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火爆演出市场背后的喜与忧

日期:03-16
字号:
版面: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中国演出市场的“报复性”增长延续到了2024年。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仅今年1月1日至3月11日,全国演出票房便高达11.82亿元,观演人次攀升至341.3万,同比分别大增约447%和167%,凸显出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消费潜力。

    然而,这股热潮中却不时掀起争议风波——高价二手门票问题层出不穷,原价380元的演出票倒卖到2000余元,扰乱了市场秩序。更有消费者因购买的演唱会门票视线被柱子遮挡,将主办方告上法庭。

    遇到这些问题,消费者应怎样维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费者对于经营者提供的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或约定进行维权。

    专家建议,及时取证十分重要。比如,若影响了观演者合同目的的实现,情况属实且充分,可以要求演唱会主办方退款;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向文化管理部门举报;也可考虑起诉,运用多种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演出市场呈“下沉”“跨城”趋势

    带动外卖订单增长

    一系列数据佐证了一年多来演出市场的“火爆”。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信息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34.24万场,较2022年同期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315.41亿元,同比增长453.74%。

    繁荣背后,演出市场也呈现出一些新趋势——“下沉”和“跨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表示,音乐节是演出经济下沉表现最为突出的品类,其次是大型场馆演唱会。腾讯音乐研究院统计,2023年上半年,二线城市及以下的音乐节占到了总数量的57.9%。如浙江诸暨西施音乐节、常山UU音乐节这样的县城音乐节不断涌现,给当地消费者带来了新惊喜。

    穿梭于不同城市之间,已成为不少消费者“追”演出的常态。

    2023年,张学友在成都连开9场演唱会,来自举办方和票务方的统计数据显示,成都观众占比约42.4%,四川省内其他市州观众占23.7%,而省外观众约33.9%,外地歌迷成为了主力军。

    跨城观演的人多了,对出行工具的需求也增加了。滴滴出行数据显示,2023年10月12—15日周杰伦上海演唱会期间,上海网约车出行需求相比2022年同期上涨88%。往返机场、火车站等大型交通枢纽的需求较去年同期上涨198%,往返休闲娱乐场景的需求上涨103%。

    有意思的是,“演出热”还显著带动了外卖订单增长,“夜经济”活力增强。饿了么数据显示,以上述周杰伦演唱会为例,10月12日平台上海游客夜宵外卖量日环比增长24%,徐汇区及其附近的长宁区夜宵订单更是环比增长超过四成。体育场周边小区的阳台、天桥下等都成为了“野生看台”,不少消费者直接外卖下单折叠马扎、一次性雨衣、啤酒饮料和夜宵等,与场内观众“同乐”。

    演出争议屡见不鲜

    维权前应先举证

    繁荣背后,高价票、“柱子票”等问题亟须解决。

    今年,来自广州的秦女士想买一张5月4日林俊杰世界巡回演唱会深圳站的演出票。开票那天,她尝试使用大麦APP购票。“根本抢不到,点进购票界面就卡住了,然后所有票‘秒空’。”

    她也曾想购买黄牛票,但最终因价格太高放弃。

    不少消费者还被“柱子票”所困扰。

    去年5月,“2023当我们谈论爱情——梁静茹世界巡回演唱会上海站”举行,现场部分观众发现自己花费千元的门票视野基本被舞台柱子遮挡。随后,部分观众和主办方就赔偿问题未达成一致,遂起诉了主办方。该案件于2023年11月在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结果至今仍未宣判。

    此外,还有不少“奇葩票”出现。比如“栏杆票”,消费者能看到的画面被座位前面的栏杆一分为二,陷入“低头哈腰”或“昂首挺胸”的选择困境。还有“侧面票”,消费者的位置正对舞台侧面,与主舞台形成一条直线,很难看到舞台主屏幕。

    对此,北京嘉潍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认为,演唱会服务合同要求为观演者提供良好的视觉听觉体验,因此应当考虑观演者的个人体验。但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合同履行情况的唯一标准,合同是否全面履行应当综合考虑质量、价款、履行方式等因素。

    由于演唱会场地较大,观演者的视线被遮挡到何种程度,通常难以准确认定。如果观演者视线被遮挡范围较大,影响了观演者合同目的的实现,则主办方构成违约;但是如果观演者的视线仅被部分遮挡,并未影响合同目的实现,那么主办方是否构成违约则有待考量。

    “总之,举证十分重要。”赵占领建议,遇到类似“柱子票”等情况需要维权时,消费者应注意及时取证。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说:“对演出的出品方来说,关键还是要创新及打造高品质演出,用自己的‘真功夫’打响品牌,做好营销策划,才能真正留住观众。”

    南方日报记者 杨天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