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君
推进高水平农业发展,南海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今年1月,在“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基础上,南海提出“三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农业”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仅仅过去一个多月,南海再度发布高水平农业发展的“路线图”,让外界再一次看到南海打造高水平农业的决心与信心。
作为制造业强区,南海把高水平农业摆在如此高位置,放眼全国经济强区也极为少见。南海作为广佛同城最前沿地方,2023年GDP达到3930.50亿元。同时,南海工业总产值和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均超1万亿元,南海由此成为国内罕有的“双万亿”经济强区,在县(市)范围也难见其匹。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工业实力强大的南海,大力推进高水平农业意欲何为?
首先,发展高水平农业,南海拥有良好基础。广东是全国水产养殖第一大省,近几年水产品总产量均名列全国第一,其中淡水养殖产量全国排名第二。而南海作为桑基鱼塘生产模式的发源地,拥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是广东省水产养殖的优势区和集聚区,也是全国最大的淡水鱼养殖区。除了水产,南海的花卉、种业等在全国也同样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南海发展高水平农业有底蕴有基础有条件。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南海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132.25亿元,占全市近三成,绝对值、发展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位居同级前列。
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无疑是南海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可以说,南海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基础扎实、优势明显、潜力巨大,有条件更有必要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突破,以高水平农业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
的确,高水平农业之于南海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南海,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整个现代化建设大局的“关键变量”。在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中,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不起来,基层治理的问题就没办法彻底根治。比如,里水小布村此前的农用地是由30多家小型种植户租种,农户经营分散、规模小、现代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加上部分撂荒地、违规搭建的田头棚,一度成为村委管理的痛点、难点。后来在集约化发展后,小布村不仅环境迎来蝶变,村民收入也得到增加。
不仅如此,高水平农业更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必然选择。“百千万工程”瞄准的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服务的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
而南海发展的高水平农业是在城乡融合背景下的现代化大农业,突出农业的全产业链和多功能性,这与乡村的多元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南海来说,只有充分延伸产业链条,挖掘和利用农业农村的功能和价值,才能实现建设农业强区、加快城乡全面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发展高水平农业,南海正当其时、恰逢其势。期待南海通过高水平农业在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上走出更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