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2月19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
来自政府、科技、教育、企业的各界代表近千人齐聚,共话高质量发展大计,凝聚共识、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推进广州高质量发展。
当下,“二次创业”再出发的广州,朝着中心型世界城市阔步前进,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为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而努力奋斗。
大会上,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6个市有关单位作表态发言,对新一年的工作进行展望。从战略平台到城市规划,从教育到科技……2024年,广州的发展图景就此展开,发展脉络愈加清晰。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海洲:
锚定万亿投资目标不动摇,以项目之进聚发展之力
广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海洲表示,接下来将抓紧做实大湾区建设的大机遇、大文章,以推动南沙开发开放为重点,以开放倒逼改革,在科技成果转化、跨境要素流动等领域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同时,要牢固树立“产业友好型”的营商环境理念,聚焦“降本增效”工作目标,推出新一轮“产业版”营商环境改革硬举措,“一业一册”建立“1+N”产业营商环境推介体系,并积极参与和引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统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蓄发展新势能,支撑全市经济增长不低于5%。”李海洲说,在深化产业规划统筹方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产业作战图,形成产业要素配置清单;在空间载体上重点推动南沙、东部中心、北部增长极等重大战略平台发展,奋力打造“向海而兴、向空而强、向东而盛、枢纽赋能、产业集聚”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今年,市发展改革委始终锚定万亿投资目标不动摇,重点谋划建设一批“打粮食”的产业项目和“强承载”的基础设施项目,以项目之进聚发展之力。广州将发挥重大项目并联审批要素保障专班等机制作用,聚焦1593个重点项目“攻城拔寨”、219个新开工项目集中攻坚,“一项目一策”倒排工期、明确节点、落实责任,做到应开尽开、能开早开,并围绕“6+4”城市属性和核心功能,立足“三脉”“三轴”“三核”城市发展格局,梳理形成适度超前建设项目清单,尽快把项目储备度提高到150%以上。
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爽:
将增加基础教育公办学位7万个,普高学位超万个
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爽表示,市教育局将努力办好更加公平的人民教育,为广州“走前列、挑大梁、作贡献”夯实“稳”的根基。
具体而言,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学位供给,实施普通高中学位攻坚行动,增加基础教育公办学位7万个,普通高中学位1万个以上。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支持越秀、南沙申报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深化高质量集团化办学3.0版,力争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农村学校、新建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100%纳入教育集团。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开展基础教育强基提质“2+2+1”帮扶行动,越秀与增城、天河与从化携手共进,市教研院与白云、花都、从化、增城4区教研共建,进一步缩小区域间教育差距。
将努力办好更高质量的人民教育,为广州当好“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培育“新”的接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广州的城市认同。巩固幼儿园“5085”成果,聚焦保育教育过程,强化幼小科学衔接,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建设提质提速等。
将努力办好更具活力的人民教育,为广州加快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积蓄“进”的动能。推行校园招聘“优才计划”和“富养新教师”系列举措,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打造人才蓄水池;实施“羊城菁英校长培养”等工程,造就一大批广州教育“大先生”。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
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力争突破3.5%
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市科技局将紧紧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个核心,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核心能力,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超千亿元,投入强度力争突破3.5%,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强有力支撑。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创新动力源“由弱到强”。加快建设“双一流”高校,分层分类推动“2+2+N”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强用好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创新枢纽。
二是完善成果转化链条,推动产学研结合“由虚到实”。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完善“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的机制,形成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深度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更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三是建强企业育成体系,推动创新主力军“由有到精”。深入实施“高企26条”,建强全链条孵化载体,培育更多研发投入高、全球化布局、品高价优的科技龙头企业。建立覆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科技创新投资基金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四是优化人才成长生态,推动人才蓄水池“由浅到深”。深入实施“广聚英才”人才工程,做实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和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驿站,培育具有“院士基因”的青年科学家和“企业家基因”的创业者。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张建华:
以工业经济的“稳、进、立”,助力“二次创业”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张建华表示,将坚持制造业当家和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以“四化”平台赋能专项行动为抓手,着力实施“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转型”“大平台”“大合作”六大提升行动,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工业投资超18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3.5%,以工业经济的“稳、进、立”,助力全市“二次创业”再出发。
聚焦大产业,加快出台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及特色工艺半导体、商业航天和船舶等政策规划,推动《广州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条例》颁布实施。
聚焦大项目,积极争取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各类资金支持,推动一批投资超10亿元制造业项目落地、9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聚焦大企业,优化龙头骨干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机制,推动700家以上企业“小升规”。
聚焦大转型,“一企一方案”推动100家工业企业实施“四化”改造,全方位、链条式、集群式加速产业优化升级,力争累计建成10万座5G基站。
聚焦大平台,研究出台“1+3”政策包,打造特色标杆工业园区、低效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村镇工业集聚区整治提升的梯度层级产业园区体系,推进建设一批产业保障房。
聚焦大合作,加快汽车、船舶、光伏、时尚消费品等优势产业“出海”,打造广州时尚发布平台,助力企业走出去“抢订单”“争市场”。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伟:
全年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
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伟表示,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三大工程”建设等重点任务,推动住建工作走前列、挑大梁,为稳定全市经济大盘、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首先,以城市更新提质增效之进,拓展广州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城中村改造对于‘再造一个新广州’至关重要。”王宏伟说,今年是城中村改造突破决战之年,将坚决打赢改造攻坚战,以新空间新产业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全年计划推进城市更新项目49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0亿元。一是以城中村改造重塑产城空间;二是以老旧小区改造实现活力再造;三是以旧厂房改造盘活低效空间;四是以城乡建设提升功能品质。
其次,以“数字住建”赋能行业,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场景。加快住建行业数字化转型,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前列。以城市更新和南沙智慧城市建设为试点,系统规划“新城建”应用场景,重点打造十大标杆应用场景,推动两批20个“新城建”重点示范项目建设。
第三,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以两大支柱产业转型之路,构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开辟新赛道,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广州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洪谦:
激发内需主动力,抢抓外贸新增量,构筑招商引资强磁场
广州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洪谦表示,新的一年,全市商务系统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激发内需主动力,抢抓外贸新增量,构筑招商引资“强磁场”。2024年全市社零额增长不低于5.5%,批零住餐业占GDP比重不低于15%,外贸外资保稳提质,推动商务指标跑出“争先进位”加速度。
激发内需主动力方面,以更大力度激发消费“多因子”“快变量”。既要注重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发力”,培育“产业型+流量型+服务型”3大消费体系,又要推动传统和新兴商业“相辉映”,更要促进线上线下“双驱动”, 发展新型消费,培育“国潮”消费,壮大“老字号”,推出广州十大消费IP,打造30个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
与此同时,广州还要以高能级国际经贸合作,拓展高质量发展纵深,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精准施策、重点突破,实现外贸规模稳、结构优、业态强。
“发展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洪谦表示,今年广州更将以高水平招商引资,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围绕“招什么、怎么招、如何落”下好先手棋,在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上下功夫,在欧洲、中东等地开辟新资源,在带动力强的新质生产力上挖项目,努力实现量稳质升。