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金点子”成破题金钥匙

日期:03-08
字号:
版面:清远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规划显示,永清广高铁线路是清远实施“三铁工程”推动“交通补短、清远不远”的重要项目。图为京广高铁清远段。

    近年来,清远积极探索农村“三块地”改革,打好农村土地资源整合、盘活、流动“三张牌”。图为清远连山石坪村。

    呼吁永清广高铁尽快动工建设和精准扶持乡村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带上壮瑶特色手工艺品赴京参会,为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代言”……

    当前,2024全国两会在京召开,在清全国人大代表温文星、王贵清、汤依伟、韦庆兰、房奕玲,带着沉甸甸的收获与思考,积极履行职责,传递清远人民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期盼与心声,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年的全国两会都备受关注。今年,在清全国人大代表聚焦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人才医疗等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热点问题,提出一系列“金点子”,将转化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金钥匙”。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国飞

    实习生 赖家浩 通讯员 潘伟丽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策划:达海军

    统筹:刘秋宜

    项目焦点

    建言永清广高铁、昆厦高铁等交通项目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一场特殊的“接力”——多地委员代表的“集体行动”备受关注。

    湖南,全体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加快“十四五”规划中湖南重大铁路项目建设。其中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铁集团支持将永清广铁路纳入2024年国家铁路工作计划。”

    广东,在清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永清广高铁项目接连发声,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委副书记、市长温文星领衔提交的建议之一,就是《关于尽快动工建设永州经清远至广州高铁项目的建议》。

    温文星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铁路集团支持项目调整为近期实施项目,并由国家铁路集团牵头尽快明确项目建设主体、建设时序及出资比例等问题,尽早启动勘察设计招标工作,争取项目2024年底动工建设。

    自2015年首次在全国两会上呼吁建设永清广高铁以来,粤湘两地代表委员已经多次就永清广高铁项目发声。大家为何对这条高铁如此念念不忘?

    实际上,永清广高铁线路串联广东、湖南两地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对于清远而言,更是实施“三铁工程”(南部通地铁、中部通郊铁、北部通高铁),推动“交通补短、清远不远”的重要项目。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固德赛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汤依伟说,受清远人民的重托,他会继续向大会提出加快永清广高铁项目早日建设的建议。

    除了在全国两会上,粤湘两地在日常工作中也多次联动。

    如2023年4月,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就与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签约进行省际人大工作合作共建。2023年10月底,清远市人大常委会就组织部分在清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到湖南永州,就推动项目建设进行深入交流。

    “及早动工建设永清广高铁项目是粤湘两省三市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多年期盼。”代表们认为,清远、永州两市全国人大代表要加强沟通交流,围绕推动高铁项目动工建设积极发声,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所谓路通财通,交通网络是区域发展的大动脉。今年,全国人大代表、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牛路水村党总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房奕玲提出尽快启动建设福建厦门至云南昆明高铁线路(韶关至柳州)的建议。

    有资料显示,昆厦高铁全长1366公里,线路东西向贯通泛珠三角区域的铁路大动脉,西起云南昆明,向东经广西百色、河池、柳州、贺州,广东清远、韶关、河源、梅州,接福建漳州至厦门。近期研究年度为2035年,远期为2045年。

    探索亮点

    走出一条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新路子

    作为一座富有改革创新基因的城市,今年全国两会上清远又一项创新探索引来各界关注。

    去年以来,清远抢抓“百千万工程”机遇,携手百农国创、腾讯集团,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计划,选取清远具有代表性的25个特色产业、200家乡村小微企业,进行“一对一”指导帮扶,努力探索乡村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清远模式”,帮助企业有效提高产量、控制成本、提升品质。

    “乡村小微企业一头连接着市场,一头连接着农户,在扩大乡村就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在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温文星着眼精准扶持乡村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有关建议。他提出,建议从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支持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四个方面,精准扶持乡村特色产业、乡村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乡村小微企业农业科技支撑,支持引导大型企业集团、科研机构、高校、金融机构以及城市专业技术人才等投身乡村,为乡村小微企业匹配提供定制化和专业化技术成果。

    ——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设立国家级乡村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基金,统筹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资源,鼓励国有企业、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等方式,扶持乡村小微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培育壮大一批“田秀才”“土专家”“新农人”等实用人才队伍。

    ——在坚守红线底线前提下,国家层面进一步支持各地积极探索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整合盘活利用农村“沉睡”土地资源。进一步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推动用地审批许可提质增效,支持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探索设施农业用地使用权入市交易机制,重点保障乡村小微企业发展用地需求。

    “随着农业产业持续转型升级,乡村小微企业对农业设施用地的需求相应提高,而当前乡村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乡村小微企业扩大再生产,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温文星介绍。

    针对乡村用地方面,近年来,清远积极探索农村“三块地”改革,打好农村土地资源整合、盘活、流动“三张牌”。其中,连山“三地活化”改革的经验做法获全省推广,当地以石坪村为切入点,开展了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资源活化改革探索,探索“五个三”模式。

    即党建引领,县镇村3级书记齐抓落实;活化30栋闲置民居、300亩耕地;培训启用30名本地村民管家;将农民自有资金、农村集体资金、企业资金等“三金”统筹融合利用,高效推进“三块地”活化改革探索项目,实现乡村建设全面提质、联农带农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1年2.5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15.5万元。

    民生重点

    积极建言提升公共服务增进民生福祉

    人大代表履职为民,民生话题素来是在清全国人大代表关注的重点。梳理发现,在清全国人大代表提交的建议中,涉及高速公路运行管理、公立医院建设、央企与民族地区结对帮扶、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举办连南(国际)自行车石漠穿越大赛等多个方面。

    “当前全国不少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并不饱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仍将继续缩短,也意味着医疗资源将出现局部饱和与宏观上的不均衡。”全国人大代表、清远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贵清关注全国医疗资源分配与合理利用的相关问题,他说,“科学规划公立医院的建设数量和规模,并合理安排人才进驻,更能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让更多人受益。”

    近年来,清远市大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2022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国家监测指标考核结果中,清远市多家医院再创佳绩。如,清远市人民医院位列164名,综合评价等级为A,较上年提升106名,创历史最好成绩;清远市中医院位列80名,综合评价等级为A,连续三年取得全国中医医院“百强”佳绩等。

    王贵清提出“半小时医疗圈”概念,随着现代化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通过交通运输网络将各区域的医疗机构纳入圈内,圈内各医疗机构可以协调分配医疗资源,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并弥补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缺陷。

    作为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固德赛尔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汤依伟重点关注科技创新方面的内容。“希望国家考虑在清远布局建设部分大科学装置,从而吸引集聚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带动清远相关行业技术创新,推动相关成果在清远实现产业化,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提供有力支撑。”

    清远是广东省世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作为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韦庆兰、房奕玲身着壮瑶特色民族服饰,并带上当地绣娘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手工艺品——韦庆兰带上连山壮族特色绣球饰品、壮锦;房奕玲带上绘制马鞍和瑶山图案的书签、镜子,在全国两会向全国人民反映壮瑶同胞的热切期盼、展示绚丽风采。

    今年是全国人大代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加田中和水电站运行工韦庆兰履职的第7年,她就支持广东打造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建立央企与民族地区结对帮扶机制、广东连山芙蓉山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等方面提交建议。

    “连南中草药资源丰富,瑶医技术很特别,瑶医文化很深厚,希望能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支持,出台加强对民间瑶医合法职业认证的政策,加大对瑶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等。”全国人大代表、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牛路水村党总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房奕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