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鹰雄”是集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的遂溪民间表演艺术。吴东俊 摄
遂溪醒狮在年例中表演。林湛 摄
各类鱼灯光彩夺目。吴东俊 摄
“舞鹰雄”表演中,表演者合力将长杆竖起,将“鹰”顶到数米高的空中。杨慧 摄
五彩鱼灯与烟花交相辉映。吴东俊 摄
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在遂溪的广袤天空下,表演者脚踩六米长杆、身着黄金鳞甲,双手伸展,仿佛化身为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令人叹为观止。场景一转,只见醒狮表演者身姿矫健,跃上高桩,在高桩上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扣人心弦。当夜幕降临,北坡人们手持着精美的鱼灯,灯影摇曳,宛如一群活泼的鱼儿在夜空中游弋,为这个夜晚增添了一份宁静与美感……
粤西地区有句俗语:“年例大过年。”这句话在遂溪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遂溪的年例是一场盛大的庆典,各类特色民俗表演竞相绽放,争奇斗艳,整个遂溪都萦绕在一股热闹与喜庆的欢乐氛围中,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风情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登高“舞鹰雄”
“好!”“太厉害了!”随着飞鹰表演者被五人合举的六米长杆顶上高空,围观的群众不禁纷纷鼓掌喝彩。只见表演者做出肚顶木杆高空旋转和采青等高难度动作,身披的鳞甲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让观众们陶醉其中。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遂溪非遗民俗“舞鹰雄”。
据了解,遂溪殷屋村的“舞鹰雄”起源于清朝末期,是广东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舞鹰雄”集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以其内容丰富、技艺高超、动作惊险而著称。其中“鹰”与“雄”分别代表两种动物,当地人相信它们能驱邪镇妖,带来好运气,便模仿其嬉戏相斗,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近年来,殷屋村的“舞鹰雄”队伍愈发壮大,发展至今已建成两个舞鹰雄馆,且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类表演活动与比赛并斩获不少奖项。如2005年9月下旬参加北京第八届国际旅游文化节并获金奖等。
月夜游鱼灯
夜幕降临,月华如练,每逢元宵佳节,遂溪北坡老圩的村民总会举着自制的鱼灯在广场集合等待游鱼。各类鱼灯光彩夺目,只要轻轻摆动手持杆,鱼尾便会随之摇曳,仿佛下一刻便要游入水中,而整个广场,也变成了绚烂的灯光海洋。
“鱼灯是我们自己做的,以前鱼灯里面放的是蜡烛,现在很多都换成了led灯。”村民杨先生笑着表示:“我每年都会带孩子参加,制作鱼灯的时候也会带上他,就像当初我父亲带着我一样,这是一种传承,不能丢。”
据介绍,北坡游鱼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而北坡老圩的鱼灯制作技艺也已经传承了上百年。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北坡老圩的鱼灯制作也在不断创新,不仅鱼灯的样式变得丰富多彩,而且技术也更加精湛。
今年的鱼灯不仅在颜色和造型上更加艳丽,还加入了一些现代科技元素。比如,有些鱼灯会在的鱼嘴处装有“特殊装置”,使之可间歇性“喷火”或“吐泡泡”;有些鱼灯上绘制了传统的山水画;有些则融入了现代的抽象图案,使得鱼灯既具有传统的韵味,又展现出现代的审美。
正月十五晚上八时许,在北坡,舞狮和舞龙在前开路,手持鱼灯的村民纷纷列队游走。鱼灯映照着夜色,宛如一条璀璨的河流,缓缓流淌在街头巷尾,随着队伍的行进,鱼灯在夜空中留下一串串明亮的光点,宛如游动的鱼群,幻化成一幅动态的画卷。
醒狮戏春晖
除了舞鹰雄和北坡游鱼,遂溪醒狮也源远流长,明、清时期便开始盛行。《遂溪县志·礼俗》就曾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
现代遂溪醒狮在传统的舞狮表演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突破。在套路、难度、鼓点、表演动作以及表演形式等多个方面,遂溪醒狮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特别是其高桩上狮的“新、高、难、险”特技,更是被录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
舞者通过高超的技艺,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各种神态和动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狮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生动的情感,让醒狮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一只真正的狮子在腾挪跳跃,真正实现了狮人合一。
2003年,遂溪县被评为“中国醒狮之乡”。2006年,“遂溪醒狮”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进一步推动了遂溪醒狮的产业化发展。如今,醒狮表演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游客,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文化创意产品、旅游纪念品等。这种产业化发展道路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精髓,还使遂溪醒狮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