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二十年,见证大港变强港

日期:03-08
字号:
版面:广州观察·城事/街镇       上一篇    下一篇

    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十大港口之列。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编者按

    大城建港,大港兴城。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有着世界上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港口。

    二十年前的2月26日,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经广州市政府批准成立,自此踏上了建设国际航运枢纽的新历程。

    二十年的高速发展,让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十大港口之列,成为中国能源、原材料物资运输和南北商品交流的交通枢纽以及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

    在广州港二十年日新月异的背后,是一代代“广州港人”的风雨兼程。在广州港集团成立二十周年之时,三名“广州港人”用文字记述下了自己与广州港的故事。

    ●王一晴 柳时强

    我与广州港的二十年

    宋亮

    我与广州港结缘于2002年,满怀对工作的热忱,怀揣着父母的期许,我阔别家乡只身踏上了南下的列车来到广州,回眸已是二十二载,一切又仿如昨日,历历在目。

    新港公司是我在广州港工作的第一站,港口机械专业毕业的我在机修大队担任技术员,原来只在书本上出现的设备、工具变成了生活中的日常,每天与修理工师傅们爬车架、钻车底,从日常的维修计划编制到应急抢修,我逐渐熟悉了港口设备,也熟悉了港口生产运作,慢慢褪去了学生时代的稚嫩,也与师傅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身上务实质朴的广州港品格感染着我。

    2004年到集团总部工作后,我亲历了集团公司成立、乔迁港口中心、瑞典仿古帆船“哥德堡号”到访、南沙二期集装箱码头开港等一个又一个历史时刻,见证和参与了广州港集团的大踏步发展。更为有幸的是,我作为主持人参与了集团公司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首届企业文化节开幕式等多个重大活动,用自己的声音为我的港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2011年,我成为众多南沙港人当中的一员,这里远离市区、生活枯燥,但充盈着“再造一个广州港”的豪迈情怀和奋力拼搏,龙穴岛上“新南沙、新机遇、新海港”的巨幅宣传标识也无时不在激励着一代代广州港人。从“艾里·马士基”到“美迪·马士基”再到“地中海伊琳娜”,南沙港区不断刷新着广州港接卸全球最大型集装箱船舶的纪录。

    2016年1月8日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随着悠长的汽笛鸣响,期盼已久的7万吨级国际邮轮“处女星号”缓缓向广州港驶来,也开启了广州母港邮轮的时代。我作为当时邮轮母港项目的重要参与者,近四年时间里见证了南沙邮轮母港从无到有的拔地而起,见证了15万吨级邮轮“云顶梦号”和“世界梦号”先后到港运营,见证了300多航次邮轮安全靠离,见证了超过百万名旅客乘兴启航、满意而归,“世界大港、服务世界”的企业理念真正地融入了我的心间。

    而现在的我,正在广东省最东端的饶平县金狮湾。开港于2012年的潮州亚太码头作为广州港集团在广州市外的第一个合资码头项目,承载着集团“走出去战略”先行者的豪迈,也承载着粤东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港口支撑的作用,广州港“实干创新、强港奉献”的企业精神正在这里生根发芽。

    广州港的故事里有我,也有无数共同奋斗的广州港人。回望过去,已是硕果累累;眺望前路,还需风雨兼程。

    (作者系广州港集团外派潮州亚太码头公司总经理)

    信息化建设的日与夜

    谢树鸿

    从2011年7月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港工作的那刻起,我就与广州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广州港工作的十几年间,我见证了广州港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刚到外轮理货工作的时候,从严寒酷暑到日晒雨淋,同事们都穿戴劳保用品在码头边作业,十分艰苦。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智能理货技术的成功研发和应用,让以前的艰苦场景已不复存在。现在所有理货作业都已经后撤到智能理货中心,打破了传统理货行业理货员“站位盯箱、日晒雨淋、严寒酷暑”的人海战术,开创了理货行业人工智能理货先河,促使理货行业从“人员密集型”向“技术先进型”转型升级。

    还记得2012年在新沙理货部工作的时候,滚装理货都是使用人工贴标签的方式去作业,如果装货港混装了其他港口的商品车很容易导致理货差错。我们班组经过大量的研究论证,向集团提出滚装汽车理货信息化建设方案并得到认可。自此,我们班组拉开了外理公司信息化自主研发的序幕。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项目团队终于在2013年底成功自主研发了滚装汽车系统,并荣获了发明专利和交通运输行业标准。2014年,我们的研究成果代表集团被广州市交委评为广州市重点物流项目。滚装理货系统项目的成功,使我们备受鼓舞。当年我们就开启了集装箱智能理货技术的研发,我们不断实验论证、编写程序、测试硬件,历经4年成功研发出了集装箱OCR自动识别理货系统。

    2017年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重大转折点,明确以“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为指导思想,从技术主导向业务主导转变,打造有广州港特色、技术创新、全国领先的信息化系统。

    作为外理公司的研发人员,我们积极响应集团号召,开始从技术主导向业务主导转变,充分发挥业技融合优势,在原有OCR自动理货技术的基础上,解决了装船Bay位的自动识别等难题。在研发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收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11项,形成交通运输行业标准1项、中港协团体标准1项,为集团的自主创新成果添砖加瓦。我领衔的创新工作室也在智能理货研发的过程中获得了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命名,智能理货技术也在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国工匠创新交流营上作展示。

    截至目前,我们的集装箱智能理货技术已在黄埔老港、南沙二期、南沙三期、南沙四期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系广州外轮理货有限公司信息技术部经理)

    港口,梦开始的地方

    陈祺

    我与广州港,缘起一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邂逅。

    2006年7月,来自瑞典的“哥德堡号”沿着260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到访黄埔码头。彼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有幸被学校选中成为了迎接瑞典一行远客的小使者。那是我第一次踏入港区,年少的我也被港口的繁忙景象所震撼。鳞次栉比的港机、错落有致的货柜、穿梭繁忙的集卡,为我揭开了一个充满活力与魅力的世界。

    时光荏苒,那枚中国结在我心中埋下的种子,在广州港这一方沃土上生根发芽。当年那个对港口充满好奇与向往的小学生成长为了一名港口人,而初次邂逅的黄埔码头也成为我步入职场的第一个学堂。轮岗期间,我先后在公司生产业务部、安全环保部、集装箱操作部和组织人事部等多个岗位锻炼。在这里日常带我工作的师父周冲是曾获评“感动广东十大人物”的先进代表,在工作岗位上的他是一个对港口机械如数家珍的港口青年技术骨干。师父们的言传身教也让我不管是入职培训期间身穿长裙主持迎新晚会,还是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爬上几十米高的吊具都要能够胜任。

    半年的宝贵经历让初来乍到的我看到了一个丰满而崭新的港口形象。从物流调度到安全监督,从堆场管理到人事协调,港口就像一个巨大而精密的机器,每一名港口人则是其中紧密配合协作的齿轮,支撑起港口365天、每天24小时的高效运作。

    工作之余,我还积极参加青年员工座谈。大家畅所欲言,谈感想、讲收获、话成长、提建议。各类专业培训、素质拓展、交友联谊、兴趣活动的组织也让我更快融入广州港大家庭。港口同样是青年员工锤炼本领、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在港航国际高研班、世界港口大会等涉外活动中,我加入了公司的翻译团队,通过自己的特长帮助中外港口架起友谊的桥梁。

    2020年,全国首个国企党建学院——广州国企党建学院在广州港集团揭牌成立,我在同年加入了党建学院的队伍。在这里,我见证了四批新员工加入广州港大家庭,逐步从当初台下聆听港史的萌新变成了为新入职员工培训保驾护航的一分子。

    时至今日,我还是会时常想起站在高高的桥吊顶端俯瞰港区,回想见证“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千年港口的前世今生,感叹一代代港口青年通过辛勤耕耘造就了如今货如轮转的世界大港,也庆幸当下的全新征程能由我辈继续书写。

    (作者系广州国企党建学院培训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