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南城街道的东莞中心公园,是东莞重要城市地标及网红打卡点。受访单位供图
横沥镇整合撂荒地改造而成的百亩葵园,成为当地网红打卡点。黄政正 摄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3月10日,全国第46个植树节前的周末,一场春雨后的东莞中心公园,草木吐新、绿意盎然,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作为东莞市首批39个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之一,中心公园通过城中村空间整合改造而成,生态绿地逾22万平方米,一经启用便成为东莞这座世界制造名城的又一张绿美生态名片。
通过推动绿美生态建设与“百千万工程”等重点工作有效衔接,东莞34个镇街(园区)不断唱响绿美东莞主旋“绿”,持续提升城市绿美生态品质。全市上千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将绿美森林、绿美城市、绿美乡村、绿美通道和绿美水系串联起来,拼成一幅高品质的绿美东莞新画卷。更令人欣喜的是,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正在加快转化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撰文:刘远忠 郑国豪 丘想明
张珊珊 吴碧彤 夏颖燕
策划:黄少宏
统筹:韦基礼 刘远忠 陈启亮
含“绿”量提升 美丽风貌带串珠成链
绿树繁花穿插小河流水,亭台楼阁连接彩色步道,健身器材搭配儿童游乐……近日,厚街镇宝屯社区小公园聚宝园,经改造后以全新面貌对外开放,获得附近居民连连点赞。焕然一新的聚宝园不仅增加了“颜值”、提升了“气质”,更成为厚街推进“出门入园、推窗见景”绿美建设的又一生动注脚。
厚街镇近年来大力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努力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城市之美,2023年获评为“广东省森林城镇”。目前该镇已建成各类公园共80余个、“四小园”290个,全镇森林面积4558.95公顷,其中林地面积3244.5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6.67%。
建设森林城镇,是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镇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厚街聚焦“百千万工程”和绿美生态建设工作要求,突出抓好增加城镇绿量等重点工作,并专门制定出台了“推进绿美厚街生态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打造河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使河涌一河两岸成为厚街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同样是“广东省森林城镇”之一,横沥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提升公园绿地景观质量,建成镇内森林步道、绿道、碧道、公园内部步道等共约32.55千米。围绕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启动镇内14个水岸长度38.72公里的排渠绿化改造,适宜绿化水岸长度26.55公里,完成水岸绿化长度24.77公里,绿化率达93.30%,让水更清、岸更绿。
除了优化山湖江河,东莞各镇还围绕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加绿效,深入推进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助力打造优美时尚的城乡环境。
莞城以景观整治提升为切入点,将老旧的草塘公园升级打造成一个有特色、有活力的“小而精”社区公园;道滘永庆村在保留延续水乡风情、打造乡村景观小品的同时,进一步改造休闲栈道、亲水景观、沿岸绿植等,不断刷新乡村“颜值”;虎门通过升级改造长寿公园,不仅大力提升黄村社区人居环境,还有效改善周边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南城通过在居民家门口、街角边甚至道路交会处,建设一个个小而美的“口袋公园”,让“小空间”承载民生“大幸福”,进一步彰显“首善之区”的美好。
据统计,目前东莞全市实现“一社区一公园”全覆盖,累计建成口袋公园455个,并将全市1266处公园绿地纳入“一园一档”管理,成功推动一批优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让美丽风貌带初步串珠成链,有力擦亮“千园共享之城”的生态底色。
含“碳”量降低 蓝天碧水重塑城市生态
泛舟游玩、环湖骑行、绿道徒步、露营野餐……春天里的麻涌华阳湖舒适惬意,为游客带来更多乐玩选择。然而,谁能想到十多年前的华阳湖,曾是臭名远扬的“龙须沟”,是传统工业遍布的污染重灾区,让周边村民苦不堪言。
面对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问题,麻涌镇投入上亿元对华阳湖周边进行整治和改造。通过提升水环境、保障水资源、修复水生态,让“一潭死水”变成“一片活水”,探索形成“治水、治产、惠民”相融合的“华阳湖模式”。
如今,历经改造提升的华阳湖今非昔比。不仅片区周边环境焕然一新,更成功吸引京东、拼多多等多家头部物流电商企业入驻,广州新华学院、卓汇新能源产业园等也纷纷落地。
“这些企业产值更高,又几乎没污染,直接带动麻涌的教育和产业提升。”东莞生态环境局麻涌分局副局长李伟锋说,接下来麻涌还将继续引进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产业发展迎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近年来,东莞持续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守护蓝天碧水,让东莞生态文明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从高空俯瞰,茶山镇卢溪渠蝶变成一条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除了卢溪渠,茶山镇其他内河涌也发生了大变样,目前茶山内河、京山渠、卢边渠、沙墩渠、上元渠、塘边渠等11条内河涌已全部消除黑臭水体。
茶山镇内河涌的变化是东莞守护蓝天碧水的一个侧影。东城筷子河、老围河,长安镇人民涌、三八河,万江高基涌、牌楼基涌……一条条原本黑臭的水体,蝶变升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消除河湖黑臭的同时,东莞也全力守护“东莞蓝”。
逐“绿”前行,产业绿色化同样是重要一环。近期,洪梅电厂项目主体建筑工程施工完成,第一套机组已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一期工程完工后,供热将覆盖洪梅镇河西产业园区以及临近理文纸业供热需求,替代热用户燃煤自备锅炉,减少碳排放约60万吨/年,成为全市西部片区的清洁能源保障基地。
另一边,去年10月底,沙角A电厂的4号、5号机组关停,意味着该电厂在运作服务30余年后全面关停。今年2月27日,沙角电厂东莞宁洲厂址替代电源“煤改气”项目(下称“宁洲项目”)1号机组首次点火一次成功,为整机启动和后续并网发电一次成功打下坚实基础。按照计划,今年宁洲项目3台燃气机组将建成投产。
宁洲项目采用全球最先进、单机功率最大、效率最高的国内首台9HA.02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冷联产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硝装置,是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总投资额约59亿元。此外,宁洲项目还计划牵手华为公司,打造广东省第一座气电智慧电厂,争当碳中和的有力践行者。
含“金”量更足 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
做好污染防治“减法”的同时,东莞各镇街也在做生态低碳发展的“加法”,基于山水资源的优势,为绿水青山“增值”,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
2月15日,企石镇举行招商推介大会,作为招商“重头戏”的生态文旅项目——总投资约37.8亿元的企石客天下东清湖生态文旅项目正式亮相。该项目规划开发面积约7500亩,计划以东清湖为中心,打造成集田园生活、艺术、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兴综合体。
“我来考察了两次,就喜欢上了企石。”企石客天下东清湖生态文旅项目开发方负责人表示,企石镇近年来不断提升文旅“软实力”和“硬支撑”,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文旅事业。
东清湖生态文旅项目落地,是东莞探索开展“碧道+水经济”,谋划绿色水经济新业态的一个侧影。近年来,东莞各镇街持续创新打造更多绿美出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场景,在引导形成低碳生活新时尚的同时,更向绿色低碳要高质量发展,掀起一场场点绿成“金”的发展变革。
今年开年,东莞人期盼已久的“家门口”的新江岸——“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示范段二期对外开放,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游览体验。今年,万江提出将立足地上、岸上、水上“三大层面”,高水准培育三江六岸综合片区。
同属中心城区区域,东城则提出,将依托农业园编好“田”谱,东城持续用好东江印象特色农业园、周屋农田示范区,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发展田园经济,擦亮“都市田园”特色招牌。去年底,投资800多万的东江印象园夜游项目面向市民开放,为广大市民出游提供新去处。
以碧道+为牵引,东莞全力推动探索城乡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
“老板来份水煮花生,再来包炒栗子。”“叔叔,我也想给这个陶人上色。”夜幕降临,漫步东坑镇山水新天地南岸碧道,随处可见人头攒动的场景。以南岸碧道为载体,东坑“夜经济”持续激活乡村新活力。
每当千亩荷花盛开,必有四方游客齐聚。作为连续举办19届荷花节、国内首个承办全国荷展的地方,桥头的荷花文化已成为桥头镇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亮丽名片、打造文化品牌的一个鲜活样板、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强大动力、推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不久前,松山湖畔,广东首家悦榕庄品牌酒店——东莞松山湖悦榕庄,以山峦为布、以建筑为笔,巧妙地将岭南传统庭院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在山湖之间完美融合,让自然与建筑在这里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并成为松山湖“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生动见证。
如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宜居画卷,正在东莞各地徐徐展开。
■链接
绿美东莞生态亮点
新建碧道140公里,完成林分优化、森林抚育3.7万亩,全面关停沙角A电厂,建成2个绿美广东示范点,华阳湖获评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建成455个口袋公园,实现“一社区一公园”;市级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53条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黑。
长安镇碧荷园:碧荷园景观工程是长安镇莲花山风景区的新景点,是长安打造“绿道之城”的点睛之笔,也是长安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笔。园内修建有碧荷曲栈、月亮栈道、亲水平台等景观设施,还种植了约5000平方米的荷花。其中的景观工程设计碧道长约2750米,完工后向西接入此前已建成的莲花湖绿道,向东接入规划建设中的滨海湾至松山湖碧道(长安段),是“绿道长安”版图中的一颗“明珠”。
大朗镇凤山郊野公园:凤山郊野公园环山而建、满眼皆绿、所见皆景,城市生活与绿水青山在此和谐相融,这片“凤栖荔林、山水锦绣”人文自然和谐相融的山水之间,流传着凤凰、荔枝、麒麟相关的景观与传说。公园以水为主线,通过实施生态、产业、碧道一体化规划,将打造成一个集历史人文、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科普研学及生态农业于一体的“都市近郊型”生态郊野公园,塑造大朗文旅消费新景观、打造城市自然人文景观新名片,让游客不仅能享受沉浸式的“凤山之旅”,还可以体验绝佳的人文风情。
厚街:建成各类公园共80余个、“四小园”290个,全镇森林面积4558.95公顷,其中林地面积3244.5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6.67%;规划了“一核、三廊、多园”城市空间结构:一核,即以大岭山森林公园厚街区域为生态绿核,由核心区域向全镇区域进行绿化延伸;三廊,包括道路生态廊道、滨水景观廊道和特色产业观光廊道;多园,包括福神岗公园、神仙水公园等城乡绿化融合点,重点通过公园绿地品质提升,因地制宜,突出景观主题,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
横沥:辖区林木覆盖率25.09%,绿化覆盖率42.16%,水岸绿化率93.30%;建成镇内森林步道、绿道、碧道、公园内部步道等共约32.55千米,城乡居民每万人拥有的绿道长度达1.07千米;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建成47个工程项目,高标准抓好东引运河二期、仁和水横沥段综合整治,“三河六岸”滨水景观长廊逐步成形。
大朗:近年来陆续建成荔香湿地公园、凤山郊野公园、红花油茶森林公园、犀牛陂运动公园、水平村古荔公园、新马莲公园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做到“见缝插绿”,对“四旁”地块、各种闲置绿地等进行绿化;以水系、道路为框架支撑,建设城市绿道,合理布局,积极推进道路、河渠两侧、塘坝以及湿地周边等绿化,打造纵横交错、特色鲜明、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色生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