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是“中国花灯之乡”,其赏灯习俗所用的花灯品种多样。
兴宁赏灯的习俗已有600多年历史。
“烧火龙”表演火花四射,十分震撼人心。
丰顺埔寨“烧火龙”表演,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摄影爱好者前来观赏。
男子们赤膊擎“火龙”,任由火花洒在他们身上。
大埔百侯龙珠灯会上,龙珠灯按序摆出各种造型。何志林 摄
五华县下坝迎灯活动,是当地最热闹、最有代表性的元宵民俗活动之一。邹玉华 摄
五华县下坝迎灯活动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迎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五华县供图
龙腾盛世,舞动新春。图为嘉应古城舞龙闹元宵。南方日报记者 魏丽文 摄
家姓灯笼队巡游嘉应古城,吸引群众围观拍照。南方日报记者 魏丽文 摄
兴宁“赏灯大过年”,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扫码看梅州元宵
更多精彩内容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2月24日,是我国传统佳节元宵节。在我国有种说法:“过完元宵才算过完年。”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特别重视闹元宵。而在梅州,元宵节向来是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这边厢,丰顺县埔寨镇“五大五小”10条“火龙”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一同观赏龙腾星空、烟火璀璨的盛景;那边厢,嘉应古城锣鼓铿锵、金龙腾跃、雄狮起舞,吸引众多游客市民逛老街、品客家美食、赏客家年俗。
这一头,五华县河东镇下坝迎灯活动万人空巷,30多支巡游队伍龙狮起舞、锣鼓开道、爆竹齐鸣;那一头,大埔县百侯古镇龙珠灯会上,五条龙珠灯按序摆成启龙阵、“丁”字阵、盘龙阵、招财阵,并进行游行。
元宵节在客家地区并不仅仅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而是以正月十五为主的一个周期。对于深植“家、族”观念的客家人来说,在这个周期里,“灯”和“火”有着别样的含义,它们分别代表着“人丁兴旺”和“家族红火”。
梅州各县(市、区)都保留有赏灯的习俗,尤以兴宁为甚。在兴宁,自古都有“赏灯大过年”的说法。赏灯当日,家家户户宾朋满座,爆竹声、唢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除了赏灯外,梅州地区还有许多与“灯”有关的元宵民俗活动。五华下坝迎灯、大埔百侯迎灯、丰顺砂田菜花灯等都与“灯”有关。元宵节这一天,丰顺县砂田镇岳坑村如期举行已有400多年历史的迎“菜花灯”闹元宵活动,村民齐心举起手中花灯,形成长长的游行队伍,点亮了整个村庄;另一边,兴宁市径南镇星耀村拥有300多年历史的火把节再度举办,3000余名村民及游客,浩浩荡荡举火巡游,夜幕中远远望去,绵延的巡游队伍在夜色的衬托下犹如一条闪着金光的巨龙。
“从元宵赏灯,可以看出梅州客家人对人丁兴旺的渴求。以前特殊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希望增添男丁让家族兴旺,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认为男孩、女孩同样重要,无论生男孩还是女孩,家家户户都在元宵期间举行赏灯活动,规模也越来越盛大。”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认为,客家人的赏灯活动与现代提倡的“对人的培养”理念一脉相承,所以得以延续从而愈发壮大。
灯寓意着子嗣延绵,而火则意味着兴旺不衰。
衣冠南渡的客家人,在迁徙途中遭遇过许多虫害带来的疾病,因此对火尤其钟情,希望通过火消灭害虫,让一家人健康红火。同时,客家人认为火象征着光明、希望,用“火”照亮新一年的康庄大道。
“古时候客家人资源稀缺,火是较容易获得的资源,客家人用火煮熟食物,驱赶虫害。有了火就象征着生活有了希望,渴望生活能红红火火。”肖文评说,在客家人许多的民俗活动中,火都是其中的关键要素。
文:南方日报记者 张柳青
图: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