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高质量发展大会吹响奋进号角,图为大埔城区航拍。袁群华 摄
最是一年春好处,今年花胜去年红。
继梅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2月21日,大埔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高质量发展大会,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竞标争先,奋力推动大埔高质量发展。
从春天出发,一刻也不能耽误。聚焦新理念、新思路、新作风,大埔迈出前进的步伐,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
●南方日报记者 陈泽铭 通讯员 罗文燕 刘文烽
新理念??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光明之路、奋进之路。
如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长期以来,大埔作为广东的一个小角落,一代代大埔人通过不懈努力、奋勇拼搏始终在追赶时代的发展步伐。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比粤港澳大湾区、海西区、梅州兄弟县(区),大埔发展仍然比较落后。这些落后,不仅仅是区位的落后、资源的落后、政策的落后,本质是大埔生产力的落后,是大埔单位土地面积和单位人口产生经济效益的落后。
如何破局?大会旗帜鲜明提出:纵览全局,要让“新质生产力”和大埔产业擦出火花。
近年来,大埔县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从“投入思维”转变为“产出思维”,逐渐扭转生产力落后、生产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2023年,44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6.5亿元、比增7.3%,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4.78亿元、比增4.5%。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7.68亿元、比增176.5%,工业技改投资13.43亿元、比增170.1%。
更为可贵的是,大埔工业体系更加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原来仅集中在陶瓷、电力等传统行业,进一步扩展到电子、化工、锂电池等新兴领域;园区的发展越来越好,县科技创新产业园、县新型陶瓷产业园和县城工业小区二期等3个重大园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眼下的大埔,创新项目正在“加速跑”。
梅州市博富能科技有限公司不断更新生产工艺。如今,企业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认定,目前拥有研发专利45项,产品类型100多种。2023年,博富能获得5个发明专利,产值实现3.61亿元,
2023年,广东欣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高陂海珠工业园区新厂区完成了生产线的建设,引进了梅州最大的节能窑炉和高自动化程度的生产器械,总投资超过2000万元,预计新生产线的投产将为企业创收超过1.1亿元。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大埔将不断转换原有的发展动能,将更多的资源要素向“打粮食”项目倾斜;必须积极拥抱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从降本增效中挖掘新的发展潜力。
“纵观今日之大埔,实体经济赶超发展的势头已成,大埔的经济纵深正在不断拓展,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从春天出发,一刻也不能耽误。全县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一句句话语,如鼓声阵阵,催人奋进。
新思路??
把产业建设贯穿发展全过程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
大埔要赢得这场竞速赛、耐力赛,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还必须以新的思路谋求新的突破。“概括起来就一句话:要把产业建设贯穿到县、镇、村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大埔县委书记黄增国在会上说道。
事实上,大埔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县域综合实力较弱、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
为此,大埔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头版头条”,拼产业、比贡献、增实力,坚定不移壮大先进制造业、先进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
这边厢,大埔电厂2023年年度实现净利润4382万元,产值25.77亿元,税收6428万元,均创投产以来最高纪录。
那边厢,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玉陶瓷”)布局陶瓷新材料科技发展道路,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的纳米陶瓷新材料应用研发基地,已在前期投入1500多万元进行生产线建设以及首批产品的研发生产,在去年实现产值750多万元。
“今年我们将加大产品研发及扩宽产品类别,根据订单需求来新增生产线提高产能,预计今年在新材料陶瓷业务板块销售可达1600万元,实现100%增长,努力争取实现上规。”吉玉陶瓷相关负责人说。
产业的发展,还要拼招商、拼服务。
会上提出,大埔要坚决落实“一把手”招商,用好两个15%政策和“湾区研发+大埔制造”“湾区总部+大埔基地”模式,重点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海西区的乡贤企业,绘制重点招商对接名单,主攻大体量先进制造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总部经济项目,确保完成全年50亿元招商任务。
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深化极简审批改革,落实并联审批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经常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服务,持续提升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真正让各类经营主体在大埔竞相发展,让各个企业在大埔敢投资、能发展、得保护。
聚焦城乡协调发展,当地将更加突出因地制宜,发挥每个乡镇独有的优势和特色,突破行政区域限制,联动组团发展;更加突出“四上企业”培育,力争今年新增“四上”企业40家以上。此外,大埔还将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释放农村生产力;积极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持续延长蜜柚、茶叶等特色产业链条。
总而言之,大埔将锚定“GDP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的目标,紧张快干、埋头苦干,起步就冲刺,全力拼出第一季度开门红,为实现全年目标赢得主动。
新作风??
凝聚强大合力助力振兴
团结奋斗是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大埔高质量发展的力量源泉。高质量发展没有局外人,大家都是参与者。
新年伊始,大埔各地迅速动起来,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助力家乡发展。
三河镇召开主题为“聚焦‘百千万工程’凝聚各方力量 共建绿美三河”的企业家座谈会,并邀请多名人大代表及企业家代表参会,动员各代表积极参与三河绿美生态建设工作,为绿美三河出资出力。洲瑞镇、高陂镇等纷纷动员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党员干部、志愿者和广大群众植树造林,共同为镇村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另一边,百侯镇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大力开展“百位乡贤兴百侯”“百位乡贤带千家”等活动,充分调动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乡贤杨骏虎盘活了当地1500平方米的闲置房屋、土地,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了品质民宿翰林别院。今年1月1日,共19个房间、能提供38个床位的翰林别院民宿正式开业,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1月30日,2024年大埔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当地将把更多的镜头精准对焦为大埔县“百千万工程”出实招、办实事、解难事的镇村干部,把更多的新闻特写在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助推“百千万工程”工作的企业、民间组织和广大群众、回埔支持“百千万工程”的乡贤、能人、海内外侨胞等,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事实上,广大群众是奋斗的坚实根基和底气所在,每个人都是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最小单元。
不论是以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战场,还是以镇村为主的城乡融合战场,单靠政府推动是很难走下去的,必须发动广大企业和群众一起投身新质生产力建设,进一步营造“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浓厚氛围,汇聚起共担重任、共挑大梁的强大合力。
会议发出号召,希望广大企业家抢抓历史机遇,积极投身大埔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走实业报国、自主创新道路,深度参与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继续投资大埔、深耕大埔、扎根大埔,持续关注大埔、宣传大埔、支持大埔,当好大埔的形象大使、招商大使、引才大使,在更好助力大埔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成就一流事业、造就一流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每一滴拼搏的汗水,终将汇聚成奔涌向前的大江大河。
■干部谈高质量发展
大埔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南泉:
抢抓政策机遇 勇担发展使命
2月21日,大埔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高质量发展大会。会上,大埔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南泉作表态发言。
他表示,县发改局将按照此次高质量发展大会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抢抓国家和省支持梅州融湾发展的政策机遇,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抢抓机遇,做好政策的宣讲员。研深吃透《梅州方案》《若干措施》等国家和省支持梅州融湾发展政策的精神实质,深入实施融湾入海和苏区振兴“两大战略”,统筹推进《梅州方案》《若干措施》等政策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工作,确保政策接得住、落地快。同时,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力争将大埔当前正在实施及未来将推动实施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并全力争取资金支持。
二是全力以赴,当好项目谋划的推进者。坚持“项目为王、项目为先”的工作理念,持续高度关注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国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资金支持政策,准确把握产业方向、政策走向、投资倾向,聚焦产业、乡村振兴、交通、能源、水利等重点领域,指导谋划包装一批动力强、见效快、链条长的高质量争资项目,推动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循环局面。
三是转变作风,争当优化营商环境的排头兵。坚定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宗旨意识,依托省建立的营商环境对口帮扶机制,主动对标对表广州等珠三角地区优化营商环境的先进经验做法,实施重要量化指标对标提升行动。充分发挥营商环境评价的引导和督促作用,推进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改革举措落实落细,有效实现营商环境稳企、暖企、援企、护企、安企。
大埔县科工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培先:
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力争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工业投资26亿元、技改投资13亿元。”大埔县科工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培先在会上表示,该局将做好三方面工作:
锚定科技创新工作目标,激发企业发展动能。一是做好4家高新技术企业和1家专精特新企业的认定工作,组织好20家企业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定在18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稳定在20家以上。二是引导企业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重点推进吉玉陶瓷、欣红陶瓷、玉丰特陶以及博富能等企业产品技术的研发,推动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增幅达到6.7%以上。三是联合科协、陶研所等部门开展多样化的科学宣传和科普下乡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夯实载体平台项目建设,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一是做好“以申促建”整改材料的补充完善工作,加快推动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二是推进园区项目建设,力争县城工业小区二期10月底完成基础工程并动工建设标准厂房,重点发展先进材料等产业。三是密切跟进电厂二期、峡能农光互补等投资额较大的项目建设进度,为新能源等产业发展助力护航;力促博富能锂离子电池生产线、鸿智信锂电池精密结构件、欣红工艺陶瓷生产线等项目加快建成投产,大力推动县域内先进制造等产业发展。
主动靠前做好服务保障,激发企业发展潜力。一是加快摸排企业用工需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同时,全力推进新一轮14个团队农村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二是联合统计、供电等政银企职能部门开展惠企政策宣讲活动,充分帮助企业把握政策红利,提升企业对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上规上限等政策知晓度。三是继续开展好“千名干部挂千企”“一起益企”等服务活动,结合“百千万工程”调整县领导挂点服务企业工作方案,畅通政企沟通渠道,真正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
湖寮镇党委书记邓瑜瑾:
做好三方面工作狠抓“百千万工程”
“湖寮镇将以本次大会为新起点,以开局冲刺、全程拼搏的姿态,狠抓‘百千万工程’和绿美生态建设,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湖寮镇党委书记邓瑜瑾说。
“突出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上奋勇争先。”邓瑜瑾说,一方面,坚持内培外引,做实经济增量。主动加强与行业部门的对接,形成联动合力,共促企业发展,力争全年新增“四上”企业9家以上。同时,以引进先进制造业为主方向,坚持以乡贤招商和以商招商为主路径,实打实引进1—3个“打粮食”项目。另一方面,坚持服务中心,做实要素保障。围绕保障项目落地,选派经验丰富、敢于攻坚的队伍主抓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确保县城工业园(二期)项目无障碍实施,并主动配合和支持县直各部门开展各项重点工作和项目的落实,切实为全县产业集聚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
“突出城乡融合,在圩镇建设上奋勇争先。”邓瑜瑾表示,湖寮镇将抓好美丽圩镇提质。坚持点线面的系统治理,围绕“百千万工程”考核关键点位,重点推进沿线的农房风貌提升改造和环境卫生整治,带动面上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抓好公共服务提质。继续深化“四微联治”模式建设,借助美宜佳、加油站等24小时经营点和商超群众聚集点,打造更多群众身边的微驿站,进一步提升服务群众的覆盖面。抓好绿美生态提质。按照“一核两带八点”思路,以种植参天大树的恒心,重点抓好已种植树木的管护工作,久久为功推动绿美蓝图变实景。
“突出宜居宜业,在和美乡村建设上奋勇争先。”邓瑜瑾表示,湖寮镇坚持把队伍建设作为首务。深化莒村“一核三化”基层治理经验的推广应用,加强村级每年办好5—10件民生实事,打造1—2个美丽节点制度的执行,切实以“头雁”的公心和队伍的事业心、为民心,激发乡贤的爱心和村民的向党心,形成齐心共建和美乡村的良好局面。坚持把环境提升作为基础。以干净整洁为首要目标,继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推进双坑、长教等典型培育重点村的“三清三拆三整治”,力争村容村貌在上半年实现明显改变。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支撑。立足城郊村毗邻县城的优势,大力推进农村闲置土地流转集约,发展果蔬种植基地和体验式水果采摘园,支持双坑村发展海虾养殖产业,并依托航天辣椒基地,积极争取新一批联农带农产业项目,力争发展起一批有利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的优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