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天地大美,神意盎然

日期:02-25
字号:
版面:文化周刊·文艺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羊卓雍措圣湖》(中国画)(局部)唐天源 作

    胡海林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唐天源以一个当代艺术家的感悟与文化的自觉,竭力重构中国绘画创作的哲学意蕴与文化心理,提升青藏高原题材绘画的意韵构思和神采,对中国画的审美当代性、社会性与唯美性进行了拓展性的探索,展示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独特的山形地貌、民族风情、历史宗教,酿造出天地大美、神意盎然的艺术新境界。

    从2014年起,西藏文联与美协相继在北京、成都、上海、广州等地举办了“蓝天净土·高原画派——唐天源画展”。近百幅极富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美术作品,从笔墨技法到内容形式高度融合,在皴法和色彩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突破,山石焦墨为骨,晕染为血,现代西画的风景设色与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法,统摄着撼人魂魄的画面,呈现着高原山水史诗般宏大寂寥、壮美地貌的独特魅力!其中最具高原画派代表性的《神山圣湖》《林芝圣境》《云海秋山》《阿里秘境》与《冈仁波齐》,以画面构图的穿透力、高原山石的皴法、色彩水墨的张力和强有力又粗粝的笔触,将青藏雪域高原山石肌理的硬朗线条、云朵覆盖陡峭山体的荫影、瞬息万变光线造就的绚丽色彩,描绘得淋漓尽致,尽显青藏高原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媚。

    纵观唐天源的“蓝天净土”系列作品,其显著特征就是重彩大写意笔墨中,追求以形写神、以情写神、以意写神。这得益于唐天源在金石篆刻、诗文书法、历史宗教、地理气象有着充足养分,对青藏高原文化体系有深厚的积淀,对审美对象有着与众不同的科学认知高度,使他能够娴熟地游走穿插在物象、具象、意象、心象、抽象间。从其《巴松措》《玛旁雍措圣湖》两幅巨作的物象表现力看,人物、牛群、树木等造型严谨,流畅、犀利,具控制力的线条,以及精简的皴染,给人以蕴涵理性、适度的具象。云雾、山体、湖泊却是大胆变形,以线抒怀,随心所欲、恣纵挥洒自己的意象与情绪,将其内在的丰富心象,更强烈、更充分、更深入、真实、自然地表露出来。

    唐天源是成长并生活在京沪两大都市的画家,启蒙于钱君陶、谢稚柳、唐云等画坛泰斗门下,自幼熏陶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练就刚健凝重的笔力,准确达意的线条与雅致的水晕墨章。弱冠之年就在军旅获奖成名,逐步走上专业画家之路。其以书法线条描绘人物,粗细、浓淡、刚柔、虚实的多变线条,成为京沪两地画坛一绝。

    从2006年开始,他凭借曾是军人的勇气、豪气,只身穿越可可西里、柴达木无人区,沿“天路”直入长江、黄河之源头采风、创作,足迹遍及拉萨、林芝、日喀则等地。古朴神秘的文明与撼人心魄的雪山大川,使他的心灵与艺术洗涤升华。他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揉捻并融入情感、思想,生发出雄浑大气的表现手法。《长江源》《巴颜喀拉山》《圣洁的格拉丹东》《多变的可可西里》等一大批青藏高原山水的宏篇画作,开张大气,笔墨清雄滋润,格调清新典雅。由水墨色彩渗化出的虚静淡雅的悠远意境,营造出扑面而来的大气磅礴、登高望远的大美境界,灌注给观者一种宏大阳刚、透彻开阔。

    唐天源熟稔传统线描技法,以此作为创新一系列技法的根基。他打破了传统,以书法入画、骨法用笔,紧密联绵、循环超忽,以白描线条塑型出极大意象性与丰富性的人物,精利润媚、虬须云鬓,充满夸张又传神的线性美学审美妙趣。这种艺术技法上的不断推陈出新,也延续在蓝天净土的系列作品上。最初的青藏高原题材画作《天籁和谐》,描绘巴颜喀拉山黄河源头风光,标志着唐天源用重彩写意表现高原山水的技法创新与探索,加大水彩、丙烯颜料的配色,突破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用色,在构图、用笔形成了他独有的“高原皴”与明快、奔放的视觉冲击力;而在新近创作的画《拉姆拉措》(预知前世今生的神湖)中,画面描绘是英姿绰约的纳木那尼雪峰掩映在澄碧的神湖中的景象,浸透着作者自身的敏悟与自然的造化,也标志着唐天源的“高原皴”技法已炉火纯青。在笔、墨、色三者有机透视融合,将墨色悠扬凝固在了流畅的重色彩里,传递出令观者心绪渐平、烦恼尽除的生命感觉与人文情愫。

    唐天源的蓝天净土系列作品与高原画派的探索与创新,既有章有法,古典境界现代阐述,保留了古老的传统文化率意性的符号化、程式化的规范;又有声有色,借用西画浓色重彩写实的现代艺术元素,构成赏心悦目的视觉冲击。(作者系知名艺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