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音
去年,步入中年的我,也赶潮买了一台iPad,为的是用它方便快捷“码文”。写字时,只需用一只手指在屏幕上划,清晰的字便跃现出来,真爽。
可这“一指”划写,却给急躁的我当头一棒。你想连着写快一点,它却频频给你差十万八千里的错别字,或者你写完一个,没作停顿,它就变戏法似的,把刚写的正确字也变成错别字!
我只好忍着性子,像初学写字般,用手指一笔一画地写,写完还略作停顿,这时跃现的字便正确无误了。可这一笔一画,得写到猴年马月啊,但iPad可不理我的心焦,依旧只接受一笔一画,似乎偏要以“慢腾腾”教育我:凡事欲速则不达。
确实,急躁的我为求快可没少“翻车”。比如,为了与各路媒体比拼速度,我总催促剪辑记者抢先抢快发布视频,却因频频出错,而删了修改、重推,不仅“抢快反慢”,还影响了官媒权威,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再比如,加入县作协已两年余,每每赏读师友们灵动而有深度的文字,常陷入既沉不下心又毫无灵感的莫名焦虑,整日抓耳挠腮,思绪乱如麻,怎么也理不出下笔的头绪来。
一次,偶然读到台湾作家蒋勋的一篇文章《你越慢,得到的越多》,方觉一语惊醒梦中人。文中写道:他在码头等渡船时,就坐下来看书、看河水、看夕阳、看红树林,等渡船人终于来了,他还与渡船人悠闲聊天。后来,渡船取消了,他反而很怀念那段等渡船的日子,因为那是他难得放慢脚步、安静欣赏大自然的一段美好时光。
我反复咀嚼“你越慢,得到的越多”的含义。慢,不仅是“无欲速,无见小利”的睿智通达,慢下来,可品咂生活的精致美好。
经慢时光“蒸煮”的东西比“速成品”定然更有品位。细煮慢炖的菜汤唇齿留香,大火快炒则焦干上火;吮足阳光雨露的菜蔬清甜可口,温室催大则味如嚼蜡;酒酿酱醋无不需慢时光打磨方甘醇留芳。
慢,是遵从内心的从容不迫,匆忙中停一停脚步,会有动人风景扑面而来。
寒冬里特别喜欢暖阳的眷顾,于是每天上顶楼晾晒衣物,但每因急赶上班,便觉这是自找累赘。一次又是晚下班,满身疲惫上到顶楼,偌大的天棚早已不见白天的挨挨挤挤,只剩一排衣服垂头丧气晾在那里。我有气无力地收拢着它们,突然间,衣服上一股柔和的光线牵引我的目光,向西眺望,呵,那整天转着发光发热的大球已不知坠落何处,仍然认真给云天涂上层层叠叠的绯红,灰暗的云层好似系上亮红的丝巾,陡生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
从此,心头的累赘竟变为激动的期待。原来,在傍晚,夕阳会为它的忠实观众,特地放慢脚步,和云天演绎变幻无穷的景色。它应该没有想到,这绚烂多彩的舞台,在相隔两地的我们母女手机屏幕间传递,于共赏共叹中,相互勉励、放下焦虑,轻松前行。
慢,是一点点积累、沉淀,然后厚积薄发。
说起齐白石大师,人们自然会想到他历经八十六年,千锤百炼才打造的活灵活现“白石虾”。如果说齐白石画虾的厚积薄发,于我只是听说,那么这两年多来和文友们一起探讨文学并有幸拜读他们的作品,发觉文友们个个沉潜书香,一篇篇文章如沉积的温泉般喷薄而出,那珠圆玉润的文字无不透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慢工痕迹。
相遇相知的幸运,使我渐渐领悟“你越慢,得到的越多”的深意。如今,我已习惯iPad一笔一画地“慢腾腾”。在慢笔细敲中,我惊喜于字里行间,已然浸润“书香”;同时我也不再抢推视频,而是先慢磨“技术”刀功。
我想,人生亦如是,需一笔一画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