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苏区春潮涌 乘势开好局

日期:02-28
字号:
版面:梅州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梅州全力做好梅龙高铁下半年通车准备,提升承接能力。图为五华站建设现场。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龙昂头,春潮涌,万事竞争先。

    2月20日,为全年工作定调子、指方向的大会——梅州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梅城召开。这既是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要求,亦是释放出梅州追风赶月、奋勇前行的鲜明信号——

    从规格上看,大会以直播形式开至各县(市、区)、各镇(街道、场),可谓“一竿子插到底”;从氛围上看,现场八个县(市、区)党委书记、市直部门有关负责人公开亮诺,没有豪言壮语,直接亮思路、晒方法;从流程上看,大部分时间留给了企业经营者和科技教育界代表发言,掀起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加力提速的发展热潮。

    梅州这座以“梅”命名,以梅花为市花的城市,以“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拼劲擦亮奋斗底色。今年将继续聚焦发展第一要务,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之路。

    又是一年春好处。奋进梅州再跃升,期待上演“后来居上”的一幕。

    ●南方日报记者 汪思婷 通讯员 辜昀玥

    一番春信到梅花

    三个“全省前列”增强信心

    连日来,梅州气温骤降,但当地经济依然暖流涌动,升腾着龙年新春拼经济的火热。

    聚焦中部,梅州国际陆港挂牌运营,这是继梅州综保区封关运作后,不靠海、不临空的梅州再次打开一扇连接全国乃至世界的窗口,助力梅州加速融湾、振兴发展。

    望向西部,梅龙高铁兴宁南站、五华站全面进入内部装饰装修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开通运营。作为广东首条全额投资建设的时速350公里高铁项目,梅龙高铁是推动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的重大项目。

    放眼东部,大埔县抓好《大埔陶瓷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推动传统陶瓷转型升级和先进陶瓷加快发展,在发展陶瓷产业上主动化危为机,加快建设大埔新型陶瓷产业园,推动陶瓷产品“出山向海”。

    一番春信到梅花。在各地拼经济发展的热潮下,梅州绽放出的“苏区红”,带来的是经济暖意,更是信心。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增速居全省第二、山区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增速居全省第二、山区市第一;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3%,居全省第五、山区市第一;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8.9%、居全省第一……

    最值得关注的是,GDP的同比增速为梅州23年来的峰值。

    数字无言,却是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过去一年,梅州不仅经济增速居全省前列,在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特别是“百千万工程”这一头号工程的纵深推进上,也均取得全省前列的发展实绩。

    “百千万工程”典型县镇村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2县9镇50村入选广东“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名单,其中有2个典型县的地市只有广州、茂名、梅州。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对镇(街)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办法,变8个县(市、区)积极性为113个镇(街)积极性。

    绿美梅州生态建设居全省前列。林分优化、森林抚育、新造林抚育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12个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成效显著,林长制考核获全省优秀,平远县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事非经过不知难。作为粤北山区,梅州扎实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有力扭转了经济增速长期排名全省靠后的被动局面。今年梅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诸多“率先”“第一”“首次”“首个”,亦是梅州奋进的一种印证。

    过去一年,梅州坚定不移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在“打粮食”项目上,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来之不易的成绩,是干出来的,是拼出来的,给了梅州2024年继续劈波斩浪的信心和底气。

    甩开膀子加油干

    紧抓重塑区域发展格局机遇

    成绩可圈可点,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梅州稳增长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百千万工程”仍处于开局起步阶段,典型县镇村的质量还有待提升;绿美梅州生态建设仍需持续努力等。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这一过程不可能在鲜花掌声中乐享其成。

    “新春第一会”是梅州今年发展的“风向标”,更吹响了踔厉奋发的“冲锋号”——进一步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把狠抓发展第一要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办好梅州自己的事,努力让梅州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纵观2024年开年以来召开的会议,梅州仍将紧紧抓住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这一重塑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机遇,紧紧围绕“求实效、树形象、创经验”要求,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甩开膀子加油干,兴起“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会明确方向路径,提出梅州下一步要突出做强县域特色产业、突出提升城镇建设能级、突出打造和美乡村,进一步强县促镇带村,推动“百千万工程”走在前列。

    过去一年,梅州狠抓“四上”企业培育,全市净增250家以上,无“四上”企业镇(街)全部清零,对提升经济发展后劲、提升城镇建设能级有显著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大力支持农业“四上”企业培育工作,其中兴宁市专项奖励政策对成功培育为“四上”农业企业的,分3年按照当年缴交税收的80%、50%、30%进行税收缴交奖励。

    梅州是农业大市,只有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梅州的农业产业才能发展壮大。大会强调,没有企业就没有市场经济,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市场竞争力,梅州将大力推动中小企业走规模化、品牌化路子,引导企业上规纳统、做大做强。同时以工业思维、现代产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不满足于“庭院经济”“小农经济”,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树牢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品牌意识、规模意识。

    为此,今年梅州将持续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力度,力争今年新增“四上”企业200家以上,到2025年总量超过2000家。同时9个典型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集聚、功能集成、人口集中,打造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

    特色产业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将成为撑起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乘势而上,梅州八个县(市、区)投袂而起。

    今年,八个县(市、区)将紧紧围绕“创先、进位、消薄”定位,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推进一批10亿元级企业、建设一批亿元级项目,发展壮大1—2个主导产业,增动力、强后劲,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力促梅州经济增速在全省第一方阵中站稳脚跟。

    追风赶月莫停留

    融湾入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随着无人机缓缓升起,镜头中的梅州高新区(广梅产业园)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2023年,这座带着穗梅期盼的产业新城实现全年工业总产值82.5亿元,同比增长25.9%,连续4年增速超20%,工业总产值比2020年翻一番。

    产业园在奋进,园区内的科创企业也在积聚增长的新动能。

    “二期生产线将于2025年达到设置产能,总产值将达6亿元。可以期待,梅州圣戈班将用5年的拼搏,创造从0到6亿元的飞跃。”谈及二期生产线项目,梅州圣戈班汽车玻璃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杨兴奋地说,二期项目将形成目前国内最大尺寸的乘用车夹层玻璃生产线,也是全球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生产线。

    这是企业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的生动写照。“产业+科技”,可以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答案是新质生产力。

    面对劳动力要素成本上升、土地要素依赖减弱、技术创新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梅州的发展亟须新的动力支撑,这个动力仍是新质生产力,是梅州当前迫切需要的东西。

    正如大会所言,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和机遇。虽然梅州的产业和科技都是短板弱项,但也意味着梅州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为粤北山区的梅州来说,抓科技创新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如何突破科技发展的“唯大城市论”的固有路径?如何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技改、人才等方面?

    梅州方向明、思路清,一字记之曰:融。

    在融湾入海的过程中,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和市场优势,推动产业科技深度融合、互促双强,提高产品“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依托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过去一年,梅州通过苏区融湾政策,推动重大平台、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落地落实。数据显示,去年梅州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53亿元,创历史新高。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执行西部地区政策逐步落实,国家和省对梅州享受政策范围、补助标准给予倾斜支持,省对梅州产业发展、招商引资成效给予定额和增长奖励,制定鼓励类产业企业和高端紧缺人才补助政策,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项目落地梅州等。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省委、省政府,从一年前的《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到最新的《关于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饱含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关怀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指导。

    今日的梅州,已经尝到苏区融湾政策的“甜头”,更加坚定了一往无前走下去的战略定力。接下来,梅州以落实省《若干措施》为新的起点,聚焦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努力把政策红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策划:张盛良

    统筹:唐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