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三河镇的党员干部带头义务植树。受访者供图
洲瑞镇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在植树点植树。受访者供图
春天的气息越发浓郁,行走在大埔县的大街小巷,一幅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粤东北重要生态屏障,大埔县森林面积292.3万亩,森林蓄积量1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15%,绿色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植此青绿,绘就绿美大埔新画卷。2024年,当地将瞄准县镇村绿化工作,既做好“绿美”文章,建设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绿美环境,又做好“人”的文章,广泛动员党员干部、社会组织乡贤、个人等,形成植绿风尚。
●南方日报记者 陈泽铭
通讯员 罗文燕 刘文烽 陈立明
全员发动
为家乡种一棵树
今年春节,三河镇老党员张耀宗多了一个心愿:为家门口拆除的废旧厕所闲置地种几棵树。说干就干,趁着天气好,他和几名志愿者将一棵棵树木种下,为家乡增添了许多生机。
“绿林葱葱,种下树后环境变美了,行走其间让人更加享受。”张耀宗感慨,环境绿化后美的是各家各户,“这个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
据三河镇汇城村党支部书记周世勇介绍,当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在春节期间通过微信群、走访等方式,引导乡贤村民进行绿美生态建设。
2024年,三河镇将绿美生态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农房风貌管控等重点工作相结合,全面推行“党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模式,以“全民义务植树”“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等系列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镇村党员干部、乡贤、返乡大学生、社会组织等各方社会力量,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共同补植添绿、栽花赋美、种果增香。
另一边,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高陂微微爱心互助会响应号召,筹集资金超过6万元,组织30多名志愿者,在高陂大道八驳桥至乌槎大桥两边携手种下玉兰花、贵族桃花、杏花等树苗500多株,并挂上写有树名、捐赠人的小铁牌以作纪念。
人人爱绿,积极植绿,绿美就在身边。2024年,大埔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在职党员捐资、农村党员认种、“两新”党员义务植树等形式,推动8000多人次参加绿化义务活动,带动掀起新一轮全面实施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
造绿成为风尚。当地通过开展“我为家乡种一棵树”等群众喜闻乐见活动,激发群众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到县镇村绿化行动。
各镇(场)利用春节期间广大乡贤返乡时机,组织召开乡贤恳亲会、企业家座谈会等,引导乡贤、企业家通过捐资捐物、认种认养、志愿服务等形式参与绿化,凝心聚力建成如湖寮“人大林”、高陂“政协林”、西河“巾帼林”等一批主题林。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大埔县发动社会捐款超过834万元投入县镇村绿化工作,圩镇、县城、重点路段已种树近3万株,村种树2.8万株。
挂图作战
让植树有讲究
如何更深入地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大埔给出的答案是:“县镇村联动”,以统筹兼顾的系统思维“一盘棋”考量推进。
联动什么?当地明确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加强统筹协调,县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林业、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水务、财政等部门共同推进,确保工作上下联动、一贯到底。
针对“种什么、种哪里、谁来种、怎么种”等关键问题,大埔县组织各单位联合对全县行政村开展全覆盖联系指导,明确“四旁”“五边”“四小园”“美丽庭院”等空间绿化现状与需求,确保绿化相关规划必须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避免违规占用耕地绿化,充分发挥乡村绿化在美化环境、生产经济林果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多重效益。
“大埔将发挥好利用好县的优势、镇的特色、村的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空间植树绿化、多途径提高美化乡村环境,统筹提升县城、圩镇、乡村、道路的绿化水平,建设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绿美环境。”据大埔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前不久,当地制定出台了《2024年县镇村绿化工作方案》,规划科学绘制乡村绿化“作战图”,推动全县245个行政村按“一图一表”编制简便易行的乡村绿化美化规划图和乡村绿化美化推进表。
县城绿化方面,要依托县城绿化建设基础,以增绿、增色为重点,打造“四大县城绿化景观”,即“绿美大道(大埔大道、环城大道)、绿美书法园(西岭书法公园)、绿美小区(丽水湾)、绿美驿道林(梅谭古驿道)”。
圩镇绿化方面,要结合特色产业发展,依托圩镇碧道、绿道、健身步道、休闲公园建设,进行植绿、增绿,提升圩镇绿化品质,重点打造“三种绿化风貌带”,即“水岸绿化风貌带”“街巷绿化风貌带”“田园绿化风貌带”。
乡村绿化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新时代绿美生态乡村,打造“道路林阴化、街巷景观化、水岸自然化、庭院宜居化、山林产业化”的乡村绿化板块,推动建立乡村“绿化管护常态化”的有效机制。
同时,当地以“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特色镇为重点,对三河镇典型镇、湖寮镇莒村村等6个典型村以及茶阳、三河、枫朗、高陂等镇高速路口周边完成绿化设计,注重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风貌提升相结合,充分融合“红古绿”等各色乡村资源,探索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绿化路径。
让植树有讲究,正是“一张图”的意义所在。
科技助力
提升“智治”水平
在大埔县林业局会议室内,“山水林田综合监控一张网平台”正在有序运行。当森林火灾发生时,该平台将实时显示监控画面和告警类型、时间、事发地点等信息,让人一目了然。
据大埔县林业局森林火灾预防股股长杨朝峰介绍,通过该系统能第一时间掌握火情,不仅为现场防火指挥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更重要是为指挥抢险救灾工作争取宝贵的时间,将森林火灾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实现“打早、打小、打了”。
“这个监控平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杨朝峰说,平台对监控范围内烟雾、火点进行双重识别,可快速、准确发现火警火情,及早处置,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
林业工作,防范森林火灾是重要底线。对于森林覆盖率达79.15%的大埔而言,防火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如何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大埔从加大防火投入,加强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和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完善科学防火体系等方面入手。
值得一提的是,大埔县开展了“山水林田综合监控一张网平台”项目建设,投入2600万元,建设153个防火监控采集前端(监控点),在各监控点附近制高点的通信铁塔顶端架设可见光或双光谱热成像摄像机,实现大埔县全域范围的卫星遥感100%覆盖。
当地建立起多位一体的综合预警管控系统,在卫星、高空、地面监控、智能卡口、地面巡护五个层次上,构建高频次、全覆盖、全天候、立体化的森林防火智能监测网络,实现“天空地”多维度监测预警。通过智能化的森林防火预警手段,让林区火点无处遁形,实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森林资源的安全,推动森林管护工作由单一依靠人防向人防技防结合、以技防为主的改革,进一步减轻林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森林管护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