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个公正、权威的图书榜,不单要看销量,更要看社会影响力。
新华社图
●南方日报记者 戴雪晴
2月29日,“2023图书影响力数据报告论坛暨2023年度图书影响力致敬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专家与出版人齐聚一堂,共商新年出版发展大计。
本次论坛由百道网主办。百道网为国内规模最大书业媒体网站,为国内上百家出版机构、书店等提供品牌宣传推广服务,并且是国际书业联盟成员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论坛发布了百道新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3百道图书影响力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百道网成立15年以来首次发布的影响力报告,其中2023百道好书榜年榜及其数据分析的部分,凭借其权威性与专业性,吸引了业内人士与一众读者的广泛关注。
选出Top100
以数据判断社会影响力
“图书是公共性和外部性很强的产品,衡量图书的成绩不仅要看销量,还应该看社会影响力。我们从学术出版的评价方法中得到启发,运用了类似学术出版物引用数据的原理,从而推出了这一份榜单。”
据百道网创始人程三国介绍,百道图书影响力数据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已建成,目前已有378万种图书基础元数据和近70万种图书的图书推荐数据。基于此,百道好书榜年榜摒弃人工评审,以数据平台监控的推荐源年度影响力总权重进行排序。
“推荐源”,特指图书在数据平台所监测跟踪的“媒体源”中,至少被做过一次推荐,既包括以社会效益考核涉及的奖项荣誉,也包含更广泛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各种融媒平台,以及热心阅读推广的文化和社会名人,专家学者与阅读达人的社交媒体。
“我们找到了一个‘最大公约数’,根据图书推荐数据来判断图书的社会影响力。百道好书年榜被业内人士称为‘好书榜中榜’。”程三国说。
以2023年为例,全年出版的图书共计136106种,其中,有推荐源的为38475种,占比28.27%。百道好书榜年榜按主题出版、人文社科、文学、艺术、新知、生活、少儿、教育学习、专业科技这9个类别,按影响力指数平均权重排序,选拔出各类别排名前100种书。在此基础上,按影响力平均权重将前100种原创图书选拔出来。据了解,这是依据所监测跟踪的超过2500家图书评价与推荐机构,以及近13万位图书评论和推荐人,所共同密织成的推荐源网络综合产生的结果。
报告指出,在百道好书榜年榜的900种书目中,国内原创图书为 666种,占比74%。从出版社来看,入选10种(含10种)以上的有22家。原创作品占绝对优势,入榜图书集中在头部出版社效应明显,成为2023百道好书榜年榜的显著特点。
程三国期待图书的推荐力度能够进一步增大。“13万种上市新书,只有3.8万种被推荐,这意味着还有72%的图书没有被推荐,其中也不乏好书,只是没有被发现。”他表示,新的一年,百道网将在数据采集、系统升级等领域重点发力,加大对产业的研究力度,帮助更多好书被发现、被传播、被购买、被阅读。
前瞻意识
品牌矩阵,一流出版机构“放大招”
从杰出原创影响力图书(100种)的结构来看,人文社科类在榜单中高达35种,文学类入榜图书数量为20种,少儿类入选19种,以微弱差距排于文学类之后。这三个类别共占比74%。由此可见,原创影响力图书(100种)的影响力更多地集中在这三个领域。
纵观杰出原创影响力图书(100种),排名前五的作品为杨志军的《雪山大地》、杨苡口述余斌撰写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关仁山的《白洋淀上》以及易小荷的《盐镇》,均是2023年热度与口碑俱佳的作品。
报告显示,杰出原创影响力图书(100种)花落52家出版社,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原创影响力图书竞争格局中,没有绝对的领先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杰出原创影响力图书(100种)榜单中,共有6种图书进入榜单,分别为《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梁启超:亡命(1898—1903)》《天真与自由:漫步中国古代艺术》《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
当知晓这个消息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总编辑汤文辉“惊喜但又不觉意外”,他坦言,排名前几位的出版社都是百道榜单的熟面孔,如商务印书馆、中信出版集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这几家出版单位都有实力在某一年度居于榜首位置。”
汤文辉认为,“前沿意识”指向“努力帮助作者、读者一起问出真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2023年大热的《中文打字机——一个世纪的汉字突围史》为例,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墨磊宁,通过探讨中文打字机的研发史,启发读者思考汉字的编码、检索、传播等问题。B站UP主何同学曾据此复原了一部中文打字机,获得1552万播放量。
记者注意到,在杰出原创影响力图书(100种)榜单中,广东人民出版社共有3部作品入选,分别为《西藏妈妈》《熊廷弼之死》《驶向现代性》。
“从‘居安思危’到‘居危思危’,出版行业的忧患意识和前瞻意识是需要放到首位的。”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表示。
新的一年,各大出版机构依然在互联网大潮下“负重前行”。“优质内容创作者不会把内容投放到性价比低的渠道和平台。如何从内容加工企业向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创意企业转型,是我们行业的核心问题。”肖风华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