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审慎探索 AI“复活”

日期:03-13
字号:
版面: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阅读更多评论

    钟 颐

    技术不是冰冷的,也有疗愈人心的暖意。

    最近,AI“复活”亲人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知名音乐人用AI“复活”爱女,一句“我的女儿又回来了”戳中无数泪腺;为安慰91岁的奶奶,男子用AI换脸“复活”去世父亲,一条高赞评论称:这是“AI技术最应该用到的地方”。

    故事很催泪,但背后的争论也着实激烈。准确来说,AI所“复活”的亲人,只是对逝者进行模拟的数字人,并非真正的生命体。支持者认为,让技术打破“无处话凄凉”,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但争议也随之而来,反对者认为,哪怕数字人复原程度再高,也是建立在代码之上,终究还是虚幻的。学会接受亲人的离去,也是必经的人生一课,过度沉溺于过去,不仅不利于自我成长,还可能加重创伤。

    应该看到,情感既有共通的一面,也有差异的一面。在笔者看来,每个人都有纪念亲人的方式,如何处理个体记忆,没有标准答案。既然如此,就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有些时候,何为“感性”和“理性”,很难简单地评判,作出技术性分析。相较于伦理、风险等宏观议题,那些朴素的情感、具体的瞬间,同样值得深入讨论。

    没什么比真实更动人。可问题是,真实究竟该由谁来定义?数字世界里的真实,可不可以被接受?为了“复活”女儿去钻研AI技术、攻读博士的包小柏,当然不会不清楚,那个会唱生日歌的“数字女儿”是什么。正如他所说:“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种思念的表达方式。”换脸“复活”去世父亲的男子,则是借助AI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以一个很有“未来感”的仪式,“向过去告别”。笔者不禁想到,在电视剧《漫长的季节》的最后,也有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时隔18年,终于找到心心念念的真相之后,王响对着过去的“自己”反复大喊:“往前看,别回头。”

    当然,这并不等于过分乐观、无视风险。但凡一样事物带有“双刃剑”性质,或是涉及人的本体性生存,争议就在所难免。问题的关键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一个“度”字。比如,这项技术的使用边界在哪?如果用在“非亲人”身上怎么办?进行“数字复活”会不会有违逝者的意愿?这些担心都很有道理,但只要生者与逝者“对话”的意义尚在,就应该为新事物的发展留出空间,用规则体系的补位,去打开技术的补偿性。

    巧合的是,人工智能的英文简称AI,像极了“爱”的中文拼音。正如一名从业者感慨:“这是一个科技和人性交织的领域。每个数字人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段遗憾的故事。”始终保持对人的关怀,虽然过程注定不易,但值得审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