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宿”造徐闻发展新引擎

日期:02-20
字号:
版面:徐闻视窗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坡村民宿设计风格颇具当地特色。 郭龙碧 摄

    游客在珊瑚特色民宿拍照留念。  杨川 摄

    艺术家部落民宿内的图书角。郭龙碧 摄

    南极村民宿颇具特色。

    陈欢 摄

    正值春节,各地熙熙攘攘的游客驱车而来,汇聚在徐闻角尾乡和曲界镇,在大陆南极观海吹风,在菠萝的海感受甜蜜。今年以来,南下避寒的旅行方式渐热,在南方人北上“尔滨”之余,大部分北方游客驱车南下,来到徐闻,感受祖国大陆最南端的温厚和魅力。

    这发展火热的文旅样态,离不开徐闻民宿产业的崛起。近年来,徐闻角尾乡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民宿产业链应运而生。当地民宿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历程,当地人民群众收入稳步提高。

    截至目前,角尾乡拥有民宿经营服务营业执照的有104家,营业与即将营业的75家民宿中有客房609间、1085张床位。2023年来角尾乡旅客达40万人次,带动食宿行游等各行业旅游收入达6500万元。

    ●南方日报记者 陈欢

    通讯员 潘燕霞

    依托资源优势

    小渔村崛起大产业

    沿路驶进放坡村,干净整洁的沥青路、充满特色的珊瑚民宿以及“南极”主题的墙绘逐步在眼前陈列排开,让人心旷神怡。这里是角尾乡放坡村,也是徐闻民宿产业最早扎根立足的地方。

    角尾乡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坐拥灯楼角、琼州海峡与北部湾交汇形成的“合水线”、解放海南岛首渡指挥部以及中国目前连片面积最大、种类集中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珊瑚礁等资源,这些天然优势赋予了角尾乡发展旅游业的无限潜力。此外,当地独特的珊瑚建筑和盐乡风情,也为当地的民宿产业链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从2015年至今,南极村的民宿从1家发展到目前70多家,绝大部分是村民自建自营,也有小部分北京、重庆、四川等地的外来投资者。以前村里面没有什么产业,外流人口十分严重,如今已经能把外地人吸引到村里面投资、定居和就业。”南极村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彭释熠介绍,作为南极村民宿崛起的亲历者,他见证了南极村从第一代普通家庭民宿到现在遍布村落的具有特色、艺术感的民宿群。如今当地民宿的发展,直接带动了角尾当地的餐饮和其他配套服务,以前村里面没有早餐店和饭店,现在有早餐店和饭店共十几家。

    艺术家部落是早期落地建成民宿中的标杆之一,且于2018年获得首批“广东十大最美民宿”称号。对于艺术家部落的建成,投资人高翔有着自己的理解。

    “艺术家部落最早并不是纯粹的商业运营,而是基于多方共建的模式在运作,早期的民宿配套各方面不够完善,依托返乡设计师和多位艺术家的情怀和热爱,才支撑起了民宿的运营。而南极村民宿的成长,更离不开有关政府部门积极打造南极村IP,支撑当地文旅发展,才激活了民宿产业的一池春水。”高翔说,作为一家外来投资的民宿,艺术家部落做高端客户定位民宿,为中低消费的民宿群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民宿定位存在差异性,让当地村民民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拉动了村民开办民宿的积极性,而非某个民宿一家独大。

    历经多年的摸索,角尾乡放坡村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主,渔业、盐业、农业为辅,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逐步建设形成以“南极”为主题、“珊瑚”为主线、“民宿”为突破、“渔耕”“生态海盐”生活体验为重点的发展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点,民宿文旅产业不仅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也带动当地村民就业1000多人,成为角尾乡新的经济增长点。

    壮大党建联盟

    民宿产业提质增效

    “许多村民看到民宿发展方向不错,也将自家改建为民宿,但大多数人缺乏‘服务意识’,不懂民宿的路子该怎么跑通,怎么做好游客生意,缺乏统一和规范化的管理。”一名放坡村民宿管理者说。

    释放出民宿发展的活力,重点是要规范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任其野蛮生长。为助力民宿产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角尾乡深化拓展徐闻县“3151”党建工作模式,立足打造中国大陆南极村需求,发展民宿文旅产业,着力打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先行区,助力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把党支部建设在南极村民宿产业链上,让徐闻角尾乡民宿产业的规范化发展逐渐“入轨”。民宿产业链党建联盟的建立,是角尾乡为民宿发展给出的答卷。

    民宿产业链,即一名党员对接一间民宿进行管理互动机制模式。近年来,广州市南沙区派驻角尾乡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下称“驻角尾乡工作队”)与角尾乡政府通过以民宿旅游作为切入点,探索出了一条“党建+乡村旅游”的乡村振兴路子,通过持续实施“红色驿站党员服务岗”品牌工程,实现党员和民宿“一对一”挂点服务,提升民宿产业服务质量,在民宿治理方面,创建了“阿sir咖啡平安”调解室,让警力下沉,及时处理旅客与旅客之间、旅客与业主之间的纠纷,市场监管部门主动下村协助办理营业执照,银行部门主动提供借贷咨询服务,帮助解决民宿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此外,乡党委依托放坡村民宿建设了“放坡村人才驿站”,带动组织、人才、产业、生态、文化等5个齿轮互动共进振兴,促进一个产业联盟有机融合发展。目前,驻角尾乡工作队已推动角尾乡建成50家营业民宿、18家农家乐及饭店,年接待40万人,“产业链党建联盟”与人才驿站工作相辅相成,合力助推乡村振兴齿轮。

    2023年,在徐闻县总工会的牵头支持下,广东省首家民宿工联会——南极村民宿行业工会联合会组建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南极村民宿的发展。

    “我在南极村已经开了7年民宿了,而民宿工联会的成立让我们民宿主有了一个大家庭的感觉。各个民宿主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方便了,相互之间的联动更加丰富了。”南极村民宿行业工会联合会会员陈泰成认为,自从成立南极村民宿行业工会联合会,作为入会会员的他得到了很大的收益。

    “民宿工联会将致力于为会员提供交流、学习和合作的平台,促进民宿行业的发展与创新。”民宿工联会主席林曼说道,民宿工联会通过组织培训课程、研讨会和法律普及,给会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服务,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民宿变驿站

    人才回流振兴乡村

    民宿发展需要人才的流动,为了促进角尾乡文旅业发展,从第一家民宿的诞生以来,角尾乡党委、政府便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在文旅业发展初期,角尾乡人民政府诚邀广东鳄鱼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连君等一批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助力发展。为了能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2021年角尾乡揭牌启用徐闻角尾乡“南极村”民宿产业链党建联盟基地和乡村振兴人才驿站,通过政策支持,赋予角尾乡更大的发展平台,不断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助推文旅业发展。

    驻角尾乡工作队牵头建立乡和村级人才驿站,搭建人才管理服务和城乡互动平台,吸引了“喜鹿南极村”“途遇南极村”等返乡创业团队加入。通过该人才平台,目前已聚集各类专业人才入库134人,为人才振兴奠定基础,同一时间开展的“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培训工程,也为民宿产业提供技能人才。通过开展“一村一巾帼”创业带动就业培训等活动,推动“南极村管家服务示范站”成功挂牌,并培训了约50名民宿服务专业人才。

    南极村艺术家部落的创始人连君则是最早一批返乡创业人之一,2016年,在角尾乡人民政府支持下,连君为角尾乡设计出艺术家部落民宿,用珊瑚石为原料修复了老民居的外墙,把它们做成会“呼吸”的房子;又将大个的贝壳制成水龙头,在旧罐子里种上花草,使房间充满了自然之趣。

    “初期的民宿,从设计、外观、甚至房里面的床都是照艺术家部落做的,当地村民没有概念民宿应该做成什么样子,慢慢地他们参观多了看多了,也会有自己的想法。”高翔说,艺术家部落的设计师连君的返乡创作,让艺术家部落成为了当地民宿起家的范本,如今大多村民都会来到艺术家部落取经。

    像连君一样看到湛江乡村的内在价值,并前来发展的青年越来越多,谭文峥便是其一,作为“树下咖啡”的创始人,近年来他相继在角尾乡南极村、曲界镇菠萝的海开设“树下咖啡”门店,为徐闻乡村送进了“第一杯咖啡”,也让徐闻民宿的配套发展更加多元化。如今,品咖啡、赏落日、吹海风、吃菠萝,这些惬意无比的场景都在谭文峥的得意之作“树下咖啡”上演着。

    角尾乡之外,曲界镇也正为文旅发展谋划方案,1月14日,徐闻菠萝的海马拉松让全国各地跑友汇聚于此,让“菠萝的海”和“树下咖啡”在各大社交媒体出圈,攒足了流量。以典型镇创建和马拉松为契机,曲界镇也正尝试做好“菠萝的海”文旅文章,为此,以菠萝公社为代表的民宿创意体和人才驿站是曲界镇打好民宿产业发展的“先手牌”。通过强化镇圩联城带村功能,以圩镇为中心,连片愚公楼、“菠萝的海”、龙门等优质资源打造风貌示范带,做好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进一步发展民宿产业,做活乡村旅游,开发“菠萝的海”大文旅,全力推进乡村振兴。

    通过吸引人才回流,返乡创业,如今徐闻民宿产业一池春水得以激活,不断为徐闻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活力,让徐闻成为了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

    特写

    南极村特色民宿助力人口回流

    年轻人回来了

    烟火气旺了

    除夕当天上午,聆海民宿的管家李小明正努力打扫着自家民宿的小院。为了迎接下午将会陆续来到的游客,她需要忙活一个上午,与几年前在珠三角做酒店管理的经历相比,如今的工作即便累些,她也十分满足。

    “从前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以珍珠养殖为生,再然后是红螺,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大部分人外出务工,民宿的发展给了我们一个留下来的机会。”聆海民宿的管家李小明感慨地说道,她是曾经放坡村外出务工大军的人员之一,如今也是返乡创业就业的人才之一。

    谈到早年在外做酒店管理服务,每日望见大海,她都会想起角尾乡放坡村的这片海,她直言:“永远都是家里的海更蓝一些。”拥有酒店服务背景的小明,瞧见了家乡民宿发展的机会,便毅然选择了返乡创业,也可以离年迈的父母更近一些,方便照顾老人。

    角尾乡放坡村民宿生意逐渐火热,不少投资人来到放坡村寻找当地村民作为合作伙伴,而小明也是其中的一员,通过投资人支持,小明将自家宅院打造成特色民宿,让自己的家成为实实在在的“铁饭碗”。

    近年来,角尾乡大力推进民宿发展,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开展“一村一巾帼”创业带动就业培训等活动,推动“南极村管家服务示范站”成功挂牌以培训民宿服务专业人才,而小明如今也是一名资深的民宿管家。据她介绍,当前放坡村的民宿里都是一户民宿一个管理人,均是当地村民做管理人,拉动了不少村民就地就业。

    走进李小明的聆海民宿,可见特色的国风宅院和珊瑚外墙,吸引了不少旅客驻足,这些看起来新奇特色的珊瑚房屋,却曾是小明眼里的乡愁。“放坡村早期不具备现代建筑材料的条件,小时候的民居用的都是风化成岩的珊瑚石建筑房屋。”李小明说道,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遍建起了水泥房屋,如今特色民宿的发展让村里最具特色的建筑方式得以重现,也让当地民宿成为了会“呼吸”的房子,普遍具备冬暖夏凉的特点。

    据她介绍,民宿产业发展以来,有不少的年轻人也开始回到村里做起餐饮和服务,让村里更加具有烟火气了。民宿产业,给了许许多多像李小明这样的外出务工人员一个返乡置业的机会,这里的民宿就像一个个港湾,既迎接着远方来客,也承载着村里人的乡愁。

    相关

    民宿创意体菠萝公社:

    在“菠萝的海”闯民宿蓝海

    在角尾乡南极村民宿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在距离南极村70公里的菠萝公社,民宿同样一房难求,时下正值春节,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校长助理、菠萝公社创始人罗璋正忙着为刚开张不久的民宿忙碌着。

    2020年,在曲界镇的支持下,张畴村委会启动“归乡人”计划,积极吸引乡贤回乡创业,发动外出乡贤组建人才团队回村创建了“菠萝的海”首个民宿创意体——菠萝公社,罗璋便是其创始人。

    “菠萝公社既是民宿,也是人才驿站,通过高校、艺术家等各界人才的入驻,为民宿发展凝聚合力,赋能文化价值,改变了当地过度依托菠萝产业的发展思路,提供了‘人才振兴’的解决方案。”罗璋说道。

    据介绍,菠萝公社是综合了民宿、研学、助农集市、大学营等功能和板块,是以乡村振兴为目的的民宿综合体,民宿从规划、设计、运营、管理,都是以高校的力量来打造的综合体,早期的菠萝公社功能比较单一,只有民宿的概念,如今融合了更多的综合性的功能。

    “我们欠‘菠萝的海’一张床。”罗璋说,近年来,角尾乡南极村的文旅发展兴旺,他看在眼里,又感慨于“菠萝的海”同样拥有丰富的农文旅资源,却存在着无法留客的问题,大多数投资人仍在观望“菠萝的海”,在这里做民宿没有先例,菠萝公社率先点起了这把火,为“菠萝的海”解决了第一张床的问题,但着眼未来,民宿发展还需要经历较为痛苦的孕育期。

    2023年11月,菠萝公社在规划、设计、文创、运营、管理等方面都达到了基本要求,罗璋决定打开民宿业务让菠萝公社面向接受市场的检验。在“菠萝的海”发展民宿充满挑战,除了商业投资的风险之外,还包括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困境,因为曲界的常年水雾天气,对于民宿的发展影响极大。因此菠萝公社当前以高校实践、艺术家共建的方式来推动民宿的建立和运营。

    “目前我们在寒假和暑假组织高校师生带着自己的创作艺术,以及助农任务来到公社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举办人才沙龙、研讨会,以及菠萝产品的营销实践,以达到促进当地发展的目的。”罗璋说,为此菠萝公社开设了助农的菠萝集市,作为当地村民销售农产品的空间,让游客可以有更丰富的文旅体验,同时也作为大学生的实践基地,让学生面向游客卖菠萝咖啡、菠萝文创作品等。

    “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民宿是个具有集群效应的事物,仅有一家民宿难成气候,只有民宿多了起来,才可能五六个村庄连成一片,形成整体发展。”罗璋说道,虽然人才共建是当前菠萝公社民宿的一个路子,但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才能将民宿在内的文旅盘活,对此他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