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五年来,大湾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速,“软联通”不断深化,湾区城市之间“心联通”不断融合,一个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大湾区处处是奋斗拼搏的励志故事,身处新起点何以作为?近期,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粤港澳大湾区杰出人物专访系列报道“我的湾区人生”,讲述他们的亲历故事与所感所悟,为下一步再创新机提供借鉴与思考。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留下了这句精辟的评语。
受此启发,在深圳投资促进中心工作的郑建平1993年提出了创意设计《闯》——一位健硕的巨人张开双臂推开大门,力道强劲,门框都被撑裂。这一寓意着率先推开国门对外开放、冲破束缚锐意改革的设想,被选中代表深圳参加全国沿海开放城市改革开放成就展览会,随后被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并矗立于馆前,成为继《拓荒牛》之后深圳第二代城市标志。
2020年,一座新雕塑《闯》被放置于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大门前,以此激励着粤港澳大湾区奋斗者们继续大步向前。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五周年。未来,湾区人如何用“闯劲”再创新机,值得思考。为此,南方日报记者对话郑建平,听其讲述他眼中的大湾区,以及在新时期对“闯”的所想所悟。
最具视觉冲击力的焦点
回顾起《闯》的创作经过,郑建平说,当时有很多设计方案,有表现深圳经济发展成就的,也有一些创意设想的。他受“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句话的启发,想到了设计一个“闯”的巨人形象。
“当时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郑建平说,反对的意见主要是认为不够具象,应该设计成具体的城市形象等。郑建平在讨论会上给出解释:“一是率先推开国门,对外开放;二是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经过商定,最后这一方案得以通过。
随后,郑建平来来回回修改了几个版本,给出了雕塑的具体的设计构想和要求,由深圳大学建筑艺术系雕塑实验室和广州美院雕塑系共同制作完成。该雕塑人体造型为铜质,体魄健壮、表情坚毅,大门为不锈钢,高度5.3米,连同基座约7米高。
当这一雕塑带到1993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有20个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参展的展览会上时,很快成为深圳馆乃至全展场最具视觉冲击力、最吸引观众的焦点。
世界之门由巨人闯开
这些年来,《闯》一直被视为代表深圳文化精神的地标。2011年,在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上,LED彩幕构成的世界之门由巨人闯开。这一高科技创意让无数人惊艳,这一巨人就是《闯》的形象。
2021年“七一”前夕,2021架无人机组成的巨幅党旗缓缓飘浮。随后,孺子牛、大鹏展翅、雕像《闯》、神舟十二号飞船……无人机编队呈现的一个个形象熠熠生辉,闪现在城市上空,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
“当时有几组照片从背后拍的,比正面拍出来还震撼。”再回到深圳博物馆,熟悉的感觉回来了。有市民在周围散步参观时,郑建平会主动上前和他们聊起作品。当年,《闯》推出后,郑建平被很多人熟知,不少媒体对他进行报道,他也因此开启自己的设计生涯。
这些年来,他先后主持策划设计了多项国家级文化与展示工程,连续三届获得最佳设计奖第一名,被称为“中国展示第一人”。也先后主持与参与了中华恐龙园、昆明世博园、中国科技馆等多项大型旅游项目的策划设计与工程实施。
郑建平说,对深圳市民来说,他们不一定知道这个雕塑的具体名字,但这一闯开大门的巨人形象留在无数人心中,“敢闯敢创”也逐渐成为深圳的城市气质。
眼中的深圳既陌生又熟悉
在深圳改革开放干部学院前,新的《闯》雕塑矗立,健硕的巨人奋力撑开一扇大门,迈向一片新天地。
“有些细节上进行了调整和修饰,让人看起来更完整、更丰满。”郑建平说,这座雕塑把巨人的腿部关节加长了一点,让他整个身体比例显得更协调,高度也比第一个作品增加了一些,和周围环境更搭配。
为什么要制作一座新的雕塑《闯》放在前海,郑建平有他的理解,“我们仍旧需要保持当年的锐意进取、锐意改革的城市精神”。漫步前海街头,郑建平讲述起自己对城市的思考:“我们过去表达一个城市理念,往往是用雕塑来呈现,比如广州的五羊雕塑、深圳的大鹏鸟,建筑何尝不是一种雕塑。”
从陕西到深圳,一晃就是34年。郑建平眼中的深圳既陌生又熟悉。熟悉是其几十年来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陌生是他认为自己还要不断去解读和跟上这个城市的发展节奏。深圳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中,所以要是一段时间没融入,就会觉得有疏离感和紧迫感。
谈及对大湾区未来的期待,郑建平说,原来大家认为深圳要像国内的某个城市,现在觉得深圳就是深圳,它要有自己的城市气质,要有自己的个性,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南方日报记者 曹嫒嫒 吴明
实习生 侯瀚林 汪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