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烟岭河两岸,灰黄色的砂质土地一望无际。这片河流冲积而成的滩涂,肥沃而通气性强,如今成为“沙地红”的快乐老家。
近期在省农业农村厅主办的广东薯业全产业链合作大会上,来自佛冈县迳头镇的“沙地红”红薯(见右图)获评全省十大薯业创新案例。近年来,迳头镇打造“迳头沙地红”红薯品牌,通过合作社和新农人带头完善红薯全产业链,形成“合作社+电商+农户”富民特色产业,推动现代化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试种收益可观育新机
2021年,在广州经商的李伟红偶然尝到朋友给的红薯,口感香甜软糯,与其他品种不同。他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便尝试回到家乡迳头镇社坪村进行试种。
社坪村位于迳头镇北部,工业产业薄弱,生态环境优良,村民多数以种植业为生。多年来,村民也有零散种植番薯的传统,规模小、质量不高,卖不出好价钱。
回乡后,李伟红成立了佛冈县宝运种养专业合作社,承包了烟岭河边100多亩砂质土地试种红薯。这片土地实行水旱轮作,上造种丝苗米,下造种红薯,这样种出来的红薯品质更好。
头一年尝试,红薯非常畅销,给他带来更大的信心。好山好水出好薯,种植优质红薯并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和精心打理,只需合适的土壤。看到收益可观,社坪村及周边越来越多的村民对种植红薯有了热情,加入这条抱团发展的农业新赛道。
李伟红和团队给散户提供基本的农事指导,包括种苗、收果时间,施肥打药的要求,统一种植标准。
市场需求决定着红薯产量。从起初一两百亩,如今迳头镇红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50多亩,亩产2000—2500斤,每亩收益约3000元,给村民带来更稳定的收入。
每逢秋冬,合作社就会回收散户的红薯,就地分拣果实、装箱包装、发货。在最忙碌的季节,合作社还会雇一些村民帮助采摘,高峰期有约80人。在红薯基地工作的日薪有120元,对于不少缺乏资本与技能的普通农民而言,这是一笔很好的收入补充。
打造品牌延伸产业链
如今提起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产业链”这一关键。种出好果只是第一步,在李伟红看来,品牌化、规模化和深加工是让红薯从土特产变成高端农产品的关键,也是红薯产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红薯品牌化之前,李伟红认为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包装。由于合作社成员都是“大老粗”,设计包装的难题困扰着他们。
在区域公用品牌“佛冈有礼”公益设计团队的帮助下,红薯有了特色鲜明的外观包装盒,紫到发红的箱子很抓人眼球,每箱有10斤重,便于电商批量销售。生于迳头的“沙地红”红薯建立起“薯实不赖”的品牌,很快就在“佛冈有礼”区域公用品牌线上平台上线,并成为拳头产品,借助县里的推广活动,有了更大名气。
在销售端,李伟红以社坪村电商物流示范服务站为线下基地,压缩物流成本。去年10月量产后,仅凭鲜果的形式已经销售10万箱。有了电商,农产品可以卖得更远。
红薯干、红薯面、红薯汁……在发动更多人种植红薯的同时,李伟红注册了“迳头沙地红”红薯商标,一步步开发更多的红薯深加工产品,延伸种植—加工—销售—服务全产业链。
他坦言,一开始除了红薯干,毫无开发新产品的头绪。“一有机会就会参加广交会等各类大型展会,与其他行业交流,看看别人在做什么产品,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在摸索中,李伟红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
随着种植面积扩大,人工种植愈发吃力,推进机械化种植势在必行。今年,李伟红准备新购置一批拖拉机、无人机等农用设施,协助犁地施肥打药,让传统农业产业插上“科技翅膀”腾飞。
深加工设施投入也在加大。今年李伟红计划在镇上新建红薯加工厂,增加冷库、分拣线等,加快实现由卖初级农产品向卖高品质制成品转变,“顺利的话,今年10月场地设备就能投入使用。”李伟红对今年的发展很有信心。
在迳头,红薯全产业链雏形已形成,在市场与政府牵引下逐步补齐“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实现现代化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图:罗沅琪 朱新唱 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