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在开展红树林净滩行动。受访者供图
广东医科大学学生开展非遗小课堂。受访者供图
健康检测关爱长者、科普课堂点亮孩子梦想、红树林净滩助力绿美湛江、非遗文创守护传统文化……近日,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发展,形成“社区点单、高校志愿团队服务到家”的一条龙流程,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自去年“青春志愿·爱进社区”湛江大学生志愿服务惠民生行动启动以来,团湛江市委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实现两个“一对一”,即每一个驻湛高校至少对接服务一个市辖区,一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对接服务一个社区。
行动重点围绕社区社会治理、生态环保、安全宜居、法治宣传、消防安全等公共需求,聚焦社区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需求,常态化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实施一批常态化开展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培育一批社区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共建一批社区志愿服务阵地、形成一套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工作机制。
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11月以来各驻湛高校志愿服务队与全市113个社区结对共建,累计开展活动132场次,参与青年志愿者人数6483人,累计覆盖社区群众超过2.6万人次。
社区群众“点单”,志愿服务精准“配送”,青年与社区开启了一段双向奔赴的故事。
姚瑶
流程高效 合理分工把服务送到家
群众“点单”,共青团“派单”,志愿者队伍“接单”,把暖心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这中间少不了大量沟通、对接工作。如何畅通对接机制,是团湛江市委在活动开始前就思考的问题。
“前期,我们走访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相关政策、服务标准,组织评估和正向激励工作。同时大力整合‘政、校、企、社’资源,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团湛江市委书记谭凌表示。
据悉,团湛江市委协调各方资源支持,组织开展经验交流、总结研讨、评优评先活动,统筹做好各区与驻湛高校结对工作,完善社区和大学生志愿服务队“1+N”工作机制,在确保一支志愿服务队定点服务的基础上,链接多元化志愿服务项目到社区服务群众。
结对驻湛高校团委则发挥专业优势,细化工作方案,开展动员培训、志愿服务,做好志愿者管理、动员培训,与相关团区委对接需求,1个社区至少匹配1支志愿服务队,每支队伍配备1名带队指导老师,确保落实志愿服务人次和服务质量。
同时,各结对社区根据群众实际需要制定“志愿服务需求菜单”,与各团区委和高校志愿服务队做好沟通对接,全程配合好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工作。中国联通湛江分公司发挥行业优势,指导社区经理对接各团区委、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开展线下志愿服务活动,做好线下活动后勤保障和激励保障。
高效的运行制度、“政、校、企、社”资源的互联互通让志愿服务活动百花齐放,“志愿红”在基层服务中更耀眼。
形式多样 获社区居民点赞
“刚开始没什么人来,没想到后面越来越多居民加入,最后收到了300多件衣服。”广东海洋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郭议鸿开心地说。她所在的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对接的是经开区乐华街道明哲社区,根据社区需求,郭议鸿和小伙伴们开展了闲置衣物兑换日用品活动。
现场,有些阿姨拿出20多件旧衣服参与,还鼓励学生们下次继续开展活动。“这些旧衣服最后都会无偿捐给有需要的人。”郭议鸿说。
另一边,红树林净滩活动如火如荼。广东海洋大学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经开区东山社区提供红树林净滩服务。
“这次红树林保护活动,我们尝试走出校园,与校外社区积极联动,充分利用本地社区志愿者更加熟悉红树林生态保护的优势,对志愿活动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后续将动员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协会负责人旷家俊表示。
岭南师范学院的青稞志愿服务队利用自己专业优势,在赤坎滨海社区开展机电特色科普教育活动,如编程课堂、CAD建模趣味教学等等。青稞志愿服务队队长段文锦说,“有些学生从去年开始就一直跟着我们上课。他们的喜欢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
来自广东医科大学的遂声溪韵实践队则专注醒狮文化传承。走访遂溪醒狮保护传承基地、和传承人面对面交谈、开展非遗趣味小课堂……队长李梦婷发现,虽然遂溪醒狮文化历史悠久,但了解的人还不够多。因此,团队结合年轻人兴趣,设计醒狮文创IP,助力醒狮文化传播更深入人心。
这些志愿活动是“青春志愿·爱进社区”湛江大学生志愿服务惠民生行动的精彩缩影。“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目前收到的反馈,活动还是比较精准地对接到了社区群众需求,很多居民觉得效果不错,希望多开展这些活动。”团湛江市委书记谭凌表示。
实践反哺 逐梦也是圆梦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让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提前得到社会历练,厚植家国情怀,专业技能在实践中渐长。
段文锦是岭南学院机电技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老师是他的梦想。开展机电特色科普教育活动刚好可以让他提前进入老师的角色,在和孩子们的互动中摸索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上课时老师常和我们说病人是不会按照书本上来生病的,我们要多在实践中学习。”李梦婷来自广东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她认为参加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让自己第一次面对校园以外的生活,体会到和小伙伴分工协作完成一件事的感觉。“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了。”
郭议鸿颇有同感,闲置衣物兑换日用品活动看似简单,前期的筹备工作可不少。她和同学一起制定兑换规则,写展板,做宣传……“那段时间我因为一些问题情绪比较低落,但是参加这个活动后,和同学一起忙前忙后,感觉一下子和外面的世界交流上了,不仅沟通能力越来越强,沮丧的情绪也一扫而空。”
对高校学生们而言,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是助人为乐,更是是走进社区,走近群众,助自己成长的难得机会。
团湛江市委书记谭凌表示,下一步,我们总结前阶段工作经验,优化工作模式,推出“志愿进社区(乡村)活动2.0版本”,将志愿服务场景聚焦在村、社区等基层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一线,动员67支青年大学生志愿服务突击队,一对一对接服务“百千万工程”示范镇、示范村,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拓宽志愿服务渠道、丰富志愿服务内容,以志愿服务小切口,撬动青年人才美化人居环境,返乡创业就业,助力湛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