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荔枝之乡奏响春天乐章

日期:03-15
字号:
版面:高州视窗       上一篇    下一篇

    何树志在巡园。

    朱继雪拿出巢坯检查。

    柏桥村民居掩映在荔枝花海中。

    朱继雪的蜂场摆放了百余只蜂箱,远处是浮山岭。

    扫码看《柏桥蹲点日记》栏目新动态

    编者按

    “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就是为人民服务。”去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东茂名视察,他站在高州柏桥村广场上,深情地向乡亲们说,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对后富的帮扶,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环境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年快过去了,茂名市委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推进制造业当家、乡村振兴、绿美茂名等工作,努力把柏桥经验上升成为茂名市实践共同富裕的生动样本。

    3月11日起,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践行“四力”,深入高州柏桥村生产生活一线蹲点采访,挖掘柏桥村新变化新气象新故事,在报端推出“柏桥蹲点日记”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策划:陈戈

    统筹:刘俊

    3月11日至13日,记者来到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蹲点采访。这个正值荔枝花开的时节,荔枝之乡林间地头到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连日来,我们跟随古树守护人巡园,听村干部讲解柏桥村绿美“一张图”,探访初来乍到的蜂场……聆听并记录这场春天的乐章。

    ●本版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刘俊 刘栋铭

    本版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刘栋铭

    跟着古树守护人去巡园

    3月11日 星期一 雨转晴

    上午,一场大雨与荔枝之乡不期而遇。雨点打在荔枝叶上,发出滴答的响声,村子里6800亩的荔枝林汇成一首激昂的交响乐。

    11时,雨过天晴。何树志拎起一把深蓝色的雨伞,迫不及待地溜进了荔枝种植园。园内面积80亩,却保存有39棵逾500年树龄的荔枝树,有9棵的树龄甚至超过了1300岁。

    何树志是一名古树守护人,每天雷打不动的一项要紧事就是巡园。“下雨天格外揪心,怕哪块土壤被冲走了,得及时填补回来。”何树志说。

    巡园43分钟

    入园那刻,何树志的脚步缓了下来。

    荔枝花在雨后显得更加娇艳欲滴,花瓣上挂着雨珠。何树志却不带着赏美景的心情,他凑近去顺起一束花穗,花芽有些稀疏。

    “哎呀,都快成‘光杆’了,提醒我们要防虫。”何树志心里虽急,但对花期的规律门儿清,“开花不能喷药,就像人怀孕不能吃药。”

    不能喷药,但自古传承下来的“土办法”一直都有。

    “首先要知道什么虫爱吃荔枝花。我们打小就认识它们,一类是‘硬壳虫’,金黄色小个儿;一类是‘大腩虫’,像树枝一样,人靠近就躺平,容易看走眼。”何树志说。

    他带着记者走到一堆草木灰旁,指着树下干净的土地说,“这些虫喜欢藏在落叶堆中产卵,果农把树下的落叶耙出来烧一把,烟熏上枝头可以驱虫。”

    沿着石板路,何树志继续他的巡园工作。说起巡园的方法,何树志说自己靠的是感觉。

    “首先看土,树头的泥土有没有被雨水冲走,有没有被游客踩得过实。”何树志说,“荔枝树不喜欢板结的土壤,它的根系在泥土里是要呼吸的。游人多了,我最担心就是把泥土给踩实了。”

    “其次是看游客,古树守护人巡园时要提醒文明观赏。”何树志继续说,“还要留意寄生植物。”

    在一棵长满青苔的古树枝干下,何树志踮起脚,把一小串翠绿色的枝丫拔了出来,“这些寄生植物如果不阻止,长大了就吸收古树枝干上的营养,渐渐就毁了原来的枝干。”

    这次巡园花了43分钟。何树志说,“一次巡园短则半个小时,长则一两个小时,看有没有发现要紧的事。”

    把古树当成家人

    何树志今年46岁,是柏桥村委会岭腰村人,家就在这个种植园旁边。

    “我孩童时代就是在这些古树下长大的。经常跟随大人来荔枝园里,大人在干活,我们在玩耍,每一棵古树的荔枝都吃过。”说话间,何树志颇为得意。

    父辈在荔枝林里干活,孩子们耳濡目染,何树志对荔枝树生长的认识都来自祖祖辈辈的传承。“如今交接棒传到我辈人手上,我们早已经把古树当成自家人。”何树志说。

    “从古至今,柏桥人都是守护古树人。”何树志至今仍印象深刻的是,在20世纪记工分的时候,村里把每棵树都标记了分数,让划分任务的家庭更加珍惜养护。

    “1000多年前的树能保存到现在,没有世世代代的守护者是不可能实现的。”何树志说。

    2022年,何树志被授予“广东首批荔枝古树守护人”称号。如今,柏桥村共有6名古树守护人,他们每天都在尽自己的职责。

    “现在,守护古树成了全民共识。巡护这片古荔枝树的,不仅仅有我们守护员,还有许许多多普通群众,更有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检查,使千年古树还能继续造福于民。”何树志说。

    村里有张种树规划图

    3月12日 星期二 晴

    3月12日是植树节。根据根子镇的安排,镇里集中在浮山驿站举行义务植树活动,各村(居)委会再自行安排义务植树。

    植树,对高州人来说驾轻就熟。2013年起,高州把每年1月至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植树日,算上植树节,一年有七个植树日。

    荔枝村为何还要种树?

    12日一早,柏桥村干部邓林生就开着工具车到镇上领树苗。

    “我们提前报了需求给镇里,再相应取回所需的苗。”邓林生把车停放在柏桥农创园停车场。

    停车场位于柏桥广场的东侧角落,由于落成不久,新移植的几棵荔枝树才长出稀疏的几串绿叶,显得很空旷。“今天种的是黄花风铃木,到这里游玩停车还能观赏。”邓林生说。

    几名年轻人把树苗从车上搬下来,沿着停车场周边依次排开。铲土造坑、培土围堰、提水浇灌……不一会儿,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熟练地把树苗栽在停车场边缘。

    满眼都是荔枝树的柏桥,为什么还要种树?

    柏桥村党总支书记何清说,“柏桥是荔枝专业村,荔枝树是柏桥群众赖以生存的宝藏,所以种荔枝收益最大,可谓寸土寸金。我们把绿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四旁’‘五边’,见缝插绿,种植一些美化环境的树。”

    “过去,我们在‘三清三拆三整治’过程中对拆除的危房、闲置地进行平整,发动群众修建小菜园、小果园,让家园变得美丽起来。”柏桥村驻村第一书记何霞说,“绿美应是对绿化的提质,让村庄变得更美。”

    美的房舍,美的村巷,勾起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李柳家布置庭院时特意种上了紫檀,与周边荔枝树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绿。一株三角梅爬上了三楼,满墙灿烂的粉色成为全村有名的拍照点。来柏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李柳一家决定办柏桥第一家民宿,把村子的美分享给慕名而来的客人。

    行走在柏桥村,如果说6800亩荔枝林是恢宏大气的写意之笔,见缝插绿、留白增绿则是精工细作的绣花功夫。房前屋后,村民精心呵护的蔬菜、鲜花,装点着村子,像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

    共绘绿美“一张图”

    在柏桥村党群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柏桥村2024年至2025年绿化示意图》,村中未来两年的植树规划一目了然。

    “这张图既是我们村对种什么树、在哪里种、种多少、什么时候种的共识,也是市、县、镇、村共绘绿美‘一张图’的统筹规划。”何霞说。

    今年初,茂名市委组织部下发通知,依次从村、镇、县收集所绘制的绿美“一张图”,从而实现绿美建设“一盘棋”。这样的做法,规避各地植树相对分散、缺乏统筹的不足。

    何清介绍,柏桥村绿美“一张图”有三个特点。

    一是利用“四旁”“五边”见缝插绿。石井村生态小公园面积不大,但规划品种注重多样化点缀。

    二是植树主题化。柏桥小学门前利用空地打造“喜事林”,群众逢喜事就去种树。

    三是打造处处皆景的美丽村庄。柏二村周边将种植西洋杜鹃、百子莲等树种,增强村庄美感。

    图中规划的植树项目,将分别在今年上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完成。图上不仅标示有计划绿化面积和长度,还具体到树种配置比例、苗木数量、实施地点、种植时间,以及责任人、镇驻村干部。

    何清说,“有了‘一张图’凝聚共识,柏桥还要广泛发动村民群众参与植树,让绿化美化成为群众的身边之事、举手之劳。”

    一场忙碌的甜蜜盛宴

    3月13日 星期三 阴

    开车从荔谷前往柏桥广场的路旁林间,一顶蓝色帐篷和周围数十个蜂箱引人注目。

    荔枝花开,蜜蜂忙碌在荔枝林里,甜蜜的盛宴宣告开始了。

    初来乍到 蜜蜂试飞

    柏桥村地处浮山岭余脉坡地,浮山岭形成的小气候,对这一带土地种植的荔枝格外关照。

    从广西阳朔转场而来的朱继雪,凌晨2时抵达根子镇,把帐篷和蜂箱安置在元坝大道旁的空地上。“养蜂人搬家总要在夜里进行,得等蜂归巢了才能动身。”朱继雪说。

    帐篷里,他的妻子正在整理居家物品,一条田园犬拴在帐篷的另一侧。“养蜂人走南闯北,逐花而行,帐篷就是个家,样样都有。”朱继雪今年56岁,这是他来高州采荔枝蜜的第14个年头。

    上午8时多,朱继雪开始检查他的蜂箱。帐篷旁的空地上,百余个蜂箱围成4个品字。朱继雪逐个揭开,拿出巢坯检查,嗡嗡的蜂鸣声不绝于耳。

    蜜蜂初来乍到,显得躁动不安。“转场后的第一天,是蜜蜂的试飞和定位时间,我们无需操心。”朱继雪说,“它们出去转转,认认环境,也熟悉‘旅馆’在哪里。有的转着转着,发现有蜜就搞货去了。”

    高州市景旭养蜂专业合作社社长吴星亮来到蜂场了解情况。这些天是他最忙的时候,微信群里的咨询声此起彼伏,荔枝花开得怎么样?几时可以来?有没有场地推荐?各地蜂农十分关切。

    荔枝蜜是全国四大名蜜。去年4月,农业农村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广东茂名荔枝龙眼蜜源基地上榜。

    “全国各地蜂农慕名而来,根子这一带高峰时有80多个场。高州范围曾出现大大小小2000多个蜂场。”吴星亮说。

    说话间,一辆小型工具车停靠路旁。来者是一名河南长葛的蜂蜜商人,瞧见养蜂人的帐篷便过来询问。“去年,我赶着尾声到阳春拉了十几吨荔枝蜜回去,今年特地赶早过来守候。”这名姓史的商人说。

    联农带农酿“共富蜜”

    午饭没顾上吃,吴星亮就去看场地了,“昨天来了4场,今晚打过招呼要到的有8场。”

    蜂农是个江湖,南来北往,互帮互助。“3月高州荔枝蜜,4月玉林果蜜,5月陕西洋槐蜜,7月湖南荆条蜜,8月桂林九龙藤蜜,11月广东百花蜜。”吴星亮说,“我们也要到别人那追花逐蜜去。”

    作为专业合作社社长,吴星亮不仅要铺架南来北往的沟通桥梁,还要联农带农酿出“共富蜜”。

    “合作社签约社员26个,还带动40多个养蜂户发展。”吴星亮认为,合作社最关键的着眼点是“联”和“带”。

    吴星亮带着记者来到仓库,这是路旁两个铺面宽的居民楼首层。卷门拉起,4层高的大胶桶整齐叠放,每个可装85公斤蜂蜜。“我们不仅安排场地,还收集社员的用箱计划,发放给大家。”吴星亮说,“我们还统一收集、统一销售,去年合作社卖出近6000桶蜜。”

    这是个什么概念?吴星亮举例说,100只蜂箱的场大约需要用40桶。“以前曾试过荔枝蜜大丰收,蜂农一桶难求。有了合作社联农带农机制,这样的现象不会再发生。”吴星亮说。

    吴星亮17岁开始养蜂,深知品牌和质量的重要性。几年前,合作社注册了品牌商标,带领社员走品牌化、品质化生产道路。合作社成员需遵守严格的质量标准,合作社通过抽样送检保障平均品质。

    “去年3月在直播间,合作社荔枝蜜卖出了万余单。品牌和品质相互成就,许多客人主动找上门来。”吴星亮说。

    高州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高州年产蜂蜜上万吨,蜂产品年产值达10亿元。高州通过“企业+合作社+专业户+蜂农”经营模式,带动90%以上蜂农入社发展。

    全国蜂农又一次向茂名汇集之际,柏桥农创园广场上一拨拨客人对这里的土特产饶有兴趣。货架上荔枝蜜酵素、蜂蜜醋、养生茶等荔枝蜜产品琳琅满目。

    热闹的甜蜜盛宴,奏响了茂名新一年“荔枝春”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