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治好一条“墨汁河” 高新企成“新居民”

日期:03-22
字号:
版面:东莞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改造后的茅洲河畔正激发出新民社区的新活力。受访者供图

    一个曾被黑臭水体包围的落后村,何以引来高新科技企业?一个渔民聚集的村落,为何引来超户籍人口40倍的外来人口?

    在东莞市长安镇新民社区,这是一个关乎“治水、治产、治城”的故事。

    如今,新一轮城中村改造正接力茅洲河水体治理,成为新民社区改善居住品质、激活发展空间的整治提升发力点。

    走进村史馆、禄和文体公园、新民市场,踏上新丰路、裕民街栈道,一场结合空间特色与发展诉求开展的特色整治已初具雏形。

    善治的东莞如何以整治提升路径改造城中村,新民社区给出了新思路。

    茅洲河畔治河治产之路

    茅洲河环绕着新民社区。新民社区的故事,也从中诞生。

    百年前,渔民聚集在这片河边滩涂上,捕鱼为生,自然村渐渐形成;随着人口不断迁入、村庄规模不断扩大,行政改革后形成了现在的新民社区。

    之后,新民社区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从农业转向工业化。20世纪90年代起,茅洲河两岸充斥着大量低端产业和散乱工厂,大量人口挤在河岸周围的出租屋内,偷排漏排屡禁不止,水污染严重。

    到2013年,茅洲河水质劣于V类,氨氮、总磷等指标严重超标,是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被群众称为“墨汁河”。新民社区党委副书记梁伟雄还记得当时居民的形象表达,“站在河涌边上5分钟,头晕5个钟。”

    2016年,莞深打响“茅洲河保卫战”。东莞将茅洲河整治作为全市治水的“头号工程”开展综合治理。新民社区翻开了“水文章”新一页,也开启了城中村整治提升的新章节——

    东莞将茅洲河流域划分为237个排水地块,全面推行污水接驳和雨污分流改造,新建污水管网440公里,建成2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为35万吨/日。新民社区推进“最后一米”雨污分流接入工作,紧抓三类行业的雨污分流整改情况,落实整改督导问题户,实行村级河长职责,联合职能部门清拆河涌管理范围内违章建筑物,将河湖保洁常态化。

    同时,社区关停环保专业基地A区,淘汰“散乱污”企业,开展排污许可证登记和监管工作,并组织辖区企业、环保办职工参观学习先进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和管控模式,定期开展环保普法宣讲会,提高基地B区企业环保守法意识。

    多年攻坚后,茅洲河水质达到Ⅲ类优良标准,河畅水清、鹭鸟成群,消失多年的蓝尾虾、黑鱼重现,“老人们熟悉的茅洲河又回来了。”

    之后,带状休闲公园及滨水景观工程等先后建成,越来越多居民回归茅洲河畔定居,也吸引了高新技术企业增资设厂。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长江股份总部项目已在社区落户,社区还积极促成优质上市后备企业艾尔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日信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等落户,带动辖区产业逐步实现高科技、高智能、高效益发展。

    看人口数据,新民社区人口也从2016年的3.2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5.4万人。

    再看经济数据,2015年,村组两级总资产4.6亿元,村组两级总收入6127万元,纯收入2734万元;到2023年,村组两级总资产6.4亿元,村组两级总收入1.12亿元,纯收入9026万元。梁伟雄说道,社区铺面租金从原来每月800元提高到了2500元,“河边出租屋租金也涨了几倍。”

    如今,随着新民村史馆的建起,这段治水、治产的故事被写进了163平方米的展馆里。

    美丽圩镇延展生态红利

    走进新民社区禄和新村,崭新的柏油路两侧车辆停放有序,房前宽阔的人行步道被漆上红蓝黄三色,配合黄色的路灯、绽放的紫荆花,城中村摇身一变成了美丽街区。

    这是长安镇首条“彩虹路”新丰路。2020年后,新民社区推进辖区多条主干道路升级改造、打造现代化智能停车场、升级完善道路排水、绿化、路灯配套等基础设施。

    沿着道路转进禄和公园文体广场,视野开阔了起来。原篮球场经过规划设计,增设休息廊架、座椅及文体小广场,提升为3450平方米的市民小公园,丰富了居民休闲使用空间及体验。

    社区还投入约400万元,对文体广场南北两边景观改造提升,改造面积约6000平方米,设置浅水水景、休闲小广场、配套座椅、庭院灯及开花乔木行道树等。

    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制定“一带一路三区三轴”发展蓝图,打造一系列亮点项目,串联起美丽圩镇风貌带。例如,新民社区打造农房微改造项目,对辖区内的重要区域、节点、交通道路沿街展示面的农房,进行外立面、屋顶、门窗改造。

    从治水中尝到“甜头”的新民社区,也在“水”上持续发力——深入摸排污水管道未覆盖到户、污水直排、黑臭水体等清单,补齐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缺口;聘请专业环卫公司,成立专职河涌保洁队伍,做好河涌清理保洁;推进筷子涌景观工程,投入约1500万元将筷子涌打造为生态水体景观示范标杆,建设1.08公里栈道、增设亲水平台,更安全地设计河边行道和停车位。

    如今,从“落后村”蝶变成“示范村”的新民社区,正从城中村改造中唤醒更多发展活力,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唱响另一支“茅洲河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