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做个随叫随到的“植物医生”

日期:03-07
字号:
版面:广东       上一篇    下一篇

    “博士,帮我看一下,为什么我的黄瓜老是长不大?”“刘姐,为什么豆角一夜之间满是药斑?”刘凤沂的微信里,每天都是农户的各种询问。

    日前,中宣部命名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植物保护部部长刘凤沂上榜。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30多年的她,曾获得“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走在田野的女博士

    刘凤沂博士是2008年惠州引进的108位高级人才之一。不过,她从不以高学历自居,下乡去菜地、稻田、果园是常有的事。

    南方一年种两季水稻,最热的时候害虫最多,刘凤沂就下田采虫带回来做实验。“做实验不是一把就能成功的,要反反复复做。”刘凤沂和团队一起下田好几次,总共带回1万多只害虫才把实验做完。

    农民遇到疑难病虫总是想到刘凤沂。她像是大家的“贴心保姆”随叫随到,被称为“植物医生”。

    在比较干旱的年份,局部地区的虫害严重起来,有些农户水稻减产,她就帮忙农户申请农业保险,和保险公司说明情况。在雨水比较多的年份,她就指导农户排水。台风来临之前,她就让农户赶紧打农药、施肥以预防虫害。“怎么用药,用哪些器械打药,这些年我们都反反复复和他们讲。”

    和基层的农民接触多了,刘凤沂和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一次,一位农户种的香瓜因为持续下雨而大部分烂在地里。农户打算把最后的一些瓜拿去菜市场卖,刘凤沂也跟着去帮忙。

    那是个周末,他们起了个大早赶早市。卖瓜时,突然下大雨,他们就搭着棚子卖瓜。雨停之后,买瓜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站了一天,把所有的瓜都卖完了。“看到他们把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卖出去变成收入,我还是挺欣慰的。”刘凤沂说。

    屡次受伤却仍“带病上阵”

    走在田间地头,刘凤沂也常因工作而受伤,但她始终牵挂着农民,挑起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稳供的重担。

    一次,惠东玉米受灾病害流行,她到玉米地里查看,一不留神掉进水沟,手腕立刻发肿。另一次,她和菜农约好去村里讲授防病虫知识,下楼梯时一脚踩空崴了脚,但她坚持去讲课,一瘸一拐在地里走了一天,第二天她整个脚踝发紫发黑。还有一次,她手术后还在恢复期,仍拄着拐杖去田里帮农户查看青瓜。

    刘凤沂说,对于她这代人来说,雷锋精神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尽善尽美地做好,农户有求于我,我就得第一时间到。”她说,基层农户都看天吃饭,非常不容易。“在这个岗位上就没有理由去推脱、偷懒,给农户以帮助是我应该做的。”

    扎根基层的同时,刘凤沂也勇于钻研。为丰富本地蔬菜种类,她探索“北菜南种”的项目,把樱桃小萝卜、油豆角等十余个北方品种在惠州试种。他们通过在冬季种植、选用大棚、改良品种等方法,最终成功种植。

    虽是博士出身,她时常向同事、基层农技人员还有老乡请教。她之前长年生活在北方,对一些农作物(如柑橘)接触较少。还有一些事物在书上是学名,和农户们的叫法不一样,这些她都要和农户学习。

    她经常看到农户的智慧,有人用花生枯打底肥,这样既防虫又防病。“科班出身的人,真的要走到生活中去,要接地气。如果下去照本宣科,老百姓不会听你的。”这些从农户那里学来的智慧和经验,再被她结合自己的专业运用到科研中去。她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省、市级奖励1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

    三十多年来,刘凤沂在田间地头书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温暖故事,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雷锋精神。她的奉献和坚守,照亮了农业农村的科技之路,也照亮了农民的致富之路。南方日报记者 曾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