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元宵鱼龙舞

日期:02-24
字号:
版面:文化周刊·海风       上一篇    下一篇

    ●黄康生

    一条神奇的“游鱼”在北坡的坡地上“游”了九百余年。

    关于鱼灯的来源,在当地流传着多种传说。其中一个传说是,这条“游鱼”不仅带有北坡的气味,还带有东坡的气息。

    据说,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苏东坡从惠州贬谪儋州,千里跋涉途经雷州,歇脚北坡。当时,热情好客的北坡老乡拿出最爽滑的土猪、最美味的土鸡招待这位铁冠道人。

    东坡歇息北坡时,正值北坡大旱,境内鱼塘枯竭,树木枯萎,禾苗枯死,一片死寂。

    入夜时分,村里有威望的长者领众人把众多神像从神庙里抬出,沿街巡游。随后,又焚化竹篾砂纸“鲤鱼”,祈求“鲤鱼龙王”早降甘霖,拯救百姓于水火。

    望着火光中的纸鱼,苏东坡若有所思。随后,他劈竹成篾,扎成鱼骨架,接着用砂纸蜡烛等涂纱、扪纱、描鳞、嵌眼、装灯……

    “以鱼为形,以竹为骨!”许多乡亲遵从坡仙的指导,先用竹篾扎成鱼形骨架,然后扪上明纱,绘染鳞鳍。待到来年元宵时,乡亲们又擎着自糊的“鱼灯”走田埂,穿荒坡。“游鱼”所到之处,家家放鞭炮,户户燃稻草,以求天降甘霖,风调雨顺。

    数百年来,北坡“游鱼”代代相传,从不停歇。至清朝康熙年间,“游鱼”在北坡圩盛行,擅长制作鱼灯的能工巧匠由此多了起来。

    鱼灯的样式也由起初单一的鲤鱼灯逐渐演变成鲛鱼、斑鱼、鲳鱼灯以及虾蟹灯、青蛙灯。生活在镇圩里的街坊几乎人人都会做鱼灯、舞龙灯、嬉鱼龙灯。每年赤狗日一过,北坡老圩家家户户就开始备竹篾,做鱼灯。至月圆之夜,红光闪闪的“红鲤”、银光霍霍的“银鲳”、黄光灿灿的“黄花”、青光幽幽的“青鳞”……它们从北坡老圩南天婆庙里“游”出来,点亮镇圩的大街小巷,点亮人们对“年年有‘鱼’”的期盼和向往。

    新年的钟声刚敲过,北坡家家户户就开始选篾、绑扎、裱糊、扪纱、描鳞、嵌眼、装灯、扎鱼灯……

    “北坡鱼灯讲求平整、仿真、灵动,讲究扎工精巧,裱糊精细。”自小就从小就听着“游鱼”歌谣长大的陈茂财这般向我介绍。几十年来,他一直默默传承着“非遗”鱼灯的制作技艺,并用一双巧手扎出万鱼欢腾。

    “游子千里,灯燃家在。”“游鱼”好像一块巨大的磁体,吸引着无数漂泊在外的北坡游子“游”回北坡。很快,元宵“游鱼”巡游的民俗盛事也随着游子归乡脚步变得紧迫起来。

    天色尚早的时候,红狮子、蓝狮子就在古镇上舞了起来。在不歇的锣鼓钹声中,红狮子、蓝狮子闪展腾挪,跳跃翻滚,好不精彩。吉时一到,一队队鱼龙灯便从南天婆庙里鱼贯而出,开始神秘而浪漫的巡游。

    “游鱼”的鱼龙灯延绵好几里,现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路上,“游鱼”不停地游曳,转圈,打滚,跳龙门,一波接一波。

    “鱼到福到!”孩子们踩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四处游走,嬉戏打闹,他们唱着、跳着、笑着,把小鱼灯舞得活灵活现。大人们则手持鱼灯在老街上辗转腾挪,穿梭起舞,拽出一条欢腾热闹的灯河。

    在铿锵的锣鼓声中,数千条“游鱼”时而聚拢,时而嬉戏,时而侧身“泛白”,时而碰头摆尾,不断模仿着真鱼在水中翻滚、进退、起伏、泛白等姿态,轻盈灵活“游”进大街小巷。

    “人定”(编注:人定即为亥时,这是中国古代一昼夜十二时辰中的最后一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的晚上9点至11点。)时分,鱼腹内的灯盏一一点亮,通体透亮的鱼儿霎时变得晶莹剔透起来,活灵活现。

    闪烁着幽幽荧光的“游鱼”在夜色中冲荡、回旋、摆动、游弋,领头的“大鱼”更是熠熠生辉。“大鱼”鱼鳞及鳍、头有“王字”,嘴有双须,嘴里衔着烟火棒,模样生动逼真。“大鱼”“游”到哪里,哪里就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大鱼”“游”至老圩十字路口时,更是人山人海,鬓影衣香,摩肩接踵。

    “嘭嘭嘭……”随着一声声巨响,一束束烟花腾空而起,在天空中绽放出五彩斑斓。在火树银花间,领头“大鱼”扑棱着鱼鳍,快闪向上洄游。

    伴着悦耳动听的旋律,“大鱼”上下翻飞,摇头摆尾,不时喷射出耀眼的银花。而“小鱼”则绕着“大鱼”打转、打滚、游弋、嬉戏、嬉吻,并不断变化游姿与阵型,描绘出“鱼翔浅底、快闪洄游”的奇观。银鳞雀跃,万鱼欢腾,从十里八乡赶来看热闹的人们,随着“游鱼”肆意奔跑,肆意欢笑。

    鱼光飞溅,星汉人间。在如梦如幻的光影之中,“大鱼”“小鱼”相互穿插游走,嬉戏碰撞,似乎要将先人的期许、孩童们的欢腾以及盛世的繁花捎给东坡居士和天上明月。 

    (本文作者系广东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