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轨道上的大湾区”再提速

日期:02-27
字号:
版面:广州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南珠(中)城际项目施工现场。   南方日报记者 钟志辉 摄

    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在清理淤泥。

    南方日报记者 钟志辉 摄

    工作人员在推进系统中调整参数。

    南方日报记者 钟志辉 摄

    2月25日,在南珠(中)城际项目十六涌工作井施工现场,5台盾构机一齐始发,拉开南珠(中)城际万顷沙至二十涌区间盾构施工高峰的序幕。

    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后,“轨道上的大湾区”建设屡获新进展。2月22日,广佛南环、佛莞城际顺利通过静态验收,正式进入动态验收阶段,将对全系统开展联调联试、动态监测、试运行试验的全面检查和验证,为正式开通做准备。

    构建“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的目标正在加速实现。

    多层次轨道交通的衔接融合,将广州轨道交通的可及范围进一步拉大。未来沿着城市轨道的脉络,通过地铁和“公交化”运营的城际,无需出站换乘、重新购票,广州市中心就可直抵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的市中心。

    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轨道网络将串起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都市圈,真正从基础设施上将粤港澳大湾区融为一体。

    南方日报记者 郑慧梓

    城际、地铁“无缝衔接”

    南珠(中)城际是国家发改委2020年8月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18个近期建设项目之一,分为东西两段,西段去往中山,东段联通珠海。

    目前正在施工的为西段,起于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站(不含),止于中山市兴中站,并预留了自香山站向珠海方向延伸的条件,而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共珠海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珠海已提出,今年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开工南珠(中)城际中山至珠海段。

    从南珠(中)城际本身来看,它将沿着珠江西岸,将广州南沙、中山、珠海串联起来。但凭借城际与地铁的“无缝衔接”,南珠(中)城际的客运覆盖力可直抵广州市中心。

    它是首条可实现大湾区城际与广州地铁网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项目,其北端起点万顷沙站与广州地铁18号线南端的万顷沙站衔接,并且明确建成后将与有“湾区最快地铁”之称的广州地铁18号线贯通运营,实现“四网融合”和城际铁路公交化自主化运营。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解释,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是指通过推动干线铁路网、城际铁路网、市域(郊)铁路网、城市轨道交通网“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

    目前,广州地铁18号线的运营区间为冼村至万顷沙,途经磨碟沙、南村万博、番禺广场等重要地铁换乘站。这也意味着,南珠(中)城际可经由地铁线网向番禺、海珠、天河等热点区域覆盖。广州各个区域的市民也无需先至广州东站、广州南站等火车站集中出发,在家门口出发就可实现跨城通行。

    实际上,广州地铁18号线衔接的城际线路不止一条。正在建设的地铁18号线后通段将把线路延伸至广州东站,2月最新公布的建设进度显示冼村至广州东站区间的土建工程累计完成42%,盾构段已贯通。

    在广州东站,广州地铁18号线与在建的广花城际贯通,广花城际与芳白城际未来将跨线运营,芳白城际则向南衔接广州地铁22号线进入白鹅潭,向北串联广州火车站片区、白云站枢纽片区、白云城市中心、空港经济区、白云机场等。

    由广州地铁18号线串联,南珠(中)城际、广花城际、芳白城际及广州地铁22号线一起联通大湾区西岸重要区域和交通枢纽,一条线串联起珠海、中山、广州南沙、番禺、白云、花都,将大幅缩短广州花都、白云、天河到南沙,以及跨市到珠海、中山的时空距离。

    “穿针引线”缝合珠江两岸

    南珠(中)城际的辐射力不仅仅局限在珠江西岸城市,远期与深南中城际的衔接贯通,将把深圳市中心拉入“朋友圈”。

    根据广州地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的测算,广州市区到中山市中心、到珠海市中心、到深圳市中心的运行时间分别是50分钟、60分钟、75分钟左右。项目的建成会为珠江东西两岸市民的出行带来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交通运行方式。

    不久前,广州地铁集团下属的广东城际铁路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城际”)正式接管佛莞城际、莞惠城际两条城际,按计划将与广佛南环和佛莞城际连成一线。广佛南环、佛莞城际也于近日进入动态验收。

    广佛南环起于城际佛山西站,止于位于广州南站的城际番禺站;佛莞城际从城际番禺站引出,止于东莞西站,分别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肇庆站至佛山西站)、莞惠城际(东莞西站至小金口站)首末相连,两条城际线开通后,将连成一条西起肇庆、东到惠州的东西向城际大动脉。

    “硬联通”配套“软服务”,城际“公交化”运营,是广州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的重要一环。无需提前购票、进站即走,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变得日常而轻松,从时间、心理上拉近城市间的距离。

    广州的城际铁路运营服务朝着“公交化”运营目标贴近。乘客进站使用广州地铁APP城际铁路乘车码、实名认证全国一卡通卡、羊城通卡、铁路12306、现场自助购票机等方式均可支付乘车,如地铁般便捷;列车运营方面上线四节小编组列车,通过灵活的车辆调度让乘客随到随坐随走,乘车如公交般便利。

    以2020年11月开通的广清城际铁路和广州东环城际为例,两条城际行车间隔短,搭乘地铁刷码即进。截至去年年底,广清、广州东环城际已调图3次,广清城际平均行车间隔19分钟,最小行车间隔5分钟。广州东环城际平均行车间隔29分钟,最小行车间隔16分钟,单日客流最高3.4万人次。清城站至花都站每天往返直达车增加4列,行车间隔由58分钟压缩至53分钟,精准投放运力,让广清两地出行更便利,推动了广清两城交流往来。

    目前,广州地铁正与相关城市一起开展城际铁路线路的规划建设工作,助推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广州周边城市中心区与广州中心区实现30分钟快速互联,为沿线市民出行带来便利,为城市群合作发展带来机遇,“轨道上的大湾区”驶入发展“快车道”。

    “串珠成链”融合大湾区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2010年,国内首条跨越地级行政区的城际地铁广佛线开通,连接起广州海珠、荔湾与佛山禅城、南海、顺德,拉开了广佛“轨道同城”的序幕。在广佛同城化进程中,承载大量广佛通勤客流的广佛线功不可没。“广佛候鸟”穿梭在两城之间,地铁串联起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无形中推动两地在经济、民生领域破界互通。

    交通基础设施将主要人口聚居区和经济中心联系在一起。粤港澳大湾区不再是城市与城市的拼图,而是由轨道线网紧密相连的整体。

    对交通消融行政壁垒、促人员交流的现象,帕拉格·康纳在《超级版图》中曾描述道:“世界级城市的地位并不取决于人口和面积,而是取决于经济实力、对主要增长区域的贴近性、政治稳定和对外资的吸引力。换言之,互联互通的重要性要超过规模。”

    打造世界级城市,广州正朝着“3060”时空目标迈进。广州“狂飙”的轨道交通正在逐步实现中心城区至南沙副中心、外围城区中心30分钟直达;与大湾区各城市中心60分钟直达。

    在湾区融合方面,广州地铁正探索将国铁、城际、地铁互联互通。珠三角城际铁路采用了与国铁相同的技术标准、与广州市域快线采用类似的车型,因此具备与国铁、与地铁贯通运营的条件。

    以广珠城际为例,这条线路承担武广高铁下线功能,实现高铁直达江门、中山、珠海等城市,同时通过与高铁跨线直通,可实现珠三角与其他城市群的快速直达。以广清城际为例,利用市域快线,城际开进中心,同时通过与市域快线跨线直通,可实现城市间快速直达。

    通过城市间多线、多点的跨城衔接模式和多线、多城贯通衔接模式,推动实现从邻城互联,到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互通,再到大湾区内城市群互融,轨道交通互联实现跨区域的规划融合目标,推动从广佛同城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实现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深度融合,打造“轨道上的粤港澳大湾区”。

    以“内通外联”为导向,广州地铁正全面推进10条(段)211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佛莞城际等11条(段)411公里城际铁路建设,统筹负责广河高铁白云机场T3至江村西段线路,以及32个国铁、综合交通枢纽、市政道路项目投资建设,全力以赴推进“四网融合”,全面提升广州轨道交通发展能级。

    更快的轨道,更大范围的联动。以广州为核心引擎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轨道网,正牵引带动着大湾区城市群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