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梅州小火了一把,文旅消费实现增长。图为江北老街。
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消费券的发放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图为大润发超市。 资料图片
天水火了,因为一碗麻辣烫,当地各大麻辣烫店内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网友,成为餐饮业和旅游业的新晋“顶流”。2024年是“消费促进年”。前有柳州、淄博,后有哈尔滨、天水,它们通过挖掘城市特色,促进消费,成功带动经济发展。
梅州是否也有这样的潜力?今年春节期间,梅州的消费市场也小火了一把。据初步测算,2024年春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超283.1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82亿元。
火热的背后,一些现象值得关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乏力、限额以上消费品总额下降……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梅州应该如何挖掘消费热点,带动经济增长?
●南方日报记者 梁时禹
稳中有增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增5.6%
今年春节假期,梅州各大景区分别抓住假日节点,推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游客前来。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人们穿梭在客家小镇内,用古诗词制作成的灯牌在头顶流光溢彩,《长安三万里》的场景瞬间浮现眼前。“春节期间,我们推出了‘祈天赐福客家年暨国潮不夜城梅州之夜’活动,主打大唐不夜城灯光秀、唐风节目演艺和国潮古风夜市,让市民感受不一样的过节氛围。”客天下景区相关负责人饶彬告诉记者。
光影交错,人头攒动。在兴宁熙和湾景区,绚烂的烟火点燃了黑夜,人们对未来的愿景在声声爆竹中许下,年味浓烈。今年,“兴宁之夜·光影不夜城”系列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游客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期间,梅州共接待游客超283.11万人次,较2023年春节增长56.40%;实现旅游收入25.82亿元,较2023年春节增长223.96%。
龙年春节假期消费火爆,彰显了梅州消费市场的潜力和经济发展的活力,也为新一年经济乘势而上开了好头。202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4.81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2022年提高5.2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
细分来看,各领域均有不同的增长。按经营地分,城镇和乡村消费分别为483.84亿元、210.96亿元,分别增长5.0%、6.9%;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分别为630.79亿元、64.01亿元,分别增长5.4%、7.8%。
“梅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涨,主要与两方面有关。”梅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
一方面,得益于宏观经济回升向好,消费者的信心逐渐恢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其中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2023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495亿元,同比增长7.2%。
“2023年人口流动更频繁,消费的环境更加宽松,经济进一步恢复。综观全国,经济逐渐复苏给予了信心让市民有了消费的欲望,相较2022年,市民更愿意去消费。”上述负责人说。
另一方面,消费活动丰富多彩,刺激了消费者的欲望。
去年6月,梅州启动2023年“梅品惠”助商惠民促消费暨“家520”购物节,消费者可使用云闪付app支付,在零售店、油站、银行等多个场所获得优惠。
超市方面,活动期间使用云闪付APP领取“梅州促消费活动优惠券满100元立减30元”并使用银联二维码支付,可享受单笔30元封顶的优惠补贴。参与商户包括喜多多、大润发、嘉荣、昌大昌等。
加油站方面,活动期间使用云闪付APP领取“梅州促消费活动优惠券满200元立减40元”并使用银联二维码支付,可享受单笔40元封顶的优惠补贴。参与商户包括中石化、中石化油、勇兴加油站等。
“满100元减30元,零售券与超市优惠叠加,购买生活用品很划算。”市民王女士表示,自己在购物时比较追求性价比,平时都会选择在购物软件上购买生活用品,消费券的发放让她有了在线下消费的欲望。
《2024中国消费全景展望》指出,“价格”已经成为中国消费者跨越人群与渠道的行为关键词,与亚太消费者相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具复杂性、更加分化。如通过多方比价,在更优惠的渠道购物、大包装进行囤货来节省开支,并优先关注重要的产品属性。
总体来看,梅州的消费仍以传统的刚需消费为主,经济环境的变化、消费活动的加持对消费的拉动影响较大。
冷热不均
汽车和石油等对消费增长支撑不足
2023年,各项消费指数持续上升;2024年,旅游过年成为潮流。消费热情点燃了生活中的烟火气。
然而,复苏的背后却藏着冷热不均。一边是旅游市场的火热,景区人满为患,餐饮店一座难求;另一边是车企降价甩卖,电商大促远不如以往。
从数据上来看,冷热不均的对比更为强烈。
首先是宏观层面的“冷”,2023年梅州市社会零售品零售总额增长5.2%,低于全省的5.8%和全国的7.2%;再看细分领域的“冷”,根据梅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6.14亿元,下降1.5%。
纵观整体,尽管消费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稍显乏力。其中,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城市或国家的经济活跃程度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标的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总额,正呈现下降的趋势。
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在统计期内,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销售额超过一定限额的商品和服务。如果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迅速,说明该地区居民的购买力增强,市场繁荣;反之,则表明该地区经济仍有待增强,市场冷淡。
汽车类消费和石油及制品类消费是梅州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两个“巨头”。占限额以上消费比重29.0%的汽车类消费实现零售额36.6亿元,下降15.3%;占比36.5%的石油及制品类消费实现零售额46.06亿元,下降0.6%。
“总体来看,消费的成绩单虽然稳中有涨,但从组成来看,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的下降说明市场的活跃程度和消费者的购买力仍没恢复到最佳水平。”梅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过去一年,为了刺激市场,带动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的消费,梅州出台了系列政策,举行了多场相关活动。但从市场的表现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2023年初,梅州市启动汽车消费节活动。根据时令、重大节假日开展优惠购车线下活动,并推出签到有礼、订车礼包、购车款减免、金融礼、幸运大抽奖等多项购车优惠政策和措施等,但成效并不明显。
“从销量上能明显感觉到,去年和今年的消费活力对比。”梅州市骏力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经理曾繁荣说,“今年3月,零跑汽车订购量达到了40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不少。”
去年,零跑汽车参与了多次汽车消费节活动,推出优惠套餐,但购买的人数仍差强人意。在汽车市场深耕十余年,曾繁荣总结了原因:“第一是超前消费购买汽车的人变少了,消费者购车的周期拉长了;第二是产品的供给不足,给消费者现场挑选的产品不多。”
周期变长,购车的不确定性便会增加;产品的供给不足,就会导致消费者外流。曾繁荣说,不少消费者为了能挑选到满意的产品、享受到满意的服务,会去周围城市试驾并购车,例如揭阳、厦门、深圳等。“去年,零跑汽车在梅州还未开通售后业务,不少消费者选择到外地购车。”
今年,零跑汽车搬到了新的门店,同时还开通了梅州地区的售后服务业务,使得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销量也有了上升。“最近,零跑推出了新车型C10,销量还不错。初步测算,汽车门店1-2月销售额137万元,同比增长86.3%,预计第一季度销售额257万元。”曾繁荣说。
由于本地消费市场的供应不足,部分消费品难以在本地呈现,使得消费者不断外流,到外地消费。部分消费品受经济环境、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较大,使得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乏力。
另辟蹊径
打造音乐节和演唱会等新消费场景
限额以上消费品消费在短时间内难以拉动,这就启示梅州要挖掘新的增长点,打造新的消费场景,充分释放消费潜力。那么,梅州发力的方向在哪里?或许可以将视野放至全国,搜寻经验。
3月,甘肃省天水市突然火了。因为一碗麻辣烫,天水市成为餐饮业和旅游业的新晋“顶流”。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3月以来,甘肃天水地区麻辣烫堂食订单量较前两个月同期增长超140%,增幅位居全省前列,超过省会兰州。同程旅行平台数据显示,截至3月14日,甘肃天水近一周旅游搜索热度上涨186%,并呈现继续快速上涨趋势。
前有淄博,后有天水。纵观近两年,不少三四线城市凭借着旅游迅速在全国走红,以文旅市场带动经济增长。
走红背后的逻辑大同小异:做好城市营销,寻求破圈的机会。大量的人流涌入城市,使得消费潜力在短时间内进一步释放,带动城市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同样作为三线城市,梅州能否凭借这一“诀窍”,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答案是能,并且在本土已有成功的探索。
2021年12月22日,中甲联赛最后一轮,梅州客家队凭借着球员桂宏在第95分钟23秒的关键绝平,成功晋级中国职业足球顶级联赛。至此,2013年创建成立的梅州客家队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冲超梦想,五华县也成为中国足球历史上第一个拥有职业顶级联赛球队的县城。
从新赛季开赛以来,五华县集中资源力量,从赛事保障、观赛体验和服务提升、赛事带动等方面入手,全力做好场内和场外两项工作。
3月3日,2024年华润怡宝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第1轮梅州客家VS上海申花的比赛在五华奥体中心惠堂体育场举行。赛前,根据五华县委、县政府“一场球激活一座城”系列活动工作部署,五华县总工会举行助力“百千万工程”五华鱼生文化美食节暨职工乡村疗休养宣传推介会,诚邀各地游客来五华“看中超,食鱼生,品佳酿,到五华疗休养”。
“五华人太热情了,没想到可以和梅州客家的球迷坐在一起吃鱼生。”来自上海浦东的球迷杜先生对五华鱼生赞不绝口,他认为五华鱼生口感特别、独具特色、吃法新颖,有机会将邀请上海的朋友一起来五华吃鱼生。
五华将各类活动与足球元素有机结合,满足球迷赛前、赛中、赛后的消费和休闲需求,持续放大“体育+文旅”效应,让五华的城市美誉度和产业活跃度持续提升。
作为文化之都,丰富的文旅资源一直都是梅州的底牌。而随着文旅市场的活力持续释放,消费者的文旅需求也在持续增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精神文化领域的消费需求会不断增长。”梅州市政协委员、梅州市留学人员发展联合会副会长钟一山说,梅州应打好文娱旅游这张牌,利用好文旅资源,结合客家文化,吸引更多外地人到梅州消费,带动消费增长。
“时下,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比较火热,可以邀请知名歌手、乐队到梅州的景区开演唱会、开音乐节,既能拉动本地消费,又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但要注意的是,无论哪一座“火出圈”的城市,它们在出圈之前早已准备了多年。
以淄博为例,提到其在2020年就开始提升公共服务,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并发展行业协会,因此当流量过来的时候才能承接得住。
打造网红目的地,需要具备拥有爆款产品、优质公共服务以及营销手段这三项,三者相辅相成。“泼天的富贵,也需要扎实的容器才能接得住。”钟一山说。
记者观察
用好“演唱会经济”
“走,一起去看演唱会吧,去感受肆意绽放的音乐魅力。”打开大麦、猫眼等app,演唱会、音乐节等层出不穷。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很多人假期的出游选择。
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加,跨城观演成为年轻群体的主要消费趋势。
“一般会留意广州和深圳的演唱会、音乐节场次,知名歌手光临比较多,也容易买到票。”市民庞小姐告诉记者,除了歌手召开的巡回演唱会,她也会购买拼盘演唱会的门票,“拼盘演唱会的票性价比较高,氛围也不错。”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仅去年“五一”期间,大型演出项目的跨城购票观演人数占比超过总人数的50%,音乐节和演唱会项目带动演出票房之外的交通、住宿、餐饮等综合消费规模超12亿元。
演出形成的聚合效应凸显,直接带动区域客流增长。在此前的相关报道和官方数据中,周杰伦演唱会帮海口狂揽9.76亿元,TFBOYS的“十年之约”演唱会也同样给西安直接带动了4.16亿元的旅游收入。
依托演艺消费融合新场景,成都、济南、天津、武汉等地也都出现能让消费者一边就餐、品酒、逛文化集市,一边观剧的沉浸式戏剧演出活动,深受年轻人追捧。
不少人除了观看演出外,还将在活动举办地或周边进行短途游览,这将带动目的地的酒店住宿、景区门票、租车自驾、一日游、周边游等多类旅游品项。
对于观演人群来说,看完演出后享用美食,将为当天的旅途画上一个圆满句号。因此,演唱会周边美食是值得商户和平台关注的环节。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在2023年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中提出,随着文旅融合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旅游观光和文化体验兼具的目的地更受青睐,沉浸式文旅业态成为推动景区提升、乡村振兴、消费升级和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演出与消费相结合大有可为。如何更好发挥演艺经济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念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是大力创新消费场景,鼓励地方将演艺经济作为打造特色节庆活动、夜间经济、体验经济的重要内容;二是有效增加服务消费供给,持续提高服务供给质量;三是加快优化消费环境,优化交通组织安排,丰富周边消费服务业态,为居民享受演艺消费创造更多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