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州市山美街道秧地坡村,洋紫荆浪漫盛开。冯章 摄
梁郁强
家乡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当其他地方的民众还沉浸在新年的余庆里,我的父老乡亲们早已褪去盛装,不约而同地涌向了山野田头。他们以手中的锄头、犁耙为笔,在家乡勾勒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家乡地处库区,乡民可以耕作的地方颇多:河边沙地、山岭、农田。每年冬春之交,水位会迅速下降,露出水面的沙洲最适合用来种花生了。乡民们在河边生活了几十年,早摸透了河的脾性,他们经常说:“如果花生可以赶在龙舟水来临前成熟,就肯定能够收获。”所以,一般从年初三开始,他们便开始种花生了。这个时候,河岸边是最热闹的,小农机的轰鸣声,乡民的交谈声,小孩们的嬉闹声不绝于耳。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全员出动,有的负责耙地,有的负责起地块,有的负责挖窝,有的负责播种,有的负责撒农家肥,有的负责回土,而人口少的家庭则要一人兼顾多职。无论怎样,乡民们还是用勤劳的双手、飞奔的双腿、坚实的双肩快速地推进着播种花生的任务。不出三天,河边的沙地便会被大家种满花生。
忙完了河边沙地的活儿,乡民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田里,他们要忙着耙田、下秧。其实,家乡里还乐意种田的人都上了一定的年纪,他们舍不得放弃耕种,却又有点力不从心。年轻一代看到这种情况,毅然担起了重担,虽然他们都在外地打拼,年后便要赶回去上班,但还是决定在启程前先帮家里人把田耙一遍,他们觉得父辈们很不容易,能帮多少就算多少。戴着眼镜的小梁,穿着夹克的唐家二哥……一个个似乎有点熟悉又有些陌生的青年卷起裤腿,驾着小农机在自家的责任田上来回穿梭。
虽有年轻一辈帮忙耙田,但老一辈也并不会闲着,他们也会跟着去田里,见到有人操持便放心向自家的荔枝林走去。今年的气候不同往常,似乎对荔枝的花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天生乐观的他们并没有沮丧,他们有的是技术和经验。看,山的那边,陈家三叔正在喷洒果药,说是按照农科站的技术人员给的建议,正在“依葫芦画瓢”。
崎岖的山路上响起了摩托车的马达声,原来是李家大爷将肥料运送上山准备给荔枝树施肥,他说:“无论是‘大年’还是‘小年’,平时该怎样现在还是怎样。相信我不亏待它们,它们也必不负我。”
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假以时日,种子会发芽,花苞会变成果实,愿望也会成真。待到火红六月,必是花生飘香,稻谷遍野,荔枝满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