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正全速融入“湾区一小时”交通圈。图为列车驶过银鹭大桥。黄健 摄
春潮涌动,扬帆奋发。
近日,江门市新会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区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正式闭幕。踏着春天的脚步,带着人民的嘱托,新会定下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粮食产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和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会实践的深化之年,更是新会站在千亿新起点,迈向奋斗新征途的再出发之年。
为做好新一年工作,新会提出:将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以继续“走在前列”作为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乘千亿之势,扛首善大梁,鼓足“二次创业”精气神,再次唱响古兜围垦战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闯出高质量发展新天地,建设更高水平的“一园三中心”,努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高质量发展标杆。
●黄绍侦 潘晓晨
聚焦“一点两地”战略定位
争当全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桥头堡
3月15日、16日,新会分别在香港、澳门举办新春交流推介会,全方位展示银湖湾滨海新区的交通区位、战略定位、产业布局、优惠政策和宜居氛围,并以新区建设全面提速提质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与港澳的深度协作、互融互通。
聚焦“一点两地”战略定位,新会正全力争当全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桥头堡,全面对接融入“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建设,深化“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共建共享心联通。
全面推进深江合作。抢抓“大桥经济”“珠西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黄金机遇,新会以银湖湾滨海新区为主载体,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江经济合作区,争取上升为省级重大发展平台。同时,推动“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战略组合布局落地,力争全年引进深圳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
全速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紧抓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建成通车的契机,新会推动完善江门站枢纽功能,推进珠肇高铁、深江铁路建设,建成运营综合服务中心,加快构建“四纵四横”高快速路体系,推动银洲湖高速、中江高速改扩建新会段和江门大道南(西)线双水段年内全面通车,国道G240大泽园区至凤山湖园区段、省道S532司前至址山段实现贯通。
全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会完善银湖湾滨海新区整体规划,推进澳门国际健康港、清洁能源装备配套项目落地,加快大健康智造港、梧桐科创园等载体建设,积极推动江澳两地在科教、文旅等领域开展合作。此外,巩固五金不锈钢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优势,建设健康食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鼓励企业抢抓RCEP市场订单,大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发挥港区联动作用,支持大广海湾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跨境电商业务。
全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新会全面推广“一件事”“免证办”“跨域通办”服务,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完善重点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拓展“百千万工程”精细化管理平台功能,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完善融资和税费优惠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优化中小微企业诉求快速响应处理机制,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
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新标杆
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新会按照优势塑造工程、结构调整工程、动力增强工程、价值实现工程抓紧抓实,努力把短板变为潜力板,全力打造强区强镇富民兴村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全面推进强县促镇。新会将编制四个发展区一体发展战略规划,深化联合管委会运作机制改革,着力提升县域综合实力,大型产业集聚区新会片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以上,全区工业投资占固投比例保持在50%以上,在全国百强区中争先进位。
激活县镇消费潜力。新会持续办好各类促消费活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为县域、镇域经济增添活力。同时,丰富实体消费业态,大力发展夜经济、商圈经济,推动钧明都市文旅、文华商业广场开业。
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新会打造具有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的中心城区,开展城区道路拥堵点治理,推进27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开工,优化枢纽新城空间规划,统筹布局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服务功能。
选树典型镇村示范。强化镇街联城带村节点功能,新会把镇街打造成为乡村治理中心、农村服务中心、乡村经济中心。坚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培育各具特色的省级“1镇8村”和市级“3镇20村”典型镇村。
加快农业强区建设。新会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打造“甜水萝卜”“大鳌慈姑”“淡水蓝龙”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发展崖门富硒产业。此外,加强新会柑种苗繁育和市场流通监管,扶持新会柑25度坡以下园地山坡地发展种植,保障全区新会柑种植面积在15万亩以上。
发展壮大村级经济。新会正实施强镇富民兴村“十大行动”,强化农村“三资”监督管理,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三块地”改革,加快组建“强村公司”,凝聚政银企村合力,盘活利用空闲土地,做大本地特色资源、优势产业。
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当家”
开创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新局面
坚持实体经济为本,新会正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三个行动、一个工程”,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践中不断夯实基础、优化结构、增强动能,开创大湾区西翼制造中心新局面,展现新会作为江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生力军的新担当。
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锚定规上工业企业超800家、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的目标,新会正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2+2+N”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现代轻工纺织”和“现代农业与食品”两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新能源、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若干产业集群。
做优建强产业平台。新会集中资源打造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园,北部新会智造产业园申报省特色产业园,力促凤山湖园区打造光储充一体化零碳示范园区,与鹤山携手谋划打造广东硅能源产业园;中部珠西科技新城与江门高新区联动发展,加快江睦产业园“七通一平”,推进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二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轨道交通、传感器、仪器仪表产业集聚发展;南部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整合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财富电镀基地、威立雅高科智谷,打造国际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地,推动珠西新材料集聚区和先进装备产业园提质发展。
持续推进“链式招商”。新会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继续发挥29支招商队伍作用,完善招商图谱,紧盯珠三角核心城市、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优质制造业项目,开展区域性精准招商、链式招商、以商引商。发挥头部企业、协会机构、基金公司力量开展协同招商,力争全年引进项目总投资超600亿元,投资超100亿元项目不少于1个、超10亿元项目15个。
立足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新会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让城市之光、工业之光、科技之光、文明之光、生态之光、法治之光闪耀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