确保群众需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群众心坎上,用心用情用力诠释新时代的民生温度。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 黄津
通讯员 南组萱
“党组织+瑶老”??
吸纳多方队伍夯实基层基础
踏进百姓家,方知百姓情。“问题日记”取材于基层,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基层基础的有效形式。
连南的“问题日记”,问的是民之所需,为的是更深入掌握社情民意,更好为群众解决问题,村(社区)“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遍访群众,到田间里“走走”,到家里“看看”,和村民“唠唠”,从家长里短中揪出群众身边的小问题,在促膝长谈中摸清群众心里的真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及时收集整理,同步建立台账。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总结基层工作经验,连南积极探索为民服务新机制,率先在金坑村试点上墙“问题日记”制度,将群众普遍反映的、最关注的、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张贴到“问题墙”,明确“责任人”负责跟进落实,问题解决后及时在“回音壁”反馈,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形成倾听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闭环,将“问题日记”融入村民自治中,真正让它变成解民之忧、顾民之盼、纾民之困的“金钥匙”。
“我常常想,多去一户村民家里,我就多了解一点情况,多问一问,多说一句暖心话,就能收到很大效果。我觉得我的工作是一件很有温度的事情,我也希望这个‘问题日记’充满温度。”三江镇金坑村党总支书记廖学军说。
金坑村位于连南县城西北部,共670户2853人。自上任以来,廖学军坚持每日一巡,定期回访,梳理更新“问题日记”信息,将党建工作干在村民群众家门口,用“铁脚板”走出民心路。
“问题日记”,问的是群众的急难愁盼。在走访中,廖学军了解到瓦角冲村村民房伯长期以来存在饮水困难问题,立即带着村“两委”干部实地核查清楚,明确责任人跟进落实,按实际需求采购饮水管,由村民投工投劳自行维修。竣工完成后,房伯用上了清澈干净的自来水。“现在喝水不用愁了,用水问题总算解决了,真是非常感谢你们。”房伯点赞道。
以“问题日记”为抓手,金坑村不断深化“党组织+瑶老”基层治理模式,通过设立“瑶老制”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造法治文化广场、组建普法志愿者和“法律明白人”队伍,吸纳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党员群众等人员力量,加强对村民的政策法治宣传教育,扩大普法的广度和深度,让身为“纯瑶族林区”的金坑村林业纠纷案件逐年下降。金坑村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纠纷就地解决”,2023年还入选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数字化+网格化”??
高效为民解忧见实效
社会治理是基层重点工作。为有效破解社区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寨岗社区党总支书记彭清平运用基层党组织书记“十个思考”,依托“数字化+网格化”,不断丰富和拓展延伸“问题日记”机制内涵。该社区建立网格“八联八共”工作机制,实现“网格事网格办”,2023年以来,解决民生实事30余件。
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缩短问题从发现到有效解决的时间,寨岗社区创建“线上+线下+外联”工作方式。线上共建立7个居民微信网格群,直接联系居民,并充分利用“粤平安”平台上报事件,将“只在办公时间内处理”变成“随时处理”,服务人数覆盖率达98%。
线下方面,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优势,开展日常巡查,切实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置。同时,依托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整合各成员单位资源优势,调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力量,利用“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共建单位接单”模式,通过“微连心”群众上报事件平台,迅速帮助居民解决各种困难事、烦心事,让数字化手段赋能社区精细管理,服务群众“零距离”,推动“问题日记”实现“数字化”升级。2022年以来,寨岗社区累计处理各类网格事件上报事件数2148件,结案数2141件。
“聚合力+全覆盖”??
贴心为民办事守初心
聚焦急难愁盼,近年来连南链接各方资源,立足基层实际,延伸多元聚合,实现“问题日记”多点开花,推动全县党员在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切实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连南投入300万元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村级居家(综合)养老服务站建设,为分散供养困难人员提供智慧养老服务。在多地公交停运之下,每年投入180万元财政资金,推动公交新政,实现全民免费乘坐。
三排镇针对三排村群众反映村道(三牛线)问题,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党代表+瑶老”作用,动员沿线众多村民主动出让土地,完成道路扩宽建设,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交通。大麦山镇建设镇中学阅览室、升级改造九寨小学运动场为塑胶跑道,为全镇教育提供良好教学环境。大坪镇成立“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房瑶冷三尔工作室,鼓励大掌村发展金边水蛭养殖项目,以“党建+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提高收入。香坪镇通过争取上级支持,投入资金推动约15.02公里的“四好农村公路”建设,解决排肚、盘石、七星、塘其儿等村群众校车接送、道路窄难会车等交通问题。涡水镇投入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驻镇帮镇扶村资金,对全镇6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片区供水管网进行提质改造,有效解决水源不足、管网陈旧等突出问题。
从升级改造学校运动场到推动“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从人大代表投入资金推动道路扩宽问题解决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带领群众致富,从“上墙制度”到“数字化”不断升级,“问题日记”始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联动不同身份的党员干部积极践行为民服务初心,全力打造出党群和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景象。
“问题日记”不再是挂在墙上的一项制度,更是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抓手,也是回应群众关切的最佳答卷。连南始终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充分发挥“党组织+瑶老+网格+村民小组长”基层治理模式,坚持多做一件事,多说一句暖心话,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