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植此青绿 共此美景

日期:03-13
字号:
版面:梅州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唐林珍

    孟春之月,盛德在木。

    2024年一开春,梅州就发起了新一轮植绿攻势。植树节前后,这股攻势更甚,村旁、水旁、路旁、宅旁,山边、路边、水边、镇村边、景区边,皆可见忙碌的种树人。“林长挂点林”“企业冠名林”“结对共建林”……梅州人正用热烈的行动,种下一个绿意翻滚的春天。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因此更要做种树人。为进一步绿化美化梅州的生态环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今年植树节前夕,梅州市发布了2024年义务植树倡议书,倡议人人参与廿林添绿,共建共享绿美梅州。

    廿林添绿,种下的是木苗,树起的是绿美风景。作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粤东粤西粤北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梅州历来重视植树造林,爱绿、播绿、护绿、颂绿的绿色文明和绿色文化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有力地推动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深入开展。尤其是近年来,梅州深入推进绿美梅州生态建设,森林资源持续增长,2023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54%,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人们用心种下的一棵棵木苗,长出绿荫长成美景,让梅州变得绿意盎然、美丽动人。这片绿美风景,让梅州成为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美丽山水城市。这片绿美风景,也为梅州打造出了优美宜居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成为了梅州高质量发展最重要的底色。

    廿林添绿,种下的是木苗,树起的是富民“钱”景。“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林业横跨一、二、三产业,可以衍生出许多与人们衣食住行紧密相关的产品,同时林业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是落实“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多年来坚持不懈植绿护绿,梅州现有林地达近12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近7000万立方米,林业经济初具规模。去年12月,首届广东林业博览会在梅州举办。大会上发布的梅州市森林产品价值核算结果显示,梅州森林生态产品总价值量为1242.74亿元/年,涵养水源量为49.66亿立方米/年,森林年固碳量为413.38万吨,2022年全市森林累计释放氧气1150.66万吨,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276.14亿元/年。这些数据可为财政转移支付、市场交易、市场融资、生态补偿等提供重要依据,也是发展油茶、竹木、南药等特色产业,以及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碳汇交易等新业态的重要基础。手握丰富绿色资源、林业资源,梅州生金在望。

    廿林添绿,种下的是木苗,树起的是未来好景。绿色代表生机,也代表希望,更代表未来。为大地铺上绿色的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没有森林,大地上的绿色被抹去,生态系统就会恶化,人类文明最终也会随着生态的消失而消失。而林业建设则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林业的可持续,就没有人类生存安全的可持续,也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从这个意义上看,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不仅绿化美化环境,更是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青山不老树为本,绿水长流林是源。植树造林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既是为绿美梅州、绿美广东添绿增彩,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逐绿向美,久久为功。进入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着眼以高质量的生态建设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梅州以“廿林添绿”为重点,全民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植树造林,铺陈绿色新画卷。

    廿林添绿,要持之以恒“种好树”,倡导人人参与更要代代接续。植树造林,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种树,关键是要种好树,一方面要注重数量,秉持恒心与耐心不断充“植”,尤其是要带动青少年一起植树,培养青少年爱绿植绿护绿意识,一代一代接续,持续扩大森林面积、提升城乡“含绿量”。另一方面要注重质量,要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坚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并举,既要着力绿化大地,又要让人民群众舒适地生活在其中,让绿与美融为一体。

    廿林添绿,要善作善成“管好树”,既要大地植绿也要心中播绿。植树造林,三分在栽,七分在管。植树重要,管护更重要,要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厚植心中的绿意,做到大地植绿与心中播绿并重,种下树苗的同时,让管好树的意识深植于心、践之于行,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要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长效管护机制,依法护林护绿,对那些肆意破坏林木、乱砍滥伐等不法行为严惩不贷,对护林护绿有重大贡献者进行褒奖等,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凝聚起护林护绿强大合力。

    廿林添绿,要生态优先“用好树”,守住绿水青山打造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建设好绿水青山的同时,梅州要善于守绿换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要扎实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文旅康养等生态富民产业,为助力“百千万工程”,赋能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油茶、竹木、南药等特色林业产业,推动绿美经济增量、绿美生态增益。

    春风十里,共植有你。让我们用一抹新绿,激活这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