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热辣滚烫 湛江“拼”图

日期:02-22
字号:
版面:湛江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湛江钢铁项目成为全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范。

    吴川鸿基羽绒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操作机器。

    广东粤海饲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

    杨证民 摄

    2月18日,龙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广东再度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南海之滨,湛江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奋跃而上、挑起大梁。同日下午,新春第一会——湛江市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贯彻落实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部署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只有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下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才能把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落到实处、走深走远。”会上,湛江市委书记刘红兵对新一年科技创新工作作出部署。

    放眼粤西大地,湛江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不断塑造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南方日报记者 陈思亮

    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除署名外)

    高能级平台聚力 夯实创新关键支撑

    海塔1号、湛江湾1号、游弋式养殖工船、柱稳式桁架式网箱、矩形渔旅结合型网箱……这些先进深海养殖装备,均产自粤西地区首个获批设立的省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

    作为激活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湛江湾实验室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着力点,整合各方优势力量,汇聚四方高端人才,聚焦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三大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孵化,抢占“蓝色经济”制高点。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有了高能级的平台支撑,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才能如虎添翼、活力迸发。

    眼下,湛江正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为基础,以湛江湾实验室为核心,以省级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为骨干,以各类研发机构为桥梁,努力打造更多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力引擎。

    新增各类研发机构20多家,组建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湛江蚝产业技术研究院、现代化海洋牧场研究院……盘点近一年来湛江科技成绩单,传递出科技创新的强劲脉动,找寻着催生新发展动能的关键力量。

    以特色产业需求为导向,湛江加强与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和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驻湛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中心,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如何高水平建设产业平台?湛江聚力把湛江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支持湛江廉江高新区打造智能制造转型示范基地,推动各县(市、区)创新基础较好、有一定产业规模的产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营造一流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生态。

    “鼓励高新区整合区位相邻、产业相近、分布零散的产业园区和镇街,探索资源共享与利益平衡机制,打造集中连片、协同互补、联合发展的创新共同体,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创新发展。”——会议对湛江产业平台建设绘出振奋人心的“施工图”。

    “飞地经济”也打开了新窗口。湛江高质量建设创新合作平台,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广州的产业共建和创新合作,积极探索双向科创飞地模式,推动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支持粤港澳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入驻湛江,持续提升创新平台能级。

    产业链深度融合 现代产业体系布新局

    东海岛上,拔地而起的产业园区展开湛江制造的未来画卷;放眼深蓝,恒兴、海威等龙头企业奏响海上牧歌;传统制造产业方面,羽绒、小家电等“领头羊”,正加速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动作背后,透析着湛江这座城市对加快推进产业迭代升级的执着与奋进。

    创新链与产业链就像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踏入新一年,湛江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把“造”和“创”紧紧绑定在一起,推动产业向创新链价值链高端延伸。

    钢铁,是湛江筑梦的起点。湛江推进钢铁产业自主革新,立足宝钢湛江钢铁氢基竖炉项目,攻关突破氢冶金技术,研究开发钢铁行业大模型,推进关键工序数控化、生产设备数字化,打造更多高品质产品。

    与此同时,湛江将充分发挥中科炼化、巴斯夫、中海油三家龙头企业的科研领军作用,推动领域技术研究,研发生产高端精细产品、高端化工材料,努力建成世界级高水平的炼化一体化基地。

    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传统产业也会在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中焕发新生、赢得未来。湛江着力优化绿色食品产业,聚焦本地特色农海产品,强化环节攻关,开发一批预制菜、药食同源食品、即食食品等,推动月饼工艺工序创新,更好满足市场需求。

    此外,湛江将着力优化小家电产业,加快数字化技术改造步伐,深化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主动对接融入智能家居大市场,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二次创业。并着力优化羽绒纺织产业,借鉴全联集采平台模式,建设羽绒区域数字化贸易平台。

    新的一年,湛江又将如何把未来产业的蓝图变为现实,塑造发展新优势?

    答案呼之欲出——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抓好“水产强芯”工程,重点推进“湛江红蚝”、硇洲族大黄鱼等品种育繁工作;突出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攻关传感器、水下机器人、海上5G网络等智能装备技术,推进渔业大数据中心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湛江还将培育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构建生物医药、生物衍生品及医疗器械产业链,系统谋划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并瞄准人工智能、6G、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抓好科技成果转化 重塑产业发展优势

    新春第一会,湛江释放出强烈的奋进信号——“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才能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力。我们要聚焦供给端、需求端发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争取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生金’。”

    转什么?要转出科技成果有效供给。

    为此,湛江树立“科研即产业”理念,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与产业链龙头企业、创新联合体等共同梳理产业链条,分析卡点、堵点,提出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滚动编制技术需求清单,实现科研项目来源于产业一线。

    据了解,湛江将采取“揭榜挂帅”、技术难题竞标等形式,引导驻湛高校、科研院所面向市场开展“订单式”研发,鼓励企业参与科研项目,真正从源头上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

    谁来转?要聚焦育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

    湛江实施科技型企业研发机构覆盖行动,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巴斯夫建设一体化技术中心,支持大型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

    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是当中亮点。湛江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为各类产业创新发展夯实根基,并加大对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的支持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和优势科研领域,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怎么转?落实到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新的一年,湛江将深入开展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行动,健全“高校+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培育更多农业经理人、高质素农民,促进科技成果在县镇村落地转化。

    随着“湛江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乡村振兴平台”功能完善拓展,湛江还将建立线上科技交易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加快科技成果汇聚与共享,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引进和培育优秀科技服务机构,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引导中介服务机构开展各类对接和路演活动,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建强科技人才队伍 打造近悦远来创新高地

    南国之滨,碧波涌动;八方英才,踏浪而来。科技创新,人才是核心。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扎实抓好科技人才的“引、育、留”工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湛江历来高度重视招才引智、选贤任能,在引才上持续用力。聚焦“四绿一蓝”支柱产业,依托国家高新区、湛江湾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开展柔性引才,大力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

    为加快打造人才集聚地,湛江实施“领航计划”“海洋产业人才振兴计划”,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着力点,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联合国内外高校院所成立人才驿站,开展人才招聘、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各类优秀人才向湛江汇聚。

    引聚人才是发展的前提,用好人才是发展的关键。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湛江引导驻湛高校优化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实施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推动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人员进驻企业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具备一线工作经验的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湛江引导职业院校联合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合作联盟,实施技能人才重点培育工程,开展岗位练兵、岗位培训、技能竞赛等多样化技术培训,更好促进产业技术工人成长。

    留住人才,是赋能发展的关键。湛江积极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人才服务环境。其将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研究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更加灵活的用人和薪酬制度,让广大科技人才心无旁骛地扎根湛江、潜心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