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10年植树面积3.7万个足球场 这个县怎么做到的?

日期:03-12
字号:
版面:深度       上一篇    下一篇

    高州市植物园里,八年前种下的树枝繁叶茂,与今年初植树日种下的树苗形成对比。南方日报记者 邹祥亮 摄

   喜事林里种树新婚夫妻。李月婵 摄

  干部群众在路旁种植观赏树。陈海婵 摄

 种下的每一棵“喜树”都寄托了认种者的期望。南方日报记者 邹祥亮 摄

    编者按:今天是第46个植树节。植树造林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但义务植树言之易,行之难。一曰意愿,如何让植树与人们当下的生活紧密相连;二曰便利,群众植树怎么更方便、如何统筹安排;三曰管护,动动铁锹种树易,林木养护难。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如何让植树造林被广泛接受、喜闻乐见?粤西的茂名高州市,一句“有喜事来种树”的倡议已践行十年,如今更成为当地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植树节到来前夕,本报记者走访了该地。

    “树长粗喽,山坡也变成了公园。”站在山口村的村口,年过七旬的张建寿双手来回比画,语速有时跟不上手速。

    随着他手指的方向往前看,一株木棉树枝丫窜到凉亭二层高,如今恰逢花期,盛开得热烈而奔放。

    这株木棉是10年前种下的,当时,张建寿还是山口村党支部书记。山口村位于茂名高州市镇江镇,是当地最早实践“有喜事来种树”的村子。

    10年前,村中乡贤家中办喜事,与镇村干部一拍即合:在村口山坡修建凉亭、植树,为村民提供一个休闲好去处。

    10年间,“有喜事来种树”从一个想法、一个号召逐渐变成了一股风气、一个习俗。村民凡是家有嫁娶、出生、进宅等喜事,都先后到山坡上捐种。如今,该村已种下绿化树木、观赏花卉超万株。

    10年来,高州累计新植树2500多万株,新增绿化面积40多万亩,相当于3.7万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摆酒热闹一阵子,种树几代人得益”

    山口村,因坐落于两山之间的出口处而得名。正值春日,入村道路两侧,黄花风铃木盛开,鲜黄色的花朵迎风而动。及至村落,满眼绿植花卉,美景怡人。

    “房前屋后但凡有空闲地的,都种上了花草树木。”张建寿说,不只是春天,村子里一年四季都能嗅到花香。

    如今山口村的美,源于10年前的一个想法、一次尝试。

    2013年末,家家户户办喜事都扎堆在岁末年初的好日子里,家家户户收到的宴请帖子一张又一张。彼时,绿化广东大行动正酣,“要是每一个家里有喜事的都来种棵树,那植树任务还愁完不成?”一名镇干部回忆,当时当作玩笑的话,却意外得到了镇领导班子的认可。

    2014年3月,镇江镇党委政府正式发起“有喜事来种树”活动倡议,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植树,引导有嫁娶、出生、生日、进宅、升学、晋升、购车、中奖、获奖、店铺开张、企业投产等喜事的集体、家庭或个人,到植树造林点或各村居周边义务种植“幸福树”。

    此时,在深圳经商的山口村村民张万寿回乡新建了楼房,新居落成计划大排筵席。“他在村里声望好,能带头植树说不定一呼百应。”张建寿带着村干部给张万寿道贺,劝说他响应植树活动。张万寿觉得这也是为好事添喜庆,所以决定捐资种树。

    张建寿向记者回忆,其实张万寿事业有成后,曾向他提出要在村中做些公益事业的想法。“种树花不了太多钱,又能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张建寿介绍,就这样,张万寿捐资20多万元,把村口的渔翁岭全种满了绿树、花卉,又在山顶建起凉亭,铺红砖步行径,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好去处。

    “摆酒热闹一阵子,种树几代人得益,还有比这更有意义的吗?”张万寿的一席话,在当地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自那以后,村民有喜事也纷纷往公园种树,植树还逐渐地往村道延伸。

    “周边村子也开始学习我们设立植树点,号召乡贤、村民参与‘有喜事来种树’。”张建寿说。

    在“有喜事来种树”倡议发出后,镇江镇在全镇规划了多个集中种树点,发布建议推广树种名单,引导大家勤种树、种好树。一场自觉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的文明新风伴随植树而吹拂开来。

    2014年末,镇江镇居民邹泽涛盖起了新房子,正准备大摆宴席广邀请朋友好友,请柬还没送出去,村干部就主动找上门,劝他与其花大钱摆宴席,还不如种树,给子孙留福荫。“树可以种几棵,但宴席肯定要风风光光地办。”邹泽涛抱着“给村委会点面子”的心态,在村中空地处种下了几棵树。

    “树种下后,心里老记挂,路过总忍不住看看它长得好不好,旱了浇浇水、施施肥什么的。”邹泽涛回忆,就这样“种树”这个念头在心里生了根发了芽。

    让他意料不到的是,自己的“敷衍”,被村委会当成植树先进代表,成为了村民学习的榜样。“那我还能不积极嘛,得做表率啊。”就这样邹泽涛也成了“有喜事来植树”的发动者,现在甚至还当上了护林员。

    3月10日,农历二月初一,是邹泽涛所在庙社的年例,邹泽涛又倡导村民一起去植树。大家热议的话题也从“摆几桌”到“种几棵”。“十年来,种树的人多了,眼看着身边环境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和气。”邹泽涛感慨。

    “镇里变化的不仅仅是绿化面积年年攀升,人们目之所及环境更美了,更在于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筹集教育等公益善款总额一年比一年多,越来越多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业,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好人好事。”镇江镇党委委员黄晓燕说。

    黄晓燕介绍,“有喜事来种树”作为镇江镇一项坚持了十年的移风易俗工作品牌,已经累计种下“喜事树”6万多株,植树造林近2900亩。

    70个“植树节”

    培育植绿护绿意识

    3月一到,植树节就不远了。高州市林业局办公室主任李月婵的电话,这些天响个不停。

    “律师协会、通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单位主动联系过来,希望规划对应的主题林。”李月婵打趣道,“以前这些电话是我们这边打过去的,人家还不一定答应。”

    今年1月末,高州市委组织部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动员各级党组织、商协会、企事业单位率先动起来,打造各美其美的主题林。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是重要契机,高州坚持十年植树积累的群众基础得到进一步释放。”高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媚说。

    在高州,植树节一年一个,但植树日却一年七个。植树节这天,已是高州一年中第三个植树日。从2013年起,高州把每年1月—6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植树日,连同每年的植树节打造了“一年七个植树日”品牌,集中组织县镇村三级义务植树活动,10年间未曾间断。

    “高州1月到6月阳光和雨水多、土壤湿润,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和成活,下半年炎热天气多台风,因而重心放在树的管护上。”高州市林业局局长官渭奇说,这10年高州相当于过了70个“植树节”,植绿护绿的意识在广大群众的心中生根发芽。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植树树成林。

    “10年来,高州每一个村党支部至少开辟了一个喜事林,每个行政村都有了植树点,方便群众才能吸引群众参与,从‘要我种’到‘我要种’转变。”官渭奇说,植树要多考虑群众意愿,只要把喜欢的树种到喜欢的地方,大家就会主动养护,这是提高群众植树获得感的基础。

    植树造林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

    荷花镇潘龙村村民陆万裕在村里开了理发店,登门客人多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7年前,陆万裕萌生了在公园旁边建条绿道的想法,方便村民休闲、健身。“散步有个好环境,大家都是受益者。”陆万裕回忆,他的提议得到了村民的支持,有的捐资,有的无偿提供用地,有的还组成植树志愿队,开始在绿道两旁栽花种树。

    时光荏苒,一条长达3公里的“潘龙绿道”如今行路见荫。两旁累计种下山竹、黄花风铃、紫薇、秋枫、小榕树、禾雀花等树种2000多棵。

    在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鉴锋看来,高州用时10年全域推广“有喜事来种树”“一年七个植树日”,积累凝聚起的广泛认同,成为当下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优势。

    “‘一年七个植树日’在全省范围内都是创新的,在具体实施过程里也要注意将种植与管护紧密结合,种一片成一片。”邓鉴锋说。全省范围内,已有21119个村制定种树工作计划(含绿化示意图),21046个村建立了网格化管护机制,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及涉农社区。

    探索从“绿化”到“绿美”的跨越

    趁着春意,东岸镇东坡村正在把荒坡改造成油茶基地。村里请来了挖掘机,数十名村民干得热火朝天。

    “原本这里的桉树放任不管,经过大家讨论,村里制定了种树规划图,把大小山头利用起来种油茶。”东坡村党总支书记李进茂说。

    过去,各地义务植树相对分散,也缺乏统筹规划。今年初,茂名市委组织部下发通知,依次从村、镇、县收集所绘制的绿美“一张图”,从而实现绿美建设“一盘棋”。

    所谓绿美“一张图”,意在解决的是,如何有更规划地种树,如何让植树活动实现从“绿化”到“绿美”的跨越。因此,绘图本身既是凝聚共识的过程,也是对资源调配进行提前规划。

    植树造林,三分种七分管。要获得群众对义务植树的广泛认可,日常管护偷不得懒。

    为确保新栽种树苗的存活率,大坡镇在各种植区均安排了党员责任岗,由附近的农村党员一树一人落实责任,负责树苗的浇水、除草等养护。同时,镇林业部门会根据年度的病虫害预告,及早制定预案,及时喷洒农药化肥,确保种一片、成一片、美一片。

    在高州层面,官渭奇介绍,针对新树的日常管护,原则上是“谁种谁管”,倡导种树单位与属地村(社区)协同管理,属地负责执行,通过发动党员、热心群众进行水肥管理,以及补种。

    “要达到‘绿美’,‘绿化’就不只是量的扩张,更是质的提升。”邓鉴锋说,绘制“一张图”的本质就是规划先行,体现科学植树,从“绿化”向“绿美”迈进。

    身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茂名指导组组长,邓鉴锋经常带领研究院科研人员到茂名走访,指导当地科学开展植树造林等工作。“‘绿化’和‘绿美’一字之差,但是区别却很大。”在邓鉴锋看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讲究科学种树,种什么、种去哪里都要有规划,种出景观,也要种出效益。他举例说,也不一定特地追求景观树,它们的养护成本相对高,有时候结合当地群众喜爱的经济林,如茂名的荔枝、龙眼、沉香等种植,产生的效果会更好。

    今年来,绿美“一张图”正走出高州,惠及全省。春节前夕,省委组织部联合省林业局制作《乡村绿化工作导图》,目前超67万份纸质工作导图已经印发,科学有效指导基层植绿增绿;电子版已经逐级发至市县镇村,确保村“两委”及村小组长人手一份。

    南方日报记者 邹祥亮 邱茜 刘栋铭

    统筹:刘俊 邵一弘

    策划: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