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提升社区小细节 演绎城市大品质

日期:03-12
字号:
版面:广州观察·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社区在提升改造中寻找时间、地理和文化上的支点,拉近居民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图为海珠黄埔南社区。南方日报记者 苏韵桦 摄

    在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南社区,焕新的口袋公园里,有一座“宝库”,透过“宝库”的玻璃,古村遗迹一一呈现,而这些都是村民在翻建住宅时捐献的。通过品质社区的提升改造,将记忆聚集起来,让发展的“新”与“旧”在这里重叠。

    一座发展两千年的老城,每一处痕迹都是时间的见证。而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人民对品质生活的追求逐渐提升,如何通过提升改造重建社区肌理、激活社区发展内生动力是广州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近日,2023年容貌品质社区名单正式公布。从社区外观的提升到培育机制的创新,这项行动正焕发出新动能。广州通过持续开展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工作,为多方资源搭建联动平台,听取民声民心,将社区品质作为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抓手,不断开创人居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新旧对话:找回社区生活公共性

    走进长长的隧道,头顶的日光灯一扫角落里的昏暗,墙上色彩鲜明的颜料勾画出一幅广场社区幸福生活的光景;另一边,木质百叶框将原本的空调外挂机进行遮挡,让整个空间更加整洁。这是增城区荔城街道广场社区的“幸福里”隧道。

    “以前隧道里面都是乱摆放的电动车、自行车,照明也不好,因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修建的,墙皮都已经老化脱落了。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居民小陈说,“以前总觉得旧社区被抛下了,通过社区的提升改造,感觉我们又在一起了。”

    一边是新城区,一边是旧城区,长廊的优化让居民能够无障碍直通新城区,畅享周边配套。一条“幸福里”长廊不仅是社区品质的细节,更是新旧城区在发展中“对话”的见证。

    在新一年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工作中,这样的“联通”和“对话”不是个例。超大型城市如广州,发展如同一辆高速运行的列车,高效率运转的背后是社区生活的孤岛化。基层在实践中寻找时间、地理和文化上支点,拉近居民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在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南社区里,各色各样的里门楼就是文化的“支点”。社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有地址对已经消失的门楼进行复建,建成了“拱辰里”门楼。通过复建里门楼,让居民们找到了儿时的记忆,勾起了乡愁,获得了一种文化认同感。

    “不仅仅是‘拱辰里’门楼,黄埔村十分重视古村历史文化传承,收集村民翻建旧宅贡献的历史物件,借助容貌品质提升选址设置集中展示区,古村历史文化气息更加浓厚,也让村民找回乡愁,对社区这个大家园的认同感更强烈了。”社区负责人介绍。

    从化关围、南沙潭州、龙穴、海珠青凤、黄埔蟹山、鳌头等社区都注重依托社区文化底蕴,通过墙体彩绘、文化长廊、景观小品等彰显社区气质内涵。荔湾协和社区精心设计具有承载和传递社区历史、传统和文化的高品质专属LOGO,不断提升社区的身份感和品牌价值。

    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最终是为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社区空间品质的改造和提升,正是重建社区空间肌理、创造居民互动的途径之一。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社区培育过程中,不少社区能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老城区贯通融合、党群关系和谐融洽的高度思考环境提升工作,多措并举,极力修复城市快速更新带来的社区空间孤岛化、人际关系疏离化等肌理受损问题,这种改变也让群众的生活更美好。”

    合力共建:激活追求品质原动力 

    含有莲花与海洋元素的小区门楼设计新颖、引人注目;融入了“石楼八景”的建筑物外墙彩绘不断迎接路人的拍照;口袋公园、流淌花园、海洋公园,让居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休闲、健身的快乐。走进石楼镇石楼社区莲港花园,处处有亮点。

    2023年,石楼社区开展容貌品质培育提升工作,广泛发动各方力量共建美好家园,实现公共设施与文化品质双提升。

    “小区的容貌品质提升,凝聚着大家的智慧,许多项目都有相关单位或个人支持、参与。”石楼社区党委书记陈少霞表示,社区党组织主动链接各方资源,发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出力,如石楼灏伟工业园等2个党支部出资提升小区围栏;国达五金制品公司等3个党支部出资购买流淌花园植株;广日电梯等8个党支部出资支持小区墙绘等。

    在增城广场社区,创新性地培育容貌品质社区宣传员,让社区商铺经营者参与到容貌品质社区的工作中来。整洁舒适的环境已经成为片区经营的名片,而积极参与容貌品质提升宣传工作的两人也成为广场社区提升改造的“活招牌”。

    这样的社区实践是广州市民全面参与社区建设、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的成功缩影。随着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工作的推进,不少区域都探索构建起志愿、自治的平台。

    放眼全市,黄埔怡港、蟹山等社区居民主动申请为社区分担车位划线、日常巡查等工作,为社区管理贡献一份力量;白云走马岗社区、南沙龙穴等社区居民捐出自家字画、老物件和盆栽绿植等,共同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在荔湾区,昌华街道坚持以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共同缔造,发动辖区党员志愿者、居民代表成立“西关大屋社区历史文化街区公众咨询委员会”,将居民意见呼声及时反映,力求落实,协和等社区居民充分利用自身专业技能,积极参与社区绿化维护、墙体彩绘,楼道粉刷等工作。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基层治理中,社区环境的改变和各类平台的搭建激发了社区居民追求品质的“原动力”,让培育提升不仅停留为一个结果,更形成一种对美好生活持续的追求。

    业态升级:展望社区发展驱动力 

    一栋栋时尚建筑之间,穿梭的是来打卡拍照的年轻人。时光篮球馆里,充满活力的青年们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对决;隔壁“有时庭院”咖啡馆用南法风格的装饰吸引了一群前来参观的游客;继续往里,攀岩馆的外形就像一块巨大的岩石,在园区里格外显眼。这是白云区三元里街道走马岗社区的“世港·青创”基地。

    走在这样的园区里,很难想象园区前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广州市化学试剂二厂。该工厂已停产多年,只剩下斑驳的墙体、破旧的机械和墙根下沾满灰尘的荒草,昔日的废弃厂房经过改造提升,摇身一变成为社区居民“慢生活”空间。

    “我们将废弃的工厂变成青年创新创业园区,引入多家企业和经营商户,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社区居民的‘慢生活’空间。其中有书画室、健身房等休闲场所。目前大多数单元已经招商成功。”三元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苒介绍。

    在提升培育的过程中引入企业资源和企业力量,将社区提升改造的相关空间整体打包,鼓励承包方积极招商引资。三元里的做法不是个例。

    在南沙区潭州社区,原本基础条件较差的维新街经过翻新,建筑外立面变得干净整洁。

    往里走,普益小学旧址从破破烂烂的废弃空地变成极具“网感”的居民活动中心。纯白色的建筑在几棵大树的掩映下也透露出一种乡野之趣与时尚的混搭感。

    “目前这里设置了文体设施、亲水平台以及公共卫生间等,作为居民平时休闲活动的区域。以后如果村民有需要,可以考虑对外招商。”社区书记陈喜娟介绍,目前在维新街道旁,通过社区品质提升改造吸引来的咖啡店已经开业,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

    培育手段的灵活创新是一种趋势。放眼全市,天河南兴、体育东社区、白云走马岗、唐阁等社区通过引入社会资金,成功将废旧厂房、脏乱市场、卫生死角更新升级为兼具美感和活力的青创基地、产业园区、主题公园、智慧市场、商业综合体等,为老旧社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从最初单纯的外观改造到如今的业态提升,社区容貌品质全域提升工作在基层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培育手段的创新,撬动企业力量参与社区的提升改造,在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进一步刺激区域业态的发展,改变“等靠要”的发展心态,赋予社区自我持续发展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