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覃巴镇新村蝶变“绿富美”

日期:02-28
字号:
版面:吴川视窗       上一篇    下一篇

    俯瞰覃巴镇新村高标准农田。受访者供图

    覃巴镇新村村民在高标准农田里劳作。

    覃巴镇新村休闲公园鸟语花香。

    党建公园成为覃巴镇新村村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

    覃巴镇新村足球场绿草如茵。

    美丽雅致的墙绘成为覃巴镇新村一道风景线。

    宽敞洁净的村道四通八达,设施齐全的文体休闲广场鸟语花香;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里机耕路纵横交错,如一幅幅山水画的精妙墙绘养眼润心……

    新村位于吴川市覃巴镇东北部,北临袂花江,与茂名电白小良镇接壤,是覃巴镇选定的乡村振兴重点村之一。

    近年来,覃巴镇新村落实省、湛江市及吴川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要求,坚持高质量建设美丽乡村,从原来的“问题村”,逐步转变为乡风文明、干净整洁、农业兴旺的“示范村”,从村容村貌“脏乱差”成功逆袭为生态宜居“洁绿美”。2023年11月,新村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名单。

    新村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变成“示范村”、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近日,记者走进新村,从产业振兴、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方面,探寻其快速崛起的密码。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麦思容 通讯员 陈永冬

    摄影(除署名外):南方日报记者 麦思容

    撂荒地盘活 集体经济收入增幅50%

    穿过足球场,沿着整洁的水泥路一直往前走,视线逐渐开阔,可见肥沃的土地里种满了辣椒,这里便是新村的高标准农田。近年来,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也看不到撂荒地,种满庄稼的土地上承载着村民对丰收的期盼。

    “以前村里有很多土地被丢荒,很可惜。帮扶工作队来了以后,带领大家盘活土地资源,短短两年时间,为村民和村集体增加了经济效益。”新村村干部容康陈介绍,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到此租赁撂荒地种植经济作物,不仅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还促进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大提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1年7月,根据省市乡村振兴工作部署,由广州市委政法委牵头,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侨联、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等单位组团结对帮扶吴川市覃巴镇,并派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覃巴镇。驻覃巴镇工作队在调研基础上,会同镇党委、政府选定镇域乡村振兴重点村,并根据工作要求,安排干部挂任重点村第一书记,着力推动重点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自组团帮扶单位广州市财政局的陈晓鹏便是新村驻村第一书记。他立足新村的农业基础,把从广州带来的先进经验和资源优势,全部投入振兴新村农业产业中去,短短两年时间里,成功引进4家企业、合作社到此投产,为打破当地产业单一薄弱的窘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两年来,新村采取多种形式推动撂荒地复耕450亩,复耕比率达90%。其中,通过引入粮药轮作、西瓜规模化种植项目,带动120多亩撂荒地流转和复耕复种,帮助200多户农民每年每亩增收400元,村集体每年每亩增收100元。按照农民水稻种植传统,当地还引入19香丝苗米品种,并与广东东农实业有限公司达成优质水稻种植收回协议,在当季种植水稻品种市场价格基础上浮5%—8%按质论价回收稻谷,切实帮助种粮群众增加收益。

    过去,新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鱼塘出租收入,每年收入约40万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新增农贸市场管理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及消费帮扶收入等约20万元/年,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达50%。

    2023年,新村通过将稻谷、花生等初级农产品商品化,打造“19香丝苗米”“花生油”商品,并纳入镇域“覃农巴礼”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党支部书记试点带头人、帮扶单位消费帮扶等途径,全年消费帮扶收入超13万元。

    当前,新村还在谋划建设育苗棚、田头冷库,发展设施农业经济,为发展“覃巴西瓜”、辣椒、玉米、藿香等经济作物种植提供种苗培育和冷链运输销售提供支撑,也为农业产业链延长、集体经济增收创造更多可能性。未来,新村将继续探索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社区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依托丝苗米、广藿香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石,增强美丽乡村建设后劲。

    人居环境整治 宜居宜业宜游水平提升

    走进覃巴镇新村,一条条宽敞的硬底化道路洁净明亮,道路两边绿树成荫,路灯有序排列。一座座房屋宛若一幅幅水彩画,美丽的墙绘让原本的裸房变成外观美丽、特色鲜明的岭南风格房屋,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田园风光……主题不一,和谐秀美。

    “真正看得到明显效果,其实是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说起新村的变美之路,陈晓鹏如打开了话匣子,娓娓诉说这几年吴川市委、覃巴镇委、镇政府以及村委会、帮扶工作队、乡贤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新村被选定为覃巴镇乡村振兴的重点村和拟打造的吴川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为改变村内污水横流、巷道泥沙杂草丛生、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等问题,新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的方式,对自建房建设和外立面铺设等建筑风貌作出统一管理。同时,通过推行“包己争优”“包邻带片”“包亲联户”的“三包”模式,组织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2021年下半年,新村顺利实施村内巷道硬底化和雨污分流建设,共投入190万元,其中乡贤、村民和村集体出资95万元,申请乡村振兴奖补资金95万元。首期完成村内巷道硬底化19条共1754米,彻底改变新村巷道污水横流、泥泞不堪的面貌,极大地增强了群众建设美好家乡、实现美好生活的信心。

    截至目前,新村累计投入资金570万元对村内道路实施硬底化和污水管网建设,实现道路硬化面积1.43万平方米、铺设雨污管网8.5公里。在吴川市的支持下,还投入专项债资金约2300万元用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提升道路硬底化沥青化改造、污水治理、公共基础设施、风貌提升水平。

    如今,新村道路硬底化比例从2021年的50%提高到现在的95%,主干道路实现沥青化改造2.3公里,污水收集比例从2021年的60%提高到现在的80%,污水处理比例提高至80%;改造公厕3间、无害化户厕实现100%。

    陈晓鹏表示,新村的人居环境整治能够稳步推进,主要是加强党员常态化教育管理,通过召开党员大会、上门入户、宣传、召开群众动员大会等形式,争取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乡贤和退休干部的支持、配合,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

    人居环境的有效整治离不开长效的管护机制。对此,新村制定了村庄整体管护长效工作机制,并严格根据机制开展养护、维护、保洁等方面工作。通过实施人居环境红黑榜,建立“巷长制”,由村“两委”干部定期巡查、民间巷长定期排查,对村中基础设施加强巡查和维护。每天有专人负责生活垃圾的集中清运、村内绿化的养护、污水管道的清理等。

    为持续优化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感,近年来,新村还陆续新增同心广场、党建公园、法治广场、边界活动阵地等4个公共活动空间,墙体外立面改造32栋,农旅配套设施10余个,墙体彩绘1000余平方米,“四小园”11个、微景观、绿化提升等辐射全村。

    2021年,新村成功创建吴川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2023年创建湛江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2023年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教育帮扶发力 公共服务为幸福“加码”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人才振兴离不开教育。过去一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新村小学的校园环境也焕然一新。整洁明亮的教室、颜色鲜亮的墙面、干净崭新的桌椅,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帮扶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非常关注乡村教育帮扶工作,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乡村教育水平提升。他们争取广湛指挥部支持,主动对接申报广州市慈善会“2022年善美乡村计划”资助项目,帮助该校获得广州市慈善会15万元慈善资金资助,用于教学楼窗户、墙面、篮球场修缮,学生午休床、教师办公桌、空调购置,学校围墙美化、氛围营造等。

    其中,将教学楼原旧铁皮窗更换为玻璃窗的帮扶举措,解决了教室铁窗不通风、不透光、开窗容易产生安全隐患等难题,化解了数十年来学校缺乏经费更新修缮窗户的困扰;篮球场修缮翻新、围墙彩绘宣传,丰富了校园文化体育氛围,增添了活力和文化气息;学生午休床解了学生午休时无床休息的燃眉之急。

    为进一步努力缩小教育领域城乡差距,改善提升乡村小学办学条件,工作队和驻村第一书记还引导各方爱心组织帮助覃巴镇新村小学提升教学质量。组团帮扶单位广州市财政局到新村小学调研后,向新村小学捐赠20台计算机,帮助该校建设计算机室;广州注册会计师协会、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广州分所向新村小学捐赠了45台风扇,帮助更新全校电风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向新村小学捐赠30套学生课桌椅、广州市正佳慈善基金会向新村小学捐赠70套学生课桌椅,帮助更新全校学生课桌椅;广东岭南智华会计师事务所向新村小学等学校捐赠了一批办公家具近150件,帮助学校提升教学质量。

    除了努力改善新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帮扶工作队还积极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村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如,帮扶单位共自筹50.1万元资助村文化中心建设,建成两层600多平方米文化活动中心,并在上级的支持下配建文明实践大舞台、大讲堂、文体用品等各功能室和设施设备,打造吴川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示范点,开展送粤剧下乡、组织粤剧演出等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新村还积极传承红色革命文化、发展足球体育运动,开展詹美芳先烈红色故事宣讲、清明节缅怀先烈系列活动,积极组织村级“迎春杯”足球赛并参加镇“丰收杯”足球赛,邀请前国家男子足球队队长吴群立到新村指导,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体育生活,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让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体育文化发挥凝聚人心淳化民风的作用。

    ■特写

    村里来了“知心人”

    文明新风拂面吹

    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检验工作的试金石。在推动“百千万工程”中,新村党支部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密围绕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开展工作,获得群众好评。

    两年来,新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晓鹏带头入户关爱群众的点点滴滴,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村民蔡春田曾是新村的低保户,每逢刮风下雨,陈晓鹏便第一时间上门查看,提醒他注意安全。遇到台风暴雨天气,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陈晓鹏都风雨无阻地上门慰问,为村民送去党和政府的关爱,让蔡春田备受感动。“这是我们的好干部,我们会全力支持村里的各项工作。”蔡春田说。

    为构建平安和谐乡村,切实提升群众生活安全感,近年来,新村党支部进一步加强与茂名市电白区小良镇秦村村党总支部的边界党建共建关系,挂牌成立边界联合党支部,制定边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并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开展党日活动,切实推动化解两边界村群众的土地、道路建设、殡葬、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等矛盾纠纷。

    特别是在2021年新村和康魁岭村两村修通了一条进出村道路,打通了两村加速融合发展的民生路、架起了村民间的连心桥,改变了以往边界村矛盾纠纷多、问题多的“三不管”局面,实现了两村治安联防联控,以及农贸市场、体育、文化、医疗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共享,解决了跨市域社会治理难题。

    新村的党员干部通过当好群众的“知心人”,切实感受和了解群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喜怒哀乐,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及时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有效凝聚起了人心,推动乡村文明新风的形成,为现代化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新村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和党群积分制活动常态化,得到了群众的积极响应。新村建立激励机制,每月定期公开两户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较好的农户家庭照片和两户较差的农户照片,加强舆论和监督整改,推动人居环境逐步改善。同时,积极开展并逐步完善积分管理,提高党员群众振兴乡村的主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