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 的思想解放”的超越性
日期:03-17
■蒋述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作出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要论断。这是对党的理论和文化传承发展规律性认识的重要创新。如何理解“‘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深刻内涵,对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创造中华现代文明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角度,超越了百年来“古今中西之争”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包含着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正是这些特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在不断地包容、创新中和平地与其他文明相兼容和汇通,同时又在内部实现了统一和连续。中华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华民族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也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文明危机。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式微,出现了“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以及文化复古主义等代表性观点,思想界陷入长久的“古今中西之争”。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在寻找“第二个结合”点上开辟出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最集中的思想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正是在这个逻辑点上,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只有在自己文明的基础上才可以继续向前发展开拓,创造出中华文明的新形态。“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深刻地揭示了中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资源是传承与连续的,而不是断裂的,是可以接续和转化并跨越的,而不是冲突的,而且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也有高度契合性,是可以结合与融通的。在思想方法上这是一种文化整体观和辩证观,它超越了那些认为传统文化无法与现代化衔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冲突的思维定势,突破了过去古今不接、中西不合的思维牢笼,扫除了思想迷障,为实现传统文化到现代化的跨越、发展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打开了新的天地。习近平总书记满怀信心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相互成就的双向运动途径出发,破除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隔绝、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偏见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在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上,在不同时代也具有不同看法。在文化不自觉不自信阶段,传统文化会被视为现代化的包袱与障碍,而在树立起“四个自信”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看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动力。从“相互契合”的角度去看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会引发中华文明深刻变革,“激活”中华文明的基因,使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被赋予新的形式与内容,成为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内在因素。从“相互成就”的角度去看,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文明又可以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讲话中,多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论与精神来阐述现代精神,比如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为贵”等思想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理论倡导创新精神,用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观、知行观、诚信观、修身养性观、廉洁节俭观等来阐发其具有的现代文明精神,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形态的相通相生的发展规律,这便是在“激活”与“注入”中达到“相互契合”与“相互成就”,最后的结果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在“第二个结合”上,我们坚持的是守正创新。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它来自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经五千年还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自信。人类近代文明、近代技术革命开始于欧洲,现代化起步于欧洲,欧美走在现代化的前列,长期以来在东西方都形成了一种现代文明等于西方文明、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偏见。有见地的学者对此早就有不同的看法,如中国的季羡林先生,早在30多年前就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东方的世纪。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过,中国现代性的动力来自它自身的历史而非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也说,中国能够在结合中西文明中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类文化起点。中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明发展规律,用西方的现代化话语去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或者照着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去模仿着行进,是行不通的。我们的创新,就是要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第二个结合”强调在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基础上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思想,超越了照搬西方走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困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从中华文明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角度,前瞻性地提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
“第二个结合”之所以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还在于它将中华文明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既来自悠久的历史文明传统,又通向未来,它是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第二个结合”强调的就是“贯通”和“融通”,说明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而不是重启炉灶的断裂式革命。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就是一个血脉与气脉贯通的具有新的生长能力的中华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要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合起来,就是一种“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维,也是一种通向知行合一的社会实践。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这个正在生长着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将是超越前人的伟业。
“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使我们在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它们之间关系认识上更加深化,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上更加主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上也更有活力。“第二个结合”焕发出思想解放的伟力,将推动中国人民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上,步子迈得更稳健,更有力量。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暨南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