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元气满满开启新学期。图为惠州一小学的课堂。
职业院校学生在校企共建的生产线上实训课。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近日,惠州各高校、职业院校如期开学,百万大中小学生全面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关键之年,惠州教育领域有哪些新动向?透过惠州教育年度重点工作可以看到,增学位、强师资、职业教育达标提质等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词。惠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教育系统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抓质量、补短板、促提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力办好让市委市政府放心、让全市人民满意的教育。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谢志清
通讯员 谢明华 游少华 李超怀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扩优提质
着力提升“三所学校”办学质量
教学楼里书声琅琅,田径场上你追我赶,随着师生的回归,沉寂月余的校园又热闹了起来。特色迎新、教育教研、课后服务……学校里的各项工作有序开启。
在新学期课表设置上,惠州学院附属学校一年级除了语文、数学等课程外,每周还另开设传统体育(武术操)、科学课、劳动课、绘本阅读等特色校本课程。
“我们按照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尤其是体育课、科学课、劳动课等,确保规范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惠州学院附属学校校长陈剑说,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继续依托惠州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的优渥资源,持续打造惠州学院附属学校特色科学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月4日,惠州学院附属学校春季学期校内课后服务正式启动,“作业辅导+特色课程”的“组合套餐”受到欢迎。统计显示,目前学校已有2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校内课后服务,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八成以上。
“上学期的课后服务家长满意度很高,这学期我们结合学生家长的建议对课后服务进行了调整和优化。”陈剑表示,目前的课后服务全部由在校老师参与,共开设了创意手工、口风琴、书法和韵律绳操等特色课程。老师们对待课后服务像平时教学一样用心,大家都希望通过优质课后服务,让学生和家长都有获得感。
近年来,惠州学院附属学校等一批优质新学校投入使用,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新学校在教育教学、课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全面发力,这些实践成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缩影。记者从惠州市教育局了解到,今年惠州将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计划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80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万个、公办普通高中学位4500个,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办教育资源的需求。
当前,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步伐提速,城市建设加快,人口集聚效应显现,学位供给和需求区域不均衡加剧,“城镇挤、乡村松”现象在惠州较为突出。
为了破解这些难题,今年惠州将大力推进实施“三所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公办寄宿制学校)质量提升工程,力争到2024年每个乡镇(不含街道)至少建有1所公办寄宿制学校和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中心幼儿园。
普通高中建设同样受关注。位于惠城区小金口街道的惠州市第八中学高中部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学校建设已进入装修阶段。项目计划今年9月投入使用,预计可提供2700个公办普高学位。
增加高中学位的同时,惠州还在普高多样化特色发展上发力。惠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将实施县(区)域高中学校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普通高中分类改革,到2025年全市普通高中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培育5所以上在人文、数理、科技、艺术、体育等领域育人成效显著的普通高中特色学校。
强师工程
今年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超10%
“我志愿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每逢新学期,惠州各级各类学校都会举行集体承诺宣誓活动,凡是新入职的教师都要签订履职承诺书。惠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让每名教师铭记誓言和职责,不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教育是一项灵魂工程,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刚需”。近年来,惠州通过推进北京师范大学师德涵养(惠州)实验区建设,开设特色实验学校管理干部研修班等一系列举措,构建师德师风建设新格局。
不仅如此,惠州还举办了书记、校长暑期读书班,实施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头阵计划”培养工程,采用“1+N”模式,用3年的时间,培养1080名卓越校(园)长、教师、班主任,为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打头阵、做示范、当引领。
除了覆盖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惠州“头阵计划”还延伸到了职业教育领域。当前,惠州正在推进职业教育“头阵计划”人才培养工程,力争建立一支技艺精湛、专兼结合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技工教育“一体化”教师队伍。通过3—5年,着力培育出一批惠州职业教育名校长、名师、名匠、名班主任,培养认定一批技工院校市级教学能手。
目前,惠州全市教职工人数超过1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万多人。然而,教师队伍也存在高素质、高学历教师比例偏低,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等短板。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惠州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出,实施新一轮“强师工程”,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其间,惠州将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局管校聘”管理改革,切实加强县域内(市直)中小学教师的统筹管理,破解教师交流轮岗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县域内(市直)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记者从惠州市教育局了解到,为了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惠州将大力推动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2024年交流轮岗比例超过10%。同时,持续开展卓越校长培训,推进教师绩效改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还将探索建立正高级教师挂点帮扶“三所学校”机制,组织市、县(区)正高级教师与乡村学校、薄弱学校开展每期2年的挂点帮扶。建立教研员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蹲点联系制度,教研员5年至少到乡镇中心校指导30次以上,新入职教研员3年内蹲点时间不少于1年。
如何破解乡村学校音体美劳学科教师不足等不均衡发展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为了推动城乡师资同步提升,惠州将实施乡村教师共同成长计划,加大对全科教师、音体美劳心理等学科教师培养培训力度。
补齐短板
全力推动职业教育达标提质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能。近年来,惠州持续推动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增效”,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应、专业齐全、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各个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作频频。
2022年,惠州高校第一个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挂牌成立。学院推出《乡村振兴科技服务清单》,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乡村振兴5大领域52类111项科技服务项目,面向乡村振兴领域重点亟待破解的产业问题、技术问题、人才培养问题,依托高校、政府和行业企业,联合为乡村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2023年,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三方牵头,联合100多家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协会等组建了惠州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作为市域教联体,惠州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教联合体将搭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推动联合体各类主体深入合作,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度,服务“制造业当家”“百千万工程”。
从田间地头到车间一线,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惠州不少职业院校的探索也迈入了“深水区”。以惠州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学校与理想汽车共同开设订单班。学校根据企业需求,导入行业标准和企业先进技术标准,同时吸收企业典型案例,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双方共同开发了11门专业定制课程,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制定评价与考核体系,教风、学风、人才培养质量获得社会认可。
办好职业教育不仅是“万亿工业大市”发展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一环。惠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立“惠州市产教融合联盟”。同时,惠州将精准发力全力实施好《惠州市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工作实施方案》,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惠州共有5所高职,23所中职学校(不含高职院附设中职班),在校生约11.6万人,其中高职6万多人,中职5.5万人。现有的办学规模距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仍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提速提质发展,惠州将优化职教布局,扩大办学规模,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在资金投入、政策优惠等方面,支持拥有自有土地的企业或个人申办中等职业学校。根据计划,到2025年惠州实现“一县(区)一所公办中职学校”的目标。
同时,惠州市将依托市属高职院校中职专业办学优势,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建立中高职合作办学联盟。此外,惠州还将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到2025年,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7万人,全市高职院校在校生达到5.98万人。
■链接
2024年惠州教育
重点工作
坚定不移抓党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抓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推进,大力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持续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选好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做好“立德树人”校园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推广工作。
坚持不懈提质量,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认真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教育行动。持续推进公办学位建设,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构建一体化教研体系,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全力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精准发力促达标,推动职业教育达标提质。实施好《惠州市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工作实施方案》,推进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设,规范民办中职学校办学。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立“惠州市产教融合联盟”。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持之以恒抓队伍,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动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2024年交流轮岗比例超过10%。加大教师培养力度,持续开展卓越校长培训。持续推进教师绩效改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大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和选树力度,持续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
从严从实抓规范,大力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持续保持治理教育乱收费高压态势,进一步净化育人环境。深化“双减”工作,坚持校外治理与校内提质联动,加强预收费资金监管。兜牢教育民生底线,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改进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
■声音
惠州学院院长王胜:
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作为惠州市唯一的省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高校,惠州学院如何更好地为区域产业科技创新提供“硬支撑”?惠州学院院长王胜介绍,学校将坚持立足惠州,融入湾区,主动对接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以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惠州学院在学科专业布局、重点平台建设、校企协同创新等方面下功夫,着力建设重点学科专业、引育高端人才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重点平台建设上,惠州学院搭建重离子加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城市地下工程实验室等院士平台,参与中国科学院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和广东省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东江实验室)建设,打造电子功能材料与器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大亚湾化工研究院、仲恺信息学院等平台,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服务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在化学工艺、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智能终端、核心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应用型成果。目前,学校正在抓紧筹建能源与物理学院,拟新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储能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
“高校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是人才与科技‘蓄水池’。”王胜表示,当前惠州正在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建设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类人才大批量需求十分迫切。作为珠江东岸高层次工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惠州学院在培养相关急需人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重要支撑。
王胜建议,惠州以科技创新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等教育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百千万工程”助推城乡协调发展。
他认为,惠州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理工类学科发展,仍然是制约全市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一块短板,也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要加大力度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整体办学实力,支持惠州学院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同时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以精管善治保障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